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诺贝尔奖是世界上最著名和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奖项,它表彰了对人类文明和进步做出了杰出贡献的科学家。然而,中国人在诺贝尔奖的历史上却很少出现,尤其是在自然科学领域。截至2023年10月4日,我们只有两位诺贝尔奖得主,分别是2000年获得物理学奖的高锟和2015年获得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屠呦呦。相比之下,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家都有数十位甚至上百位诺贝尔奖得主。这种巨大的差距还是会不断引发人们对中国科学发展的思考和反思,也引起了许多关于国人很难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的探讨和分析。我从几个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
发自于文化传统的固有化思维
我们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它的文化传统对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有着潜在而深刻的影响。然而,这种文化传统也可能成为我们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的障碍。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存在着一种固有化思维,即对已有知识和经验的过度依赖和尊重,导致缺乏对新事物和新观念的探索和接受。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权威的盲目服从。我国文化传统中强调孝道、忠义、礼仪等价值观,要求人们尊敬长辈、尊重师长、遵守规范。这种价值观虽然有利于社会秩序和稳定,但也容易造成对权威的盲目服从,抑制了个性和批判性思维。在科学领域,这意味着我们往往不敢挑战已有的理论和权威,缺乏创造性和独立性。
对经验的过度依赖。重视实用主义、经验主义和功利主义,认为知识应该来源于实践,并且应该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种观念虽然有利于技术发展和应用,但也容易导致对经验的过度依赖,忽视了理论创新和基础研究。往往满足于模仿和改进别人的成果,缺乏原创性和前瞻性。
对形式的过分重视。长期传统中注重形式美、和谐美和整体美,认为知识应该符合一定的规律和秩序,并且应该与自然和社会相协调。这种观念虽然有利于艺术创作和文化传承,但也容易导致对形式的过分重视,忽视了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科研人员往往追求表面的完美和一致,缺乏深入的探索和多样的视角。
我们的思想中缺少从科研本身得到幸福感
诺贝尔奖得主们除了拥有卓越的智力和才华外,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对科研本身有着强烈的兴趣和热情,从科研中得到了快感和满足。他们不是为了名利或者其他外在的动机而从事科研,而是出于对科学本身的好奇和爱好。这种从科研本身得到快感的思想根源是科学创新的重要驱动力,也是诺贝尔奖得主们的共同特质。然而,我们科研人员在这方面似乎存在着一定的缺失。我们很多人缺少从科研本身得到快感的思想根源,这可能与中国社会的教育制度、科研环境和价值观有关。这种缺失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制度的应试化。中国教育制度以考试为主要评价标准,强调知识的灌输和记忆,而不是能力的培养和创造。这种教育制度使学生从小就形成了应试的心态,只关注分数和升学,而不是对知识本身的兴趣和探索。这意味着国人往往缺乏对科学本身的好奇和热情,只看重科研成果和荣誉。
科研环境的功利化。国内科研环境以项目为主要运作模式,强调成果的数量和质量,而不是过程的享受和创新。这种科研环境使科学家们处于高压和竞争的状态,只关注资金和发表,而不是对科学本身的思考和探索,进而是的广大的科研人员往往缺乏对科学本身的快感和满足,只追求功利和效率。
价值观的物质化。我们社会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中出现了一些价值观的偏差和失衡,强调物质的享受和消费,而不是精神的追求,说起来话多,甚至是更大范围的思考和讨论,按下不表。
对科学是什么的人文认识有偏差
诺贝尔奖得主们除了拥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对科学是什么有着清晰的人文认识,即他们能够把科学放在人类社会和文化的背景中,理解科学的意义和价值,以及科学与其他领域的关系和互动。这种对科学是什么的人文认识是科学创新的重要基础,也是诺贝尔奖得主们的共同特质。然而,国人对科学是什么的人文认识有偏差,这可能与我们社会的历史遗留、现实困境和未来展望有关:
