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AUwzg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博文

浅谈李白诗《行路难》三首用典之妙

已有 19902 次阅读 2009-10-24 12:52 |个人分类:文学短评|系统分类:诗词雅集| 李白, 诗《行路难》, 用典

浅谈李白诗《行路难》三首用典之妙

        欣赏诗歌,常常要看作者是具体运用何种手法来表达的。此类手法常用以动写静,以小见大,以虚衬实及诸多修辞,如比拟、对比、夸张、借代、象征、用典、比喻、衬托等,而我认为其中最具有文化底蕴的当属“用典”这一手法。这在唐代诗人李白的《行路难》诗三首中有其应用的出神入化,炉火纯青。

     《行路难》第一首中“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二句用典。美酒佳肴,友人真挚的声声关切,而诗人面对这些却“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一个受诏入京高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诗人如今却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长安的不平遭遇,怎能不让诗人感到“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呢?前三句层层蓄势,诗人心中的郁闷如同一座随时可以爆发的火山。是否就此一蹶不振,沉沦下去呢?诗人忽然想起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商汤聘请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让诗人感到一丝的光明。最后诗人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希望的时代的最强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此处诗人又化用刘宋时宗悫的“愿乘风破万里浪”,更让我们深切感受到诗人那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百折不挠的高尚品质。这也是盛唐文人共同精神面貌的真实写照。

       在第二首诗中,诗人更是把用典这一手法用到了极致,使我们感到它的思想感情内容是如此的深广。“弹剑作歌”,用的是冯谖的典故。春秋战国时期,冯谖在孟尝君门下做客。他觉得孟尝君对自己不够礼遇,开始时经常弹剑作歌,表示要回去。从我们这里不难想象出李白这位壮志满怀的诗人在长安的遭遇。接着,再次用典“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偌大一个长安城怎么就容不下一个小小的李太白呢?诗人借用了韩信、贾谊的典故,其被“赐金还上”的缘故不言而喻。“君不见”以下六句,又一次用典:战国时燕昭王为使国家富强,尊郭隗为师,于易水边筑台置黄金于其上,以招揽贤士。于是乐毅、邹衍、剧辛纷纷来归,为昭王所用。当邹衍到燕国时,昭王“拥钻先驱”,折节相待,亲自扫除道路迎接,恐怕灰尘飞扬,就用衣袖挡住扫帚,以示恭敬。而诗人所处的那个粉饰太平的大唐王朝又是怎样的现实呢?唐玄宗此时已经昏庸腐化,根本没有求贤用贤之心。最后,诗人感慨道“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从典故和现实的差距中,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诗人那颗跳动着的忧国忧民之心与诗人内心的沉痛和失望。这样,以典助文,亦赋亦比的手法,更增添了诗的艺术内涵。

       再看第三首,用典的寓意更是深藏不漏,自然贴切。 许由是尧舜时代的贤人。《庄子·逍遥游》中载:“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后来,唐尧听说许由隐居岐山,又派人来请他做九州长官。来人传达唐尧的旨意后,苦口婆心劝他立即上任。许由便到山下河里洗耳朵,表示不愿听。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武王平定殷乱以后,天下都归顺于周朝,而伯夷、叔齐以此为耻,坚持大义不吃周朝的粮食,并隐居于首阳山,采集薇蕨来充饥。待到饿到快要死了的时候,作了一首歌,歌辞说:“登上首阳山,采薇来就餐,残暴代残暴,不知错无边?神农虞夏死,我欲归附难!可叹死期近,生命已衰残!”就这样饿死在首阳山。李白心中的境界却更为高深,甚至大有不服这三位先贤的意思。是呀,正如佛教上说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既然淡泊世间的这些功名利禄,何必要以“洗耳”、“不食周粟”的形式来决绝于世呢?颔联又似乎有些自嘲的意思。伍子胥助吴王夫差成就霸业。周敬王三十六年(前484年),夫差闻齐景公死,齐国内乱,大臣争宠,就要发兵攻齐,伍子胥劝谏说:“吴有越腹心之疾,臣闻勾践食不重味,与百姓同苦乐。此人不死,必为国患。愿王释齐先越。”但夫差认为越已臣服,已构不成威胁,因而执意率军攻齐。结果,败齐师于艾陵,夫差更加骄傲自负。在吴国攻齐的四年中,越王勾践用子贡之谋,一面率越军助吴,以示忠心,一面以重金贿赂太宰伯嚭,使伯嚭在吴王面前为越王说好话。从吴王及列士皆有馈遗,吴人皆喜,唯伍子胥对此深为忧虑,再次规劝夫差说:“夫越腹心之病,今信其浮词诈伪而贪齐。破齐,犹臂石田,无所用之。……愿王释齐而先越,若不然,后将悔之无及。”但吴王受了伯嚭的挑唆,不仅不信任伍子胥的计谋,反而怀疑伍子胥有贰心,遂赐剑命其自裁。伍子胥仰天长叹道:“嗟呼!谗臣为乱矣,王乃反诛我!”又对舍人说:“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抉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史记·伍子胥列传》)语毕自刎而死。吴王闻之大怒,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吴人怜之,为立祠于江上,命名叫胥山。 接着又列举了几个历史上的名人,他们的遭遇如此坎坷,诗人俯仰之间,不免慨叹人生的悲喜交集。在苦闷中,我们的诗仙或许只能用酒来麻醉心灵的孤寂与失落。个中滋味,不是尝尽世间的种种,是难以揣摩的。

        嗜酒见天真的李白在另一首诗《将进酒》中,开篇便大声疾呼:“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是啊,人生短短数十载,生命不就像在一去不复回的黄河之水吗?何不“今朝有酒今朝醉”呢?更何况“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接下来诗人在这首诗中用典作例道:“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人生如同一杯苦酒,诗人“但愿长醉不复醒”,与典中陈王曹植的:“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相比,也更胜一筹。此处用典矫揉造作之态,而让人感到流畅,恰合“将进酒”之题,之场合。意到而文至,情尽而章整。与《行路难》的第三首作比较的话,或许我们能够读懂另一种意义上的李太白。

       李白《行路难》这三首诗中“用典”手法的运用。是整组是显著的艺术特色。通过“用典”,增强了诗歌的内容,而又将自己的感情及生平遭遇的波澜起伏,巧妙地融合到典故中,使诗的主题更加鲜明,情感更加丰富。含蓄中锋芒毕露,给人以大气之感。古今纵横千年,诗人的思想穿越时空的阻隔。从这些典故中,我们对《将进酒》这三首诗的内涵有了更加深层次的洞察与理解,洞察的是一位浪漫诗人的人生,理解的是一位失意者的苦闷。

        诗歌中的典故是我国古代文化中一笔宝贵的财富,这对我们更好更深刻的理解诗歌的内容是十分重要的,同时也对我们国史修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一点从以上对《将进酒》三首中用典的浅析中可见一斑。

附:

行路难三首·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三首·其二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狗赌梨栗。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彗折节无嫌猜。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行路难,归去来。

行路难三首·其三

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此图片来自网络,感谢提供者。)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25640-264675.html


下一篇:文化与信仰
收藏 IP: .*| 热度|

4 苏青 艾云灿 关燕清 陈绥阳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9: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