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什么样的研究人员可以作为期刊的审稿人,估计有多少种期刊就会有多少种标准,如同在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 in a thousan people's eyes)一样。个人看来,主要看重两点:审稿质量与审稿时间。审稿质量就是审稿人的评审意见含金量如何,有多少意见能一语中的。有的审稿人针对一篇稿件能写很详细的意见,也有的审稿人话不多,但很关键。当然也不排除一些审稿人敷衍了事,虚与委蛇。审稿时间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从编辑和作者的角度,审稿越快越好,但一般审稿总需要一个周期,3周或1个月的周期一般还是可以接受的,但对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审稿习惯。另外,审稿量也是编辑部比较关注的数据,一年能审多少稿,虽然大部分情况下没有明确说明,但编辑部与审稿人之前也会有某种默契,编辑部一般不会连接向某位审稿人连续送审稿件,审稿人也会根据自己的工作情况调整审稿周期。
写作文常用一句话,the last but not the least,作为编辑在送审稿件之前需要知道审稿人的多少信息?姓名,年龄(可以大概判定是否在科研一线),联系方式,研究方向,最近有没有时间。最后一点很重要,但也很难把握。还有,审稿人信息的多少,也与稿件处理软件有关,而且编辑和审稿人都可以修改信息,要始终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也有一定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