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个人角度来看,文化艺术等兴趣爱好可以带来幸福感。罗素说:“幸福的奥秘在于:让你的兴趣尽量广泛,对你关心的人与事表达出更多友善,而不是敌意。”[1,p.135]从人与人的相处来看,精神追求可以促进交流与理解。物质享受具有竞争与占有的排他性,而艺术文化的追求则可以共享:一个人吃了一份食物,别人便无法吃到;但是欣赏诗歌画作读书等精神享受,并不排斥他人,反而可以作为交流的基础[2]。从人与环境的角度来看,文化艺术的欣赏比起物质的享受,更加低碳,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基于这些方面的优点,我们应该鼓励和培养对艺术文化的兴趣。
我们难以给出关于艺术的精准定义,但是通过艺术与科学的对比,可以获得一些粗糙的理解。布坎南说,“科学家的行为是发现,他发现已经存在的(现象或规律),他的想象力被用于探索的过程之中。我们不可以假装说,某种新的东西被创造出来了。的确,艺术家也受到材料的物理限制,不管是油画抑或是石雕(paint or stone)。但是如果将艺术家的行为看作是发现,这是完全误导人的说法。艺术家完成的是从无到有的创作。”[3] 相比科学,艺术是一种创作与表达的过程。当然,这并不是说科学家发现探索(搜索)比艺术家创作更容易,比如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肯定比小孩子创造性的涂鸦更加困难。
从创作的角度来看,写出精彩的文学作品不必是文学博士,创作出优美画作的人不需要艺术的博士学位。实际上,艺术方面的最高学位(terminal degree)主要是硕士(Master of Fine Arts,美术硕士),而不是博士,当然也有艺术史领域的博士学位。科学家需要接受良好的学术训练,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探索;艺术家当然也需要良好的训练,但是也很需要通过悟性去参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想象力,用灵动的方式去表达。不具备大学学位的科学家往往会被认为是“民科”;演什么像什么的“戏精”并不需要大学学位。梁家辉、梁朝伟、周星驰等著名演员在无线电视艺员训练班进修,这些不同学历、背景与出身的演员,给表演行业增添了多元性与包容性。
大众在欣赏美好的文艺作品获得了美感与幸福,而欣赏艺术的兴趣并不是天生的。艺术的鉴赏能力需要一定的教育与训练,全无教育则无法领略艺术中微妙的享受[1,p.40]。艺术或者美学上的欣赏是可以被影响、教化或塑造的。十八、十九世纪的欧洲,美的典范要求女性手足小巧、腰身纤细;束腰等行为在未经训练的感官看来,是对人的摧残,但是在金钱声誉的支持下,却可以长期存在并广泛流传[4,p.118-119]。如今,在自媒体、短视频、直播平台、社交媒体等影响下,也有一些人过度沉迷于医美机构提供的整容整形服务之中。更加健康的美学与艺术的品味是我们需要去培养的,追求欣赏艺术作品时,需要避免一些错误的认识。罗素批评了对艺术的扭曲的趣味:一些富人建画廊提高自己的名声,让专家替他选择画作,他因此获得的喜悦并不来源于欣赏画作,而是来自于占有,因为他使别的富人失去了占有的机会[1, p.40-41]。
我们普通人通常不具有购买名画的财力,当然不会犯这样的占有艺术的错误,但是也会遇上一些小问题。假设你因为一幅优美的画作打动了你的内心,所以花了1000块钱买下挂在书房里。来访的朋友看到这幅画以后说,这幅画像是一个当代著名画家的早期作品,愿意花10万元向你购买;买卖之前,专家鉴定说,这幅画并不出自名画家之手,只值1000元。画还是同样那幅画,价格还是同样那个价格,但是自己的内心感受却在过程中起伏不定。这是因为,“从对昂贵且被视为美的产品的使用和品玩中得到的超级满足感,通常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伪装为美感的奢侈感的满足。我们对高级物品的格外欣赏,其实主要是对其高级荣誉特性的欣赏,而不是单纯对美的欣赏。”[4,p.102] 换句话说,一开始我们喜欢那幅画,只因为它好看;而从朋友那里得知可能是来自名画家时,喜欢中掺杂了高级奢侈感的虚荣心。对著名艺术家的趋之若鹜也是虚荣的追求,不应强求。“当全世界都采用了商业化的工业主义时,那些无视艺术价值的人就会把艺术思维方式从青年人的心中排挤出去;除非创造艺术的人已经拥有大名鼎鼎的标签,人们才会正视他们。”[5] 在欣赏艺术时,应该避免虚荣心的干扰。
