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上闹得烘烘烈烈的BMC撤稿事件(BMC撤回中国41篇伪评审论文 38家机构被“打脸”!)让"伪审稿现象"走进了公众的视线。
上月在北京参加Springer中国合作期刊研讨会时,Springer出版发展部副总裁 Harry Blom博士特别提到期刊的"伪审稿现象" (Fake peer-review) , 提醒期刊编辑部一定要慎用作者推荐的审稿人,同时,要求期刊编辑部对负责稿件送审的associate editor要有一定的监督机制。
那么,什么是“伪审稿”呢?
一般来说,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论文都要经过同行外审后才能发表, 很大部分期刊的同行外审采用的是盲审制。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采用的是双盲审稿制度,特约稿件也不例外,另外,一般情况下,中国作者的文章请国外专家审稿,印度作者的文章找印度以外的专家审稿,依次类推,通过空间隔离的形式尽可能地避免熟人审稿的情况发生。
“伪审稿”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 部分OA期刊,对稿件来者不拒, 为了谋取利益,没有设置严格的同行评议制度,只要投稿的格式符合要求,语言通顺,就直接刊用。部分影响因子高的期刊也不例外!
2. 全世界论文产量大幅增加,审稿人难找是很多期刊编辑部的共性问题。因此,期刊编辑部大多会要求作者为自己的文章推荐审稿人。很多由作者推荐的审稿人都有可能是作者的熟人,或者是作者专门写信打过招呼的人,他们可能碍于与作者关系熟悉,不好对文章提出过多的批评建议,于是,对一些方法不成熟,研究数据不充分,文章将就过得去的,在推荐意见中往往也写推荐Accept或者说只需Minor Revision即可发表。
3. 作者推荐知名专家做审稿人,但邮箱并不是该专家的邮箱,很有可能是作者自己申请的邮箱或者是作者的同学朋友的邮箱,于是,同行评审变成了作者自己在审或者作者的同学和朋友在审,从而使得同行评审形同虚设。投稿到JMS 的作者推荐的邮箱中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很多被推荐的审稿人的邮箱是QQ邮箱而不是机构邮箱。对这类作者的文章,我们往往会特别关注,当然,编辑部也不会将稿件送给这些审稿人审稿。
4. 编辑人员与作者串通,将稿件送给并不符合资格的审稿人审稿。对这类问题,需要靠编辑部的内部管理制度进行管理和约束,同时,主编要对编辑人员推荐接收的文章要进行全面的检查。
5. 一些在学术机构拥有权利,掌握了支配权的人员,为了自己的学生或者是熟人能够尽快发表文章,往往向编辑部说情或者是施压,请编辑人员将稿件送给作者推荐的审稿人审稿。
6. 一些语言润色公司或者是预评审公司当起了论文审稿和操纵论文审稿的掮客。记得上上周武夷山老师还发过一篇文章“期刊论文稿预评审业务,您怎么看?”,个人认为, 有些预评审公司就是拿了作者的钱干不符合学术道德规范的事,当然也不是说所有的语言润色公司和预评审公司公司都这样!
不管是哪种形式的“伪审稿”,都是学术不端行为,既扰乱了学术的正常评价体系,也败坏了期刊和作者本人的学术声誉,像BMC那样一连撤掉中国作者的41篇稿件的事件,给中国学术界也丢了脸。
延伸阅读:
Proliferation of fake peer-review journals
Major publisher retracts 43 scientific papers amid wider fake peer-review scandal
A paper by Maggie Simpson and Edna Krabappel was accepted by two scientific journals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1: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