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人对脉诊的掌握其实很有限,从大二开始,我跟随老师出门诊,从而开始给病人“号脉”。到目前为止,我认为自己还是有一些体会的。起码对于判断疾病的“虚、实、寒、热”这四大表现是有帮助的,而这对中药处方的开具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我的一个感觉是,诊脉时若脉象能和病人总体表现正面符合,依此辨证施治不仅可增强医者自己的信心,也可提高有效率。
中医很重视脉诊,在古代侯脉是要分“三部九侯”的,可以说是全身上下各主要浅表动脉搏动处都摸个遍,以此结合症状、气色、舌象等来综合判断病人的情况。
后来诊脉发展到“独取寸口”,主要是因寸口(手腕桡动脉搏动处)为手太阴肺经之脉,依“肺朝百脉”之理可用来总候全身之气。此时仍分寸关尺三部,并左右手各部与不同脏腑之气相应。
《脉经》记载脉象有28种,并认为大部分脉象是需要长期的研习才能逐渐掌握的。
浮脉类:浮 洪 濡 芤 革 散
沉脉类:沉 伏 牢 弱
迟脉类:迟 结 涩 缓
数脉类:数 动 疾 促
虚脉类:虚 细 微 代 短
实脉类:实 紧 长 滑 弦
侯脉绝大多数是用来帮助辨证,当然也有直接用来辨病的(例如结代脉用于判断胸痹、心悸病)。因此,绝不能把号脉看成具有确诊疾病价值的手段,它只是为中医师辨别证候提供一个参考。
其实西医也重视号脉,不单是看桡动脉率快慢,还有如心房纤颤患者表现的“脉短绌”,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甲亢等脉压差增大表现的“水冲脉”,心包疾病表现的“奇脉(吸停脉)”等。
中医的脉诊远比西医的复杂,形成了一个系统的理论,是中医诊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肯定的是,除了脉率,其他的搏动差异也可以反映出一定的身体形态和功能上的信息。
在文学和影视作品里,号脉似乎已经成了中医师给常人的典型印象,并对其功用加以了夸大甚至神化,“悬丝诊脉”就是典型例子。这给老百姓们造成了误导,认为脉诊很神很NB。
和李铭老师和余晓辉老师说到了妊娠号脉问题。我再发表下个人浅见。妊子时脉象多滑数,本人确有体会,古人判断妊娠也要依据停经、妊娠反应甚至其他体格检查等手段的。但是正如我前面所说,我们已经有了HCG检测和B超等精确、可早期检出的技术手段,没必要把一个灵敏度和特异度都不太高的参考性指标拿去显摆自己医术有多高明。
让我想起了邓铁涛教授的话:中医的技巧像用筷子,西医的技巧像用刀叉。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6: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