历史遗留的自卑感。我们社会在近代历史中经历了多次外来侵略和内部动乱,导致了科技落后和民族屈辱。这种历史遗留给国人留下了一种深刻的自卑感,使我们对西方科学产生了一种盲目崇拜和追随,往往缺乏对自身文化和传统的自信和尊重,只重视西方科学的引进和借鉴。
现实困境的焦虑感。在当代社会中面临着多重挑战和危机,如经济增长的放缓、环境污染的恶化、社会不公的加剧等。这种现实困境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强烈的焦虑感,使得我们对科学发展产生了一种过度期待和依赖,进而导致缺乏对科学本质和局限的理解和接受,只寄希望于科技能够解决所有问题。
未来展望的功名心。国人在未来社会中怀揣着强烈的梦想和愿望,如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世界领导等。这种未来展望给我们往往激发了一种强烈的功名心,使对科学成就产生了一种过度追求和竞争,往往缺乏对科学精神和道德的尊重和维护,只关注科研成果和荣誉。
大部分科研人员的人生意义与科学本身的价值相左
科学是一种探索自然界和人类世界的规律和真理的方法和活动。科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提高人类的认识水平,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认同和欣赏科学的价值,有些人可能对科学持有不同的看法或态度。国人传统上重视道德、伦理、和谐、平衡等价值观,而不太重视理性、创新、竞争、突破等价值观。大部分人潜意识、骨子里是认为科学是一种工具或手段,而不是一种目的或追求。作为中国人可能更关注自己的生活、家庭、社会等方面,而不太关注自然界和人类世界的奥秘和挑战。
这种对人生意义的认识可能导致中国人缺乏对科学纯真的热情、兴趣和动力,继而可能导致我们缺乏对科学的批判、创造和贡献。如果一个人不认为科学本身是一种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事业,那么他就不太可能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源去从事科学研究,也不太可能取得突出的科学成果,更不用说获得诺贝尔奖了。
缺少科学浪漫主义
科学浪漫主义是一种将科学与艺术、美感、想象力等相结合的思想和风格。科学浪漫主义认为科学不仅是一种冷冰冰的逻辑和理论,而且是一种富有情感和创造力的探险和创造。科学浪漫主义强调科学家应该有一种对未知和未来的好奇心和激情,以及一种对自然和真理的敬畏和追求。国人可能缺乏对科学的浪漫化和美化的能力和欲望,也可能缺乏对科学家的崇拜和尊敬。国人赞扬的科学是一种枯燥无味、乏味单调、刻板无趣的活动,而不是一种充满乐趣、惊喜、创意的活动。我们可能更倾向于追求实用性、功利性、稳定性等目标,而不太倾向于追求探索性、创新性、变革性等目标。
这种缺少科学浪漫主义可能导致我们缺乏对科学的敏感度、灵感和才华,也可能导致国人缺乏对科学的冒险精神、挑战意识和领导力。如果一个人不认为科学是一种有趣和有美的事物,那么他就不太可能用一种艺术的方式去表达和展示自己的科学思想和成果,也不太可能用一种创造的方式去发现和解决科学问题和难题,更不用说获得诺贝尔奖了。
缺少系统的科学观
科学观是一种关于科学本质、方法、目的、作用等方面的观点和态度。科学观决定了一个人对科学的理解和评价,也影响了一个人对科学的选择和行为。一个正确的科学观应该是一种系统的、开放的、批判的、创新的等等。我们更倾向于对科学进行片面化和简单化的处理,而不是进行综合化和复杂化的分析。我们缺乏对科学的系统性和全面性的把握,也缺乏对科学的开放性和进步性的认识。因而我们就可能更容易接受和遵循已有的科学知识和规律,而不太愿意挑战和改变现有的科学理论和模式。
这种缺少系统的科学观可能导致我们缺乏对科学的深度、广度和高度的立体化的认识,进而导致缺乏对未来科学的更新、改进和革新。如果一个人不认为科学是一种系统性和全面性的知识体系,那么他就不太可能从多个角度和层次去研究和掌握自己所从事的科学领域,也不太可能从跨学科和跨领域去寻找和借鉴其他相关或不相关的科学知识和方法。
总之,对科学的人文认识可能是我们难获诺奖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科学创新方面存在的一些思维和认识上的问题和障碍,需要我们的管理者在今后的科学发展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改进,也何尝不需要我们科学家们的自我修养啊。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12: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