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十的书房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damliu800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博文

走近“大师”、感受伟大——西南联大名师之二

已有 5511 次阅读 2011-3-5 11:33 |个人分类:历史人文|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科学家, 自然科学, 物理系, 理学院, 算术系

接上文

理学院:

       理学院最能反映一个学校自然科学的研究水平,在当时的国内,一大批考取庚款学成归国的清华学子,奠定了中国学院派科学家集体的基础,加之从海内外聘请的名师,三校合并的互补,西南联大理学师资,冠绝全国。其中尤以算术系与物理系最为著名。算术系由两代人组成:年过不惑的学科创建者和颇有造诣的青年学者。前者有姜立夫(南开算术系主任)、江泽涵(北大算术系主任)和杨武之(清华算术系主任、杨振宁之父)。后者以华罗庚、陈省身(汉堡大学1936年哲学博士)和许宝騄(伦敦大学1941年理学博士)最为突出。物理系汇聚全国精英,系主任饶毓泰(树人)兼任理学院长(因身体原因,后由吴有训教授担任理学院院长),吴大猷教授的近代物理学、原子与分子光谱学、理论物理、电子力学,在世界上的地位不低于国内。朱物华教授的无线电学,霍秉权(重衡)、郑华炽教授的普通物理学,赵忠尧的力学。叶企孙教授不但讲授普通物理、近代物理,他的电磁学也很叫座。王竹溪教授的热学、统计力学是二次大战时新学问。还有周培源、赵忠尧、张文裕、马仕俊、许祯阳诸教授。这样的教授阵容,虽不敢言绝后,但确属空前。以如此之济济名士,才能孕育出诺贝尔奖金得主杨振宁、李政道等学人。

 

       因华罗庚与叶企孙先生在前几篇中已有介绍,此处不再赘述,引另两位大师作为理学院的代表。

 

 

       吴大猷:半个多世纪前,两位诺贝尔奖得主在获知自己得奖后,不约而同想到应该感谢同一个人,并立刻提笔写信给这个人——这项荣誉应归功于这个人。两位获奖者是大名鼎鼎的李政道和杨振宁。他们分享了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而他们把荣誉献给的那个人,是他们在西南联大时的老师——吴大猷。尽管吴大猷在国际上声名卓著,在国内却多少显得有些落寞。吴老头衔很多,我仅举两例:“中国的物理学之父”和“导师的导师”。他可谓桃李满天下,除了李政道和杨振宁,他的学生还包括中国科学界的领导人物朱光亚、黄昆,以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的父亲、台湾中研院院士朱汝谨等。吴老的学术生涯可大致分为四个时期:南开十年(19211929)、北京大学时期(19341946)、北美时期(19461978)和台湾时期(1978年起)。他的研究领域涉及原子和分子理论、相对论、经典力学和统计力学的各个方面。尤其在原子和分子理论、散射理论和统计力学方面有独创性。在西南联大期间,他度过了其作为老师的幸福时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著名固体物理学家黄昆院士是吴老在西南联大时的研究生。1994年,吴老通过杨振宁赠给他一本书,书的扉页上,吴老亲笔写下一段话:“此袋内乃1941年秋季在昆明西南联大所授古典动力学课的讲学笔记……该课中约有廿人,有研究生黄昆,四年级学生杨振宁、张守廉、李荫远、黄授书等人,对着这样一群学生讲古典物理中最完美的一部,是最愉快的一大事也。”吴老为人尊敬不仅仅在其学术教育上的贡献,他高尚的品格与对爱情的忠贞亦为学界称道。他的爱妻阮冠世女士是其在南开时的同学,她天生丽质,聪颖过人,令他一见钟情。但是,阮女士天生体弱,加之乱局颠沛,几度病危,从少女时代就痼疾缠身的她,是在爱神羽翼的呵护下,才得以活过古稀之年。阮女士去世后,吴大猷悲恸地说:“她的离去,使我失去了73年生命中52年的伴侣。”后来,吴老谈到与自己红颜知己初恋的经过,回忆起刻骨铭心的爱,深情地说:“就因为她身体不好,我才要娶她,我想好好照顾她一辈子。”200034,国际著名物理学家吴大猷病逝。吴老的遗言——“我一生没留下遗憾”。的确,他在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同时也为爱妻奉献了一切,他没有任何遗憾。

 

       陈省身:享誉世界的数学大师,20世纪世界级的几何学家。少年天才,15岁时入南开大学,1930年从南开大学毕业,到清华大学任助教并就读清华大学研究生。1934年夏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动身去德国汉堡。193510月完成博士论文《关于网的计算》和《2n维空间中n维流形三重网的不变理论》。在汉堡大学数学讨论会论文集上发表。1937年受聘为清华大学的数学教授,此时年仅26岁。抗战中在西南联大工作,19437月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全身心投入大范围微分几何研究。1948年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正式成立,陈省身任代理所长,主持数学所一切工作。入选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后旅居海外,继续自己的数学研究。他与华罗庚是好友,50年代初,华老选择回到祖国,为新中国服务,而陈先生则选择了在美国的研究机构继续自己的研究。他们选择的道路不通,但殊途同归,为中国数学的发展而努力。解放23年后,陈先生于1972年返回祖国,当时全国仍处于“文革”动荡之中,他在国内的工作延迟了十多年,改革开放后,陈先生再次回到祖国,出任母校南开数学研究所的所长。中国等待了他35年,游子回乡,其心弥坚。在他生命的最后20年里,老人用自己全部的精力致力于中国数学研究的发展与提高,并拉近与世界先进水平的距离,他每年回天津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主持工作,培育新人,只为实现心中的一个梦想:使中国成为21世纪的数学大国。陈老有句关于数学的名言:“数学好玩,它让我快乐!”是啊,当一个人把自己的研究当作快乐的时候,他已经具备了“大师”的心境,加之天赋与勤奋,终于成就了大师。2002年被誉为“数学界的奥林匹克”的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由吴文俊院士(陈省身先生的好友)担任主席。这次规模空前的大会亦实现了老人的梦想。大会的召开是中国在国际数学界和科学界地位的体现,是中国数学和世界数学接轨的重要标志,是中国数学发展的新起点。

 

注:图片来自网络,仅供欣赏,谢谢!

 

附:

走近“大师”、感受伟大——科教救国

走近“大师”、感受伟大——科教救之二

走近“大师”、感受伟大—西南联大名师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26763-418928.html

上一篇:走近“大师”、感受伟大——西南联大名师之一
下一篇:“新人”与“旧人”——新老研究生关系浅谈
收藏 IP: 220.169.30.*| 热度|

4 周灵娜 丛远新 董志刚 陈远建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7 10: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