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定胜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olyskyz 哲思天地_科学研究是快乐的,也应该是快乐的。

博文

不要急着造神,即使他拿了诺贝尔奖-简评诺德豪斯的气候变化经济学研究

已有 3308 次阅读 2018-10-10 11:54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引子:将数学模型引入复杂性事物的研究之中,是重要的和必要的,但由此带来的认知风险(包括认知错误和认知扭曲的可能性)也会随之剧增。这种风险程度,与研究中所用到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基础数据的可靠性有极大关系。如果基础数据是有问题的,或是该复杂研究所依托的更为基础的研究基础是有问题的,那么该类研究的认知风险就会剧增。

具体说到气候变化经济学研究,分别有以下两大方面的风险和重大疑问。

1)在基础数据方面,气候变化所导致的经济损益变动是一个极为难于准确评估(更无法精确评估)的重大问题和基础性问题。比如:在考虑气候变化对经济体系的不利影响时,是否真的可以确定无疑地把某些损失归结为就是由于气候变化所导致的?如果不全是的话,那么气候变化在其中所占的负面贡献比重究竟有多大?这些损失中有多大比例是由于人类自身的应对能力不足,甚至是由于经济管理、政府管理的不足和失误等原因所导致的?这种损失估计和划分完全准确可靠么?;另外,气候变化一点都不会带来正面的经济收益么*1*?那些经济得到了增长的地区,完全是由于人为的经济发展而带来的收益,却毫无气候变化带来的某些正面影响(比如某些地区降雨增多,某些地带气候变化后更加适宜某些生物生长等等)的贡献么?这种正面的收益有多大,模型中所做的估计和计算真的准确么?延续上述思路,还可以给出更多的存在巨大疑问和不确定性的地方,和给出该模型中可能未考虑的其他重要因素。

2)在该气候变化经济学研究所依托的更为基础的研究基础:‘全球气候变化的机理研究与数值模拟’方面,后者并未得到学术界的充分普遍公认。有几个非常简单但却极为重要的问题是:在人类出现后的历史时期(包括中国的汉、唐、宋等时期)都有比现在还更暖和的现象(恐龙时代也存在这种时期,地球的地质历史中有大量的暖期、冰期、间冰期现象,这种交替是怎么形成的?你的模型能解释么?考虑过这种机理么?是怎么考虑的,考虑得靠谱么?),而在这些比现在更加暖和的时段中,远未出现如近一两百年来的,由于人为因素所导致的对地球碳源碳汇等温室气体的巨大干扰(包括大规模开垦、大规模植被破坏和大规模的化石能源燃烧等等),那么该如何解释古代和远古历史时期(那时人类都没出现)居然经常会出现比现在还暖和的自然现象呢?这是否意味着决定地球气候变化和冷暖交替的因素里,还有一些是我们人类现在的认知和观察中,所远远没有掌握到的机理和机制呢?也就是说,我认为有这样一个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全球气候变化是需要以地质历史尺度来进行观察、分析和建模的,用仅仅一百年左右的现代科学观测数据,就下结论地说:‘我们现在的模型模拟是完全可靠的,甚至确定无疑地破解了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的奥秘’,这种观点和做法是非常不理性、不严谨的。气候变化研究需要做、值得做,这种研究对人类的未来很重要,但目前真的到了可以去下那些肯定性的结论的时候了吗?

综合上文1)、2)的讨论,可以大体给出这样一些结论:由于上文中所提到的两大类问题,现有的相关研究都无法给出足够准确的、确定无疑的回答,因此,建立在一个尚未完全稳固的气候变化机理认知上的数量化经济学研究,并且该研究本身的数据调研和数据采集等都存在巨大疑问和不确定性,这就使得气候变化经济学研究本身,目前只能被当作是一个尚未成熟且急需继续深入探究的新学说而已,而远不是现在就可以被当作标准答案的教科书和定论。


*1*学术界甚至有这样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认为在中国古代的汉、唐等时期,气候变暖对当时的农业经济产生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带来了农业经济的繁荣。此外,全球气候变暖的结果本身还有不少值得深究的问题。


最后,附一张近十二年前我所画的逻辑推理图(2007年绘制,但核心内容我在2005年左右在天津大学讲课和指导学生时就应该讲过),这张逻辑推理图集中展示了我是如何看待全球气候变化尤其是全球气候变暖这个问题的,虽然已过去十几年但内容一点没过时,其中所提到的核心问题学术界仍然没有解决和有待解决。


1-4.GIF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234816-1140036.html

上一篇:离开本专业就是普通人的专家是什么层次的专家?兼论真正的高水平专家
下一篇:对重大社会事件能够有正确的判断为何很重要?简评《岁月淌不尽的希望》
收藏 IP: 223.68.86.*| 热度|

8 陈楷翰 檀成龙 王安良 苏盛 苏德辰 姬扬 刘炜 王从彦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8: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