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xj630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xj6309

博文

关于北大11位教授就本科招生改革致校长信的思考

已有 4005 次阅读 2010-11-9 21:27 |个人分类:教育|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北京大学, 招生改革, 北大11位教授信

读完11位教授的信,首先敬佩他们忧国忧民的精神,但是,就他们所提方案的适合性或适合的范围,还是觉得要深入的想一想。

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是:我们国家的高等学校总体上的教育目的是什么?

教育目的的明确是一切教育改革的先决条件。我们国家某些教育改革的失效就是因为没有首先思考教育的目的问题和具体改革任务的目的的适当性问题。整个国家教育有个总目的问题,每一级教育也有各自的目的,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也有自己的特殊的目的。教育学和教育管理学在根本上也是为了回答或解决教育目的和教育行为(教育方法)之间的矛盾问题。如果忘记了目的或目的不明,一切改革都将是盲目的,也无从检验其效果。这里暂且不谈其他各级教育的目的,也不去讨论中美教育目的的差异,单论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和高等学校的办学目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国高等教育的目的是:“第四条 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五条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该说,这个1999年开始实施的法律对教育目的的规定是比较高的,与当前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不相适应。我国高等教育未来20年将实现更高的大众化程度,接受高等教育将成为全体青少年的一个基本受教育权利,国家应该为所有愿意接受高等教育的公民提供条件。所以,这里认为,我国的高等教育的教育目的的规定应当修改为:“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有较高通识素质基础和专业化知识技能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劳动者。”

在未来很长时期内,高等教育都会分成四个台阶: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硕士教育和博士教育,而且本科以上高等学校也会分成不同生源水平要求的大学集合。这些不同层级的大学在共同的教育目的指导下,形成各自的具体培养目标。但是,现在的教育管理体制把大学分成了重点和非重点,这是一种歧视性做法。这样的体制造成弱校更弱,差生更差。比如,不少非211大学并不比至少三分之一以上211大学差,但是,未来发展的结果,他们必然受到很大的压制和削弱。所以,国家不应把学校分成三六九等,而是分成不同的培养目标。这样只应该分成研究型大学、半研究型大学和普通大学。这是从人才成长的规律出发做出的合理划分。当然,我们并不否认研究型大学培养的有非研究型劳动者,普通大学培养的有研究型劳动者,但大趋势还是会保持的。

根据北大的培养目标,其招收的生源不是所谓一般的高素质,而是有特殊研究型潜质的高素质。我们不能把进入普通大学的学生简单称为素质比北大等的低,他们只是不同类型的素质。只是我们国家目前财力有限,所以暂时偏爱了北大清华,但是,未来所有国立研究型大学应当一视同仁给与投入!中国这么大,不能只由北大和清华两个来统治。所以,北大的个别招生方式也不能推广到其他学校。

思考的第二个问题是关于招生方式的效率。信中说:“其实,这种在笔试基础上进行面试招生的制度,是世界著名大学的普遍做法,在我国的研究生招生工作中也有着长期的、成功的经验。”对此,我们需要谨慎对待。第一,本科生与研究生不能相提并论,第二,这些年的研究生面试效果也要科学评价。本科生的招生规模在全国是研究生的72010年计划是3390000/472000=7.18)。就一个年招本科生300人的中等学院来说,每个人面试30分钟不算多,需要150小时,每5位教师为一个小组,每个学院副教授以上教师60人,可分12个组,每个组就是12.5小时,就要两整天才能完成。如果像信中说再搞多学科专家团队,需要的时间就更长。本人也是这些年研究生面试的参加者,对90%以上的考生来说,面试就是个形式,而由此造成的人力物力消耗非常巨大。如果是本科生招生,对于贫困学生,参加面试的花费就是一笔相当的开支,这与信中所说要更利于农村生源背道而驰。实际上,国外招生面试也不是主要的,如招收的大批国际学生都只是通过书面材料来确定的。

因此,我的建议是:坚持以笔试为基础,按分数划线;个别优秀奇才自我申报,中学和社会机构推荐参加面试;入学后,放宽专业限制,五年内毕业可以自由调整一次专业。现在有些学校为了规模效益,小班课多不愿意开设。所以,学生与专业的适合性应该主要由入学后的学校教学制度改革来保证,不能期望主要通过初始招生来实现。

由于时间有限,其他方面这里就不讨论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15709-382162.html

上一篇:每周经济评论: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作茧自缚,损人不利己
下一篇:每周经济评论:论城镇化问题
收藏 IP: .*| 热度|

1 苗元华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7 21: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