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oniaZha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ntoniaZhang

博文

IJMSD | 刘胜教授、郭宇铮教授等:基于机器学习的原子间势构造方法在先进制造领域中的应用

已有 3741 次阅读 2023-8-13 20:19 |个人分类:IJMSD|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微信图片_20230813194800.png

图 文 导 读


1fig.png

Figure 1  Graphical Abstract


原子间势是经典分子动力学(molecule dynamics, MD)的基础,基于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 ML)的原子间势具有媲美于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DFT)的计算精度和与经典势相当的计算效率。加速原子模拟可极大地改变先进制造技术的设计原理。

IEEE Fellow、ASME Fellow、《国际机械系统动力学学报(英文)》(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al System DynamicsIJMSD)编委、武汉大学刘胜教授和武汉大学郭宇铮教授团队联合英国皇家科学院、皇家工程院院士、剑桥大学John Robertson教授团队共同在IJMSD发表“基于机器学习的原子间势构造方法在先进制造领域中的应用”综述论文。该文回顾了基于ML的原子间势构造方法在先进制造领域中的应用。首先对在先进制造领域被广泛使用的ML方法进行分类,将其分为线性回归(linear regression)、核回归(kernel regression)、决策树(decision trees)和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s, NNs)四类,并对比分析各类方法的原理和优缺点。在比较了6种具代表性的基于ML方法的原子间势函数构造方法之后,总结了基于ML方法的原子间势函数构造方法的主要特点及工作原理。

基于ML的原子间势方法由3个主要部分组成:一是提供结构信息(原子坐标、原子类型、原子数等)和参考势能的训练数据,其中参考势能是使用量子电子结构软件包(VASP、Quantum Espresso、CP2K等),通过第一原理计算得到的;二是原子结构的表征,该表征需要保持平移、旋转和置换的不变性;三是回归算法,用于拟合原子结构表征和势能之间的关系。回归模型的输入为训练集中包含结构信息的数据,输出为对应的势能。损失函数根据模型的输出势能和训练集中参考势能之间的差异进行设计。然后通过使用优化算法(如梯度下降、Nesterov梯度加速、AdaGrad、Adam等)迭代更新回归模型的超参数来获得原子间势函数的回归模型。

该文进一步讨论了基于ML方法的原子间势函数构造方法在各种材料(单元素、合金、相变、非晶等)和各类制造过程(热传导、缺陷、损伤等)中的应用。最后展望该方法在先进制造领域的应用,指出开发速度更快的原子间势和模型自动调参是未来有潜力的研究方向。


Keywords

advanced manufacturing; interatomic potential; machine learning; molecular dynamics

DOI: 10.1002/msd2.12021

Share this article: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msd2.12021

Cite this article:

Yu W, Ji C, Wan X, et al. Machine‐learning‐ased interatomic potentials for advancedmanufacturing. Int J Mech Syst Dyn. 2021;1(2):159‐172.


作 者 简 介


余  伟  武汉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机器学习,计算模余伟照片.png拟。


籍超越照片.jpg籍超越  武汉大学工业科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微电子互连材料的热、电、力学性能的分子模拟。


万旭昊照片.jpg万旭昊  武汉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机器学习与计算模拟。


张召富照片.jpg张召富  武汉大学工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从事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和机器学习的材料与器件的理性设计,宽禁带半导体器件界面等关键工艺设计与开发,半导体缺陷、界面、金属接触等领域研究。担任Rare Metals等期刊青年编委,担任Frontiers in Materials等期刊客座编辑。已经在Appl. Phys. Lett., IEEE TED, ACS AMI, Nat. Comm.等SCI期刊发表论文一百余篇,包含一作22篇,通讯23篇;发表电子器件领域国际最顶级学术会议论文IEDM共6篇,包含一作1篇;谷歌学术h-index为23,引用1800余次。


JohnRobertson照片.pngJohn Robertson  英国皇家科学院、皇家工程院院士,剑桥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APS Fellow、MRS Fellow、IEEE Fellow,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材料物理学、界面科学以及表界面电子学,长期从事类金刚石薄膜材料、碳纳米管、线材料和陶瓷薄膜材料领域研究,并取得了大量重要研究成果,谷歌学术 h-index 高达130。


8-Sheng Liu.jpg刘  胜  武汉大学工业科学研究院教授,IEEE Fellow、ASME Fellow、Science Bulletin(科学通报)工程科学副主编、Microsystems & Nanoengineering(微系统与纳米工程)副主编、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onents Packaging an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IEEE 电子封装和制造)副主编。主要研究方向:工艺力学在微电子、光电子、LED、MEMS、电力电子等领域应用,宽禁带半导体生长在线实时监测科学装置,增材制造集成在线监测科学装置,MEMS/NEMS, LED, 系统封装与集成,可靠性等。刘胜教授是电子封装科学与技术领域杰出专家。他长期从事集成电路、LED 和微传感器封装及可靠性理论和前沿技术研究,取得了系统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发表SCI论文350余篇,SCI论文他引7500余次,合作出版专著6部(英文4部),授权发明专利176项,被 30 多个国家的著名学者(包括 70 余名国际学会会士和 10 余名中国和美国院士)广泛引用。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02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国内外奖项。


4Guo宇铮.jpeg郭宇铮  武汉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与工业科学研究院教授,获得国家级人才项目支持。研究方向:计算材料科学方向,开展多尺度材料模拟和材料设计的相关研究,具体内容包括半导体材料与器件设计,新型材料与器件,功能材料如新能源材料的物性研究和理论设计、低维半导体物理、等。具有丰富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模拟和器件设计方面的经验,发表SCI科研论文70余篇,谷歌学术H-index为25。


期 刊 简 介

微信图片_20230812120114.png


IJMSD由来自12个国家的15位院士、14位国际学会主席、13位其他国际期刊主编等53位科学家和国际出版巨头美国Wiley出版社合作创立。主编为南京理工大学芮筱亭院士,3位合作主编分别是加拿大皇家学会会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加拿大麦吉尔大学Marco Amabili院士,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盟IUTAM)前司库、国际多体系统动力学协会(IMSD)前主席、德国斯图加特大学Peter Eberhard教授和美国工程院及科学院两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外籍院士、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工程科学协会前主席、美国西北大学Yonggang Huang院士

 IJMSD旨在用机械系统动力学科学与技术为现代装备设计、制造、试验、评估和使用全生命周期性能的提升提供先进的理论、软件、方法、器件、标准,为全球科学家和工程专家提供广泛的机械系统动力学国际交流平台。IJMSD强调从“系统”视角及系统级工具理解动力学,所涉及的机械系统不仅包括各种不同尺度的机械系统和结构,还包括具有多物理场/多学科特征的综合机械系统。

 目前,IJMSD 已被ESCl, Scopus, Inspec, DOAJ等收录。现免收出版费,并为已录用稿件免费提供专业语言润色服务,欢迎全球科学家投稿交流。


期刊主页: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journal/27671402

投稿网址:

‍https://mc.manuscriptcentral.com/ijmsd‍

编辑部邮箱:office@ijmsd.net

微信图片_20230812114040.jpg

请长按二维码  关注IJMSD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296863-1398921.html

上一篇:IJMSD | 李强教授团队:基圆与齿根圆不重合时含齿根裂纹的直齿圆柱齿轮系统啮合刚度的计算和振动分析
下一篇:IJMSD | 申永军教授团队:一种分段负刚度机构及其在动力吸振器中的应用
收藏 IP: 182.200.184.*|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9 20: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