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ey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eeye

博文

将大模型引入人体健康诊断的创新

已有 1319 次阅读 2023-7-21 22:27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人体健康诊断是医学领域的重要任务,涉及到人类生命质量和社会经济发展。随着医学知识的不断积累和医疗数据的爆炸式增长,人体健康诊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如何有效地利用海量的医疗数据,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降低诊断的成本和风险,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在人体健康诊断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尤其是基于深度学习的大模型(Large-scale Model),如BERT、GPT、Transformer等,展现出了强大的数据驱动和自我学习能力,能够在多个医学领域实现超越或接近人类专家水平的诊断性能。例如,Google Health团队开发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大模型,能够从视网膜图像中检测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并达到了与美国眼科医师协会推荐标准相当或更高的准确率;微软亚洲研究院和清华大学联合开发了一种基于Transformer的大模型,能够从电子病历中提取出关键信息,并根据临床指南生成个性化的治疗建议;阿里巴巴达摩院和浙江大学联合开发了一种基于GPT-3的大模型,能够从自然语言描述中理解患者的症状,并给出可能的诊断结果和相关知识。

这些大模型在人体健康诊断方面的成功应用,不仅证明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巨大潜力,也为进一步提升人体健康诊断水平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然而,目前大模型在人体健康诊断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如数据质量、数据隐私、模型可解释性、模型泛化性、模型可持续性等,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为什么要将大模型引入人体健康诊断?

人体健康诊断是指通过对患者进行检查、测试、分析等手段,确定其是否患有某种疾病或异常状态,并给出相应的评估和建议。人体健康诊断是医学领域的核心任务之一,对于预防和治疗疾病,提高人类生命质量,降低社会经济负担,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人体健康诊断也是一项复杂而困难的任务,需要依赖于丰富而专业的医学知识,以及精确而及时的医疗数据。随着医学知识的不断积累和医疗数据的爆炸式增长,人体健康诊断面临着以下几方面的挑战:

  • 医学知识的获取和更新:医学知识是人体健康诊断的基础,但是医学知识是动态变化和不断更新的,需要医生不断地学习和掌握。然而,医学知识的获取和更新是一项耗时而费力的工作,需要阅读大量的文献、报告、指南等资料,而且这些资料往往分散在不同的渠道和平台,难以获取和整合。此外,医学知识的表达方式也往往是复杂而专业的,需要医生具有较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 医疗数据的处理和利用:医疗数据是人体健康诊断的依据,但是医疗数据也是多样而庞大的,包括了图像、文本、声音、信号等多种形式和来源。如何有效地处理和利用这些医疗数据,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和特征,是一项技术难题。此外,医疗数据也存在着质量不均、标注缺失、分布不平衡、隐私敏感等问题,给数据的处理和利用带来了更多的挑战。

  • 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和效率:诊断结果是人体健康诊断的目标,但是诊断结果也是难以保证和评估的。由于人体健康诊断涉及到多个因素和环节,如患者个体差异、检查条件限制、诊断标准变化等,导致诊断结果可能存在着误差和不一致。此外,由于人体健康诊断需要综合考虑多种信息和知识,进行多层次和多角度的分析和判断,因此也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提高人体健康诊断水平,我们需要引入一种新的技术手段——大模型。大模型是指基于深度学习技术构建的具有大规模参数和数据量的模型,如BERT、GPT、Transformer等。大模型具有以下几个优势:

  • 数据驱动能力:大模型能够从海量的数据中自动地学习出有用的信息和特征,无需人为地设计或选择特征。这样可以充分利用数据中蕴含的知识和规律,提高模型的表达能力和泛化能力。

  • 自我学习能力:大模型能够通过预训练、微调、自监督等方式,在不同的任务和领域之间进行知识迁移和适应。这样可以减少模型训练所需的标注数据量和计算资源,提高模型训练效率。

  • 多模态融合能力:大模型能够通过注意力机制、变换器等技术,实现不同形式和来源的数据的融合和交互。这样可以提高模型对多种医疗数据的理解和利用能力,提高诊断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 可解释性和可信赖性:大模型能够通过注意力权重、梯度分析、对抗攻击等技术,提供模型的内部逻辑和外部行为的解释和验证。这样可以增加模型的可信赖性和可靠性,提高诊断的可接受性和可审查性。

将大模型引入人体健康诊断,可以有效地解决当前人体健康诊断面临的挑战,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降低诊断的成本和风险。

大模型在哪些人体健康诊断领域有应用?