培养一流的艺术家并没有一个通用的策略;大众欣赏、追求艺术的良好氛围,可以成为培育优秀艺术家的土壤。如何将艺术与日常生活结合呢?“为迎合乡村大众的口味,从前的城市作家们热心地采用民间的题材、习语、曲调,以及社戏、说书和大鼓(边击鼓边讲故事)等传统的大众形式。忽然间运用‘旧形式’表现‘新内容’成为一种时尚;老舍是劲头最足的实践者指引。”[6] 当代的文化艺术也可以采用多种表达形式,大众文化与艺术不需要高高在上的姿态。
文化艺术作品可以采用不同方式与日常生活结合。在18-19世纪,艺术的学院往往强调过去的大师的杰作,使得人们更愿意购买前人的作品,而不是当代艺术,作为补充措施,巴黎和伦敦等地的学院组织年度展览会,展示当代成员的作品。[7,p. 480-481] 清华大学的美术系的毕业作品展常常给观众带来感动,类似这样的推广普及还有很多。一些优质的餐馆为了更加公平地对待客人,选择排队的等待方式,而不接受预定。如果在排队等待时,餐馆提供平板电脑,那么食客可以浏览集锦了当地的文化艺术的照片,或者制作食物的视频,基于这些每个人都看到的相同话题,可以多一些文化艺术的交流沟通,更加耐心地等待就餐。
当地声乐或器乐比赛的获奖曲目,可以被用作当地普通餐馆、体育中心等的背景音乐;绘画作品,比如水果、食物等油画中的静物等,本身便适合在餐厅里进行展示;书法可以作为茶馆或者一些当地文化中心墙壁背景。当地摄影或者绘画优胜入围作品,可以出版一个作品集,在缴纳部分使用费时,可以用于当地广告海报的设计中。这些艺术作品的展示,采取年度更新的方式,一方面指出获奖者成果只是一时的,鼓励他们持续地进步提高;另一方面艺术作品的展示也没有侵犯音乐或者艺术的著作版权,而且也为文化艺术活动募集了一些资金。孤儿院等福利机构的绘画比赛中,根据网络或者现场参观者的投票,挑选作为当地公交地铁新卡的图案设计(或者本地手机APP的开屏锁屏封面),为孤儿院募集资金的同时,展示了本地的艺术。北京上海等大都市本身具有文化艺术的优势,但是未成名的艺术家们往往收入不高,基于生活成本的考虑,也会选择在一些二三线城市进行艺术创作。梵高等人所作的名画在拍卖时动辄上亿,但是这些艺术的交易费用并没有本身补贴或者激励艺术家的学习创作的费用。反而这些本地的艺术展示,可以作为不知名艺术家的起点,获得一些生活开销的补贴。
在艺术教育中,“自我表现”的理想得到称赞,接受过艺术教育,许多人体会到创作的乐趣,把绘画当做放松心情的娱乐,业余爱好者的增加势必也会在多方面影响艺术[7, p.615]。音乐与电影的需求已经市场化了,很多流行的音乐类节目与电影票房都印证了这一点。当大众对艺术文化的追求培养起来时,琴棋书画、插花、球类运动、射箭等艺术家与退役运动员的就业问题也可以得到更加妥善解决。中小学的减负政策可以拓宽素质培养,课外兴趣活动或延时服务中,可以邀请退役运动员或艺术家进行指导。初学大提琴不需要马友友来指导,初学围棋不需要柯洁来讲解,在适合自己的学力时,培养更加多元的文学艺术的兴趣,可以让学生成长的过程更加幸福,成年以后也可能继续保持这样的兴趣爱好。业余爱好者的增加提供了文学艺术的氛围,给就业提供一个新的角度,也在人文和低碳的角度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生活是平衡人生中不同追求的艺术,每个人都是艺术家,在实践中学习。
引用文献:
[1] 罗素,黄菡译,幸福之路,天津人们出版社,2021年
[2] 伯特兰·罗素,储智勇译,权威与个人,商务印书馆,2012年, p.85
[3] Buchanan, James ,“From the Inside Looking Out,” in Eminent Economists: Their Life Philosophies, ed. Michael Szenberg,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992, p.102.
[4] 索尔斯坦·凡勃伦,凌复华,彭婧珞译,有闲阶级论,上海译文出版社,2019年
[5] 伯特兰·罗素,戴玉庆译,罗素自选文集,商务印书馆,2006年,道德准则和社会幸福(选自《工业文明之前景》),p.229-230.
[6] 费正清、费维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九章,文学趋势:通向革命之路,1927-1949年,p.468
[7] E.H.贡布里希,范景中译,杨成凯校,艺术的故事,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年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6: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