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部的故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lowlight 编辑,用文字说话;学术,用论文说话

博文

与上海大学余昺鲲教授聊天

已有 5596 次阅读 2007-10-9 13:35 |个人分类:编辑部的故事|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前几天上海大学余昺鲲教授到编辑部来,由于我经常请他审稿,见到他我非常高兴。与余老师虽是初次见面,但之前通过Email联系不少,所以彼此感觉如同老朋友见面一样。而且余老师当年也是所里毕业的,与我这个光机所的小辈,也算是自己人了。他现在已经退休,但还在学校给学生上课,还有研究生。我之前做过一点研究(飞秒激光对材料的烧蚀方面的),碰巧与余老师的一个方向接近,而且他与我的导师也认识的,共同话题不少。

余老师知识渊博,经历丰富,而且很健谈,对很多问题都有深刻的认识,我知道的那点东西,对余老师根本就卖不出去。从色心晶体激光器、光陀螺,到太赫兹技术、能源,涉及的人与单位,很多是我没有听说过的(如亨通光电、永鼎光电)。后来又谈到激光器的发明,从MASER到LASER, 以及当年如何认定激光器的发明者。余老师对期刊的出版也很关心,建议我如何做栏目,引导读者阅读。同时余老师还很注重思考,跟我提出了好多问题,问题很深刻,有的是我考虑过的,有的是没有想过的,我大体上记录了一下主要有:

  1. 最近网上有关宽容科研失败的话题比较多,那么什么是失败的科研?如何区分学术造假?
  2. 理论研究工作需要多少基金来维持?
  3. 什么是正确的科研评价标准?中国科研的急功近利已为世人诟病,在中国如果一个课题长期没有出色的成果,就被认定是失败的,虽然工作可能是有意义的。
  4. 在当前网络环境下,书与期刊的出版的方向是什么?
  5. 一个导师指导多少学生为宜?

我在网上发现了一段余老师讲课的视频,有兴趣的可以一睹余老师的风采。

rtsp://elearning.autoisp.shu.edu.cn/audio/m41.rm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176-8621.html

上一篇:关注2007诺贝尔奖(1)——生理学或医学奖
下一篇:关注2007诺贝尔奖(2)——物理学奖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7 10: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