人体健康诊断涵盖了多个医学领域,如影像学、病理学、基因学、药物学等。在这些领域中,大模型都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应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以下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大模型在人体健康诊断领域的应用:

  • 影像诊断:影像诊断是指通过对患者进行X光、CT、MRI等影像检查,从影像中分析出患者是否患有某种疾病或异常状态,并给出相应的评估和建议。影像诊断是人体健康诊断中最常见和最重要的一种方式,涉及到多种疾病和器官,如肺癌、乳腺癌、脑卒中、心脏病等。大模型在影像诊断方面有着广泛而有效的应用,能够从影像中自动地检测、分割、分类、定位、量化等多种任务,并达到了与或超越人类专家水平的性能。例如,Google Health团队开发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大模型,能够从乳房X光图像中检测出乳腺癌,并减少了误诊率和漏诊率;IBM Research团队开发了一种基于Transformer的大模型,能够从胸部X光图像中检测出肺炎,并给出了详细的解释;清华大学团队开发了一种基于BERT的大模型,能够从头颅CT图像中检测出脑卒中,并给出了危险评估和治疗建议。

  • 文本诊断:文本诊断是指通过对患者提供的自然语言描述或电子病历等文本数据,从文本中分析出患者是否患有某种疾病或异常状态,并给出相应的评估和建议。文本诊断是人体健康诊断中最直观和最便捷的一种方式,涉及到多种场景和需求,如在线问诊、自我诊断、辅助决策等。大模型在文本诊断方面有着深入而创新的应用,能够从文本中自动地理解、生成、摘要、推理等多种任务,并展现出了强大的语言能力和医学知识。例如,阿里巴巴达摩院和浙江大学联合开发了一种基于GPT-3的大模型,能够从自然语言描述中理解患者的症状,并给出可能的诊断结果和相关知识;微软亚洲研究院和清华大学联合开发了一种基于Transformer的大模型,能够从电子病历中提取出关键信息,并根据临床指南生成个性化的治疗建议;哈佛大学团队开发了一种基于BERT的大模型,能够从医学文献中摘要出重要的信息,并给出相关的引用。

  • 基因诊断:基因诊断是指通过对患者进行基因检测,从基因序列中分析出患者是否患有某种遗传性疾病或异常状态,并给出相应的评估和建议。基因诊断是人体健康诊断中最前沿和最精准的一种方式,涉及到多种疾病和特征,如癌症、遗传病、药物反应等。大模型在基因诊断方面有着突破性而领先的应用,能够从基因序列中自动地预测、分类、注释、设计等多种任务,并揭示了基因与表型之间的复杂关系。例如,DeepMind团队开发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大模型,能够从氨基酸序列中预测蛋白质的三维结构,并达到了与实验水平相当或更高的准确率;斯坦福大学团队开发了一种基于Transformer的大模型,能够从DNA序列中分类出不同类型的细胞,并给出了细胞功能和表达水平的解释;MIT团队开发了一种基于GPT-3的大模型,能够从DNA序列中注释出不同区域的功能,并给出了相关的文献和知识。

  • 药物诊断:药物诊断是指通过对患者进行药物测试,从药物反应中分析出患者是否适合使用某种药物或剂量,并给出相应的评估和建议。药物诊断是人体健康诊断中最关键和最敏感的一种方式,涉及到多种因素和风险,如药物效果、药物副作用、药物相互作用等。大模型在药物诊断方面有着重要而有价值的应用,能够从药物反应中自动地评估、推荐、优化等多种任务,并提高了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例如,英特尔公司开发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大模型,能够从患者的生理信号中评估其对不同类型和剂量的麻醉药物的反应,并给出最佳的麻醉方案;百度公司开发了一种基于Transformer的大模型,能够从患者的临床数据中推荐其适合使用的抗癌药物,并给出相关的证据和解释。

大模型在人体健康诊断方面有哪些未来发展趋势和前景?

大模型在人体健康诊断方面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是也还有很多的空间和潜力可以挖掘。我们认为,大模型在人体健康诊断方面有以下几个未来发展趋势和前景:

  • 大模型的规模和性能将进一步提升,能够处理更多更复杂的医疗数据,实现更高更精准的诊断效果。

  • 大模型的可解释性和可信赖性将进一步增强,能够提供更多更详细的解释和验证,提高诊断的可接受性和可审查性。

  • 大模型的泛化性和可持续性将进一步优化,能够适应不同的任务和领域,实现跨域知识迁移和适应,提高诊断的全面性和稳定性。

  • 大模型的交互性和协作性将进一步提高,能够与人类医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作,实现人机共识和共赢,提高诊断的效率和质量。

大模型是人体健康诊断领域的一种新兴而有力的技术手段,未来应该具有巨大的潜力和价值。所以期待着大模型在人体健康诊断方面能够取得更多更好的表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244891-1396175.html

上一篇:应用迁移学习来进行质谱解析优化
下一篇:如何开展新污染物监测技术研究工作
收藏 IP: 202.117.147.*| 热度|

2 农绍庄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3 11: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