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认识了微观世界(量子力学)与宏观世界(经典力学)作用机制——非连续与连续的根本区别,由“薛定谔猫”理想实验产生的悖论也可以自然消除。
薛定谔是这样设计他的猫论假想实验的:一只猫和扳机同置于钢箱中。扳机设计如下:盖革计数器中置少量放射性物质,在一小时内有原子衰变和没有原子衰变的几率相等。如果有原子衰变,计数器发生反应,并作用于一个装有小锤的继电器,使小锤打碎一个盛有氢氰酸的瓶子,从而毒死箱中的猫。如果一小时内没有原子衰变,猫就还活着。于是,按哥本哈根解释,一小时后,原子可表达成衰变态和未衰变态的叠加,而猫则可表达成死猫和活猫的叠加,即箱中有一只既死又活,或者不死不活的猫。由于真实世界中,猫要么是死了,要么还活着,不死不活的猫不存在,在薛定谔猫实验中,死猫或活猫的出现难道是人打开箱盖观察的瞬间形成的吗?量子力学允许不开箱盖之前有不死不活的猫存在,看来,死猫与活猫只能是开箱看的瞬时形成的。这就是薛定谔猫佯谬。
薛定谔猫的实验中,原子衰变放出光子,由于光的量子特性,其作用是不连续的,非连续作用使在时空系列中演化的原子衰变前后的状态可以突变,突变形态的存在构成了态的正交性。这就是说,衰变前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