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ey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eeye

博文

环境分析化学研究的三个热点

已有 2644 次阅读 2023-7-30 15:43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环境分析化学是一门研究环境介质中污染物的组成、形态、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它在环境监测、污染控制、生态风险评估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和复杂,环境分析化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不断创新和突破。根据相关文献,目前环境分析化学领域有以下三个难点和热点:

1、新型污染物的分析检测

新型污染物是指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变化而出现在环境中的一些具有潜在危害性的物质,如药物与个人护理品(PPCPs)、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s)、纳米材料、微塑料等。这些污染物具有结构多样性、存在形态复杂性、含量低微量性、生物效应不明性等特点,给传统的分析方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需要开发高灵敏度、高选择性、高通量、高信息量的分析技术,如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光谱-光谱联用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等,以实现对新型污染物的快速、准确、全面的检测和表征。

2、污染物的形态与相互作用分析

  • 污染物在不同条件下可能存在不同的形态(如价态、配位态、结晶态等),这些形态对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和生物效应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污染物之间也可能存在各种相互作用(如络合作用、氢键作用、范德华力作用等),这些相互作用也会影响污染物的行为和反应。因此,需要能够对复杂样品中污染物的形态和相互作用进行有效的分析,揭示污染物的本质和规律。例如,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光谱(XAFS)、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光谱(SRXRF)、电子顺磁共振光谱(EPR)等技术可以用于分析重金属等无机污染物的价态和配位状态;核磁共振光谱(NMR)、拉曼光谱(Raman)、红外光谱(IR)等技术可以用于分析有机污染物之间或与无机基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3、环境过程与代谢机制分析

  • 环境过程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发生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变化过程,如吸附、解吸、沉降、挥发、光解、氧化还原、生物降解等。环境代谢是指污染物在生物体内发生的生化变化过程,如吸收、分布、转化、排泄等。这些过程和机制决定了污染物的归趋和毒性,是环境分析化学的核心内容。为了深入研究这些过程和机制,需要能够对污染物的动态变化进行原位实时监测和追踪,以及对污染物的代谢产物进行结构鉴定和定量分析。例如,梯度扩散薄膜技术(DGT)、电化学传感器技术等可以用于原位实时监测水体中的重金属等无机污染物;同位素示踪技术、荧光探针技术等可以用于追踪有机污染物在环境或生物体内的迁移转化;代谢组学技术、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等可以用于分析有机污染物的代谢产物和代谢途径。


展望

这里指出了目前环境分析化学领域的三个热点,分别是新型污染物的分析检测、污染物的形态与相互作用分析、环境过程与代谢机制分析。环境分析化学是一门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科学,面对日益严峻和复杂的环境问题,需要不断提高分析技术的水平和能力,以适应新的需求和挑战。在未来,针对这三个热点,可能会有以下几个技术突破的方向:

  • 多维度、多尺度、多层次的分析。环境介质和污染物都具有多维度、多尺度、多层次的特征,如空间分布、时间变化、物理状态、化学形态、生物效应等。为了全面揭示环境过程和代谢机制,需要能够对这些特征进行同步或异步的分析,获取更多的信息和数据。例如,利用同步辐射技术、纳米探针技术等可以实现对污染物的原位实时动态分析;利用多维色谱技术、多模式光谱技术等可以实现对污染物的高分辨率高信息量分析。

  • 智能化、自动化、便携化的分析。随着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环境分析化学也需要借助这些技术提高分析效率和精度,减少人为干扰和误差,实现智能化、自动化、便携化的分析。例如,利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方法可以优化分析参数、提取特征、建立模型、预测结果等;利用微流控芯片、无线传感器网络等技术可以实现对环境介质的连续在线监测和远程控制;利用手机、可穿戴设备等技术可以实现对环境介质的快速简便检测和数据共享。

  • 绿色化、安全化、经济化的分析。环境分析化学既要保护环境,也要保护自身,需要遵循绿色化、安全化、经济化的原则,减少对环境和人体的负面影响,提高分析效益和可持续性。例如,利用微萃取、固相萃取等技术可以减少有机溶剂的使用和废弃;利用生物标志物、生物传感器等技术可以减少动物试验的开展和伤害;利用廉价易得的材料和设备可以降低分析成本和门槛。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244891-1397224.html

上一篇:重要河流流域上污染场地的风险管控
下一篇:漫谈水环境有毒蓝藻的危害
收藏 IP: 202.117.147.*| 热度|

5 刘炜 郁志勇 崔锦华 杨正瓴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14: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