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诗歌与诗人的价值
2010.3.10
诗歌的价值是难以用金钱来衡量的,因为它不具备普通商品的属性。诗言志,人的志向是不可以用钱币来衡量的,故诗也无价。在这一点上,诗歌甚至与文物和艺术品也不一样。文物和艺术品(书法、绘画、也包括乐曲)都有它们的市场价值,唯独诗歌没有。一件文物或字画可以拍卖出天价,但还没有听说过有哪一首诗(诗集)有过竞拍的记录(虽然博文中提到艾伦.金斯堡的诗文档案售得60万英镑,但这更可能是由于这些档案的史料研究价值,而不是这些作品的文学价值)。若从稿费来考虑,诗歌恐怕是最不值钱的。稿费都是以字数来计价的,而诗歌是语言最为精练的文体,一首数行的短诗又能换来多少稿费呢?
然而诗歌虽然不值钱,但并不是没有价值。诗歌有时具有难以想象的力量。一首诗可以成就一桩姻缘。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西汉大文豪司马相如以一曲《凤求凰》而获得蜀中才女
孙何帅钱塘,柳耆卿作《望海潮》词赠之云:“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清佳。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此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近时谢处厚诗云:“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那知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
就因为柳永的这几句词而引来金兵渡江南下,虽然这话说得有些夸张,但也不是空穴来风。可见诗歌的力量可以大到什么程度。
诗人的价值不在其贫富,而在其独立的人格,以及对其生命中那一份浪漫的执着追求。总的看来,历史上的诗人多不得志。即使在崇尚的诗歌的时代,诗人可以从一介布衣而成为王侯公卿的座上客,而这种风光也只是暂时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据《新唐书.李白传》中记载:
天宝初,(李白)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沈香亭子,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脩,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璡、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着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这里记录了李白如何以诗名而博得皇帝的赏识,又如何萌生退意,被“赐金放还”的经过。李白即已受到唐玄宗的赏识,“供奉翰林,”然“犹与饮徒醉于市,”在宫中喝醉了酒,“使高力士脱靴,”在“自知不为亲近所容”后,“益骜放不自脩,”这些都是诗人独立人格的表现。诗人的这种独特个性也就注定了他们不可能长期被统治者所容忍,而诗人迟早都会认识到这一点,自己的生存空间是在广阔的大自然中,是在人民和山水之间,而不在朝廷的深宫里。
诗人的这种独特的人格个性又是由诗歌的独特属性所决定的。什么是诗歌的属性?“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毛诗序》)。诗歌是人的志向的寄托,是志向的语言表达。所以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的更加明白,“《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所以从这一点来讲,更应该是诗歌造就了诗人。
诗人的独立人格决定了他们往往是仕途上的失败者,且一生穷困潦倒。李白离开长安后,一直过着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却不幸被卷入永王与肃宗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被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投靠于他的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享年62岁。唐代另一位大诗人杜甫也一生坎坷,生逢安史之乱,弃官举家西迁,几经辗转来到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盖了几间草房,世称“杜甫草堂”。严武死后,他又全家寄居夔州两年,后又离夔州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唐肃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诗人虽穷,但不寂寞。诗人爱好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爱山水,好游历;爱美酒,醉而吟。因此诗人又是世上最讲究享受的人。
诗人具有与自然山水进行感情交流的独特能力。草木山川,春花秋月,在诗人的眼中都是有灵魂的。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辛弃疾:贺新郎)
这是诗人眼中的山。由诗人爱山而转换成山爱诗人,这是诗人与山的感情交流。流水在诗人的眼中也是有生命的,有时显得多情,又时又显得无情:
蓝桥何处觅云英。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苏轼.南乡子)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堕楼人。(杜牧.金谷园)
诗人多爱酒,这也许是因为酒精有助于诗人释放感情的缘故。然而诗人之饮酒非为饮酒而饮酒,必有寄托也。酒也不论好坏,只要能醉,能激发诗人创作的灵感就行。所以欧阳修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酒可助诗兴,最著名的例子还是李白。杜甫对李白的爱酒有精采的描写,他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而李白在自己的诗中更是毫不掩饰对酒的热爱。在《将进酒》中,他先是展示了自己的酒量:“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接着就说到饮酒的好处:“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最后竟忽悠主人不要吝啬,把家当都拿出来换酒喝:“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在《襄阳歌》里,李白表达了他对美酒爱到了什么程度:
鸬鹚杓,鹦鹉杯。
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
此江若变作春酒,垒麹便筑糟丘台。
杜甫也有一首《客至》诗,也写到了自己在与邻家老翁对饮的场景,虽然没有美味佳肴,酒也是自己家酿的,不算什么好酒,但是饮酒的乐趣还是跃然于笔端,那正是一种诗人的享受: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诗人多为性情中人,他们多愁善感,忠实于自己内心的感受,喜怒哀乐发自内心,从不掩饰。然而诗人对于自己个人的命运多能抱有一种达观的态度。苏轼在他的《赤壁赋》中对此作了很好的概述: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这是一种与天地共生,与日月长存的情怀,所以诗人都能从容面对死亡。甚至连死也要死得浪漫,故有汨罗沉江、广陵绝响的悲壮之举,令人感动至今。诗人之价值于斯可见也。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3: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