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oline2016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aroline2016

博文

瑞典创新何以独领风骚? 精选

已有 7668 次阅读 2016-10-11 15:56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style, 全世界, 沃尔沃, 宜家, 爱立信

一、“瑞典模式”之谜

   瑞典为北欧的一个小国,人口不足、资源稀缺、国内市场份额小。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欧盟发起的欧洲创新记分牌中,瑞典一直名列前茅。不仅如此,瑞典也是全世界公认的创新国度,其创新能力可以与美国、日本匹敌,拥有宜家、沃尔沃、爱立信等系列创新品牌,被称为“创新之国”。

瑞典只是一个北欧的小小岛国,其创新能力何以举世瞩目?

依据瑞典学者拉斯·马格纳斯的研究,2010 年以前,瑞典创新系统的发展主要是以知识生产与传播为主的模式,这一模式主要聚焦在科学技术知识的生产与传播上;2010 年以来,这种模式发生着悄然变化,逐渐形成了聚焦“基于知识的资本”的模式,即 KBC 模式(杨庆峰,2015)。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明,瑞典在加入欧盟之后,其创新政策深受欧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政策框架的影响,而这一影响并非被动的,而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瑞典主动的抉择。

基于上述思考,本文将瑞典纳入欧洲在知识经济时代实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之下,考察大学在瑞典创新立国中的功用。

二、瑞典的独特经验

   与欧盟创新驱动战略相一致,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瑞典的创新依据教育——研究——创新的“知识三角”框架,特别注重发挥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在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其具体经验可以归纳为“顶天”与“立地”两个方面。

所谓“顶天”,指的是瑞典政府把大学作为推行国家创新政策的中坚力量,许多重要科技创新任务都由大学承担。瑞典政府对于大学的重视不仅仅体现在委以重任上,更体现在大力扶持上,即通过注入大笔科研扶持基金,大力提升大学的科学研究实力与水平。从 1997年开始,瑞典政府作出决定,除了继续拨出固定专款支持名牌大学开展科研工作以外,还开始给中小规模的地方大学划拨固定的科研经费,并把这项决定看作是瑞典发展地区科技和经济的一项战略性措施(张明龙,2010)。不仅如此,瑞典政府在对大学的科研资助中,有意识地发挥了资金扶持的杠杆与指挥棒作用,有意识地重点建设工科并引导大学的科学研究向着必需的工程领域倾斜。多年来,在瑞典高校研发经费总额中,投向医学、工程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的占70%以上。卡林斯卡医学院被广泛认为在医学研究上仅次于美国哈佛大学;瑞典的皇家工学院、查尔摩斯工学院也都属于欧洲最著名的工科大学行列(陈杰,2010)。

所谓“立地”,指的是拓展大学服务经济发展的职能,加深校企合作。教育——研究——创新的“知识三角”框架实践运行中,瑞典的做法类似于欧洲创新体系的总体经验,特别加大了对大学制度的改革,竭力促使大学走出传统的学术运作模式,彰显大学服务社会的第三职能。可以说,校企合作以及研发的商业化是欧洲创新战略的主要经验,也是瑞典的通行做法。不过,瑞典成熟的大学与企业合作模式是更加强调了二者合作中的商业化导向,其流程何以归纳为:大学与企业合作——研发成果的商业化——创业与学术流动。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就大学与企业合作这一欧洲通行做法中,欧盟有关大学与企业合作的调查报告显示,瑞典在多个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尤其关注学生这一群体。例如,促进学生与企业互动方面,瑞典的评估绩点达到7.3,欧盟总体绩点为6.5;在为学生提供创业教育方面,瑞典的评估绩点达到7.3,欧盟总体绩点为6.3(资料来源:European Commission, The State of University-Business Cooperation inSweden)

结语

欧盟有关大学与企业合作的调查报告的上述数据,又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已有研究中有关瑞典创新秘籍的另一个发现,那就是,创新具有一定的根植性,需要一定的知识氛围和社会环境,国与国之间的创新体系之所以不同,除了与科技水平、发展程度有关,更重要的是一些内在要素,如制度安排和社会文化(张银银,2013)。如本文开端所述,瑞典在创新方面自然资源显然处于劣势,如人口不足、资源稀缺等等,但也正因为如此,瑞典有关创新的制度安排就特别注意发挥教育的优势,注重对人力资源的投资与开发。

邮箱:gjgao@tongji.edu.cn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184597-1008044.html

上一篇:美国:欧洲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竟比对手
下一篇:瑞典创新政策评估:来自OECD2016年的报告
收藏 IP: 222.66.173.*| 热度|

16 高友鹤 白龙亮 晏成和 鲍海飞 姚伟 黄永义 姚伯元 周健 周洲 强涛 张端鸿 xlianggg wqhwqh333 ericmapes shenlu guhanxia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6: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