|||
博士学位获得者在学界的存活率研究
李晓姣,2020.9.24
几点说明:
(1)全文乃胡扯,如有雷同,纯属瞎蒙。
(2)S曲线和正态曲线的“灵感”来源,是美国学者E. M. Rogers《创新的扩散》一书对创新接受者进行分类时采用的模型。纯属恶搞,难免贻笑大方。
(3)完全没有数据,全都是拍脑袋想的。
(4)“学界”指狭义的高校,“存活”指沿高校传统晋升模式取得稳定职位(不会被赶走)。
人类很多特性都满足正态分布,如身高、体重。人类很多行为也满足正态分布(没文献)。因此,有理由假设,博士学位获得者在学界存活率也可以近似用正态分布来描述。
图1:理想状态下博士学位获得者在学界的存活率分布模型
图1是理想状态下博士学位获得者在学界的存活分析模型。横轴是获得博士学位的年数,起点为零,即毕业当年。对于理论模型的几点说明如下:
(1)符号说明
Ntotal:研究起始年份拿到博士学位的总人数。
Ni:拿到学位后第i年取得稳定学界职位的新增人数,这里Ni是连续函数。
Nsum:拿到学位后第i年取得稳定学界职位的累计人数,有Nsum=∑Ni。
Nquit:拿到学位后最终没有留在学界的总人数,有Nquit = Ntotal-Nsum。“Quit”是中性词,不含褒贬。
(2)每年新增人数Ni呈正态分布,或者说“钟型”,累计人数Nsum呈S型。
(3)存活人群可分为三个区间:(I)天之骄子型;(II)普罗大众型;(III)坚忍不拔型。
I型,少数,毕业即获聘,若干方面出众,如有超牛导师、个体天赋异禀等。
II型,多数,循正常学界晋升路线,各方面均衡,无明显短板。
III型,少数,十年磨一剑或披荆斩棘杀出来,有明显短板,如研究方向冷门、第一学历、年龄占劣势。
(4)最终没有留在学界人数=选择业界或其他职业人数+由学界退出/淘汰人数。
图2,我国现行考核制度下博士学位获得者在学界的存活率分布模型
图2是在我国现行考核制度下博士学位获得者在学界的存活数据。横轴是年份,呈离散型。“0”、“2”、“5”、“8”分别对应博士毕业当年、博士后出站、“非升即走”首聘期结束和“非升即走”第二聘期结束。讨论如下:
(1)新增人数呈δ函数(脉冲函数)分布,集中于以上4个时间节点。
(2)累计人数呈阶跃函数分布。并且,累计人数存在明显截断特性,在二期聘期结束后不再增加。
(3)最终没有留在学界人数中,从学界退出/被学界淘汰者比例增大。
图3,近10年博士学位获得者在学界存活人数占比
进一步研究存活率随时间发展情况。图3给出近10年来,在我国在现行考核制度博士学位获得者在学界存活人数占当年毕业总人数的对比结果。结果表明:
(1)每一年的毕业总人数增加,这是由于扩招造成的。
(2)每一年的存活总人数降低,这是由于教职日渐稀缺造成的。
(3)不在学界人数占比提高,而且,其中由学界退出/淘汰占比增加幅度提高。
以上(编造)结果,也不是没有文献支持。PNAS在2018年的调研显示,半数科研人从入行到离开不到5年(Milojević, S. et al., 2018)。
我们期望博士学位获得者在学界的存活率满足正态分布。但在现行考核制度下,其新增存活人数分布为δ函数(脉冲函数)分布,累计存活人数为阶跃函数分布,且累计人数在第二考核期结束处截断。随着时间推移,非学界人数增加,且非学界人群中由学界退出/淘汰比例升高。这显示博士学位获得者学界存活率受到极大外界因素影响。
全文完。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3: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