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的年度总结:分享十件已受理的发明专利
缪培贤(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
分享本人在2020年12月至2021年10月受理的十件专利:
序号 | 专利名称 | 发明人 | 专利类别 | 专利受理号 | 用途 |
1 | 一种磁矩的测量装置及方法 | 缪培贤,等 | 发明专利 | 202011486928.7 | 有潜力研制成磁性材料磁特性的测量装置,弥补超导量子干涉磁强计在弱磁场环境中测量能力的不足。专利3的实施例表明,使用抽运-检测型原子磁力仪测量软磁材料的矫顽力时,矫顽力的相对标准偏差能比现有国家标准提高一个数量级。 |
2 | 一种软磁材料剩磁矫顽力的测量装置及方法 | 缪培贤,等 | 发明专利 | 202011486929.1 | |
3 | 一种软磁材料矫顽力的测量装置及方法 | 缪培贤,等 | 发明专利 | 202011486922.X | |
4 | 一种磁共振塞曼跃迁调控的实验装置及方法 | 缪培贤,等 | 发明专利 | 202110412374.4 | 属于颠覆性实验,未来有潜力用于大学物理教学实验。 |
5 | 一种基于量子自然基准的电流计量装置及方法 | 缪培贤,等 | 发明专利 | 202110804816.X | 有潜力用于恒定电流和交变电流的计量,包括量值溯源和传递。 |
6 | 一种基于量子自然基准的恒流源装置及实现方法 | 缪培贤,等 | 发明专利 | 202110804795.1 | |
7 | 一种获得恒定磁场的电流补偿装置及方法 | 缪培贤,等 | 发明专利 | 202110805029.7 | |
8 | 一种基于量子自然基准的电流比较仪装置及方法 | 缪培贤,等 | 发明专利 | 202110805028.2 | |
9 | 基于量子自然基准的正弦交变电流的测量装置及方法 | 缪培贤,等 | 发明专利 | 202110804833.3 | |
10 | 一种基于磁场旋转调制法的矢量原子磁力仪装置及方法 | 缪培贤,等 | 发明专利 | 202111229227.X | 用于测量矢量磁场,有潜力开发出矢量原子磁力仪实验装置或产品。 |
以上专利都基于抽运-检测型原子磁力仪,该磁力仪请参考以下文献或授权专利:
1. 缪培贤,等. 抽运-检测型非线性磁光旋转铷原子磁力仪的研究[J]. 物理学报, 2017, 66(16): 160701.
2. 缪培贤,等. 一种铷原子磁力仪及其磁场测量方法. 专利号:CN201710270545.8.
说明:
1、上述专利或期刊论文中的实验装置都是我亲自搭建的,实验数据几乎都由我测量和处理,我向感兴趣的师生保证,以上专利或参考文献中的实验结果都是可复现的,未来我会有选择地分享实验数据。我有信心在其他高校或研究所复现实验装置,复现实验结果,感兴趣的老师可以和我们开展合作。
2、我目前对这些实验结果的理解都基于经典物理学,不涉及量子力学。今天早上我还和本科同学在微信群里讨论专利4的实验结果,做理论的师生都有自己的理解。我过去一年多来就专利4的内容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包括三次学术交流报告,接触了很多师生。我尽量客观地描述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给出一种经典物理的解释,但我深知这种经典理论的解释是不完备的,有更深刻的物理在实验数据里面。至少,我认为这个实验是对客观物理实在的反映,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对量子信息技术工程应用的可行性分析有借鉴意义。
3、我在兰州大学必修了《量子力学》,在清华选修了《高等量子力学》,考试都是及格的,各位师生请不要怀疑我是否学过量子力学课程,然而我依然不懂“量子”的深刻含义(包括量子跃迁中的因果),按照玻尔的表述(如果谁不对量子力学感到困惑,说明他不懂量子力学)或费曼的表述(我确信没有人能够懂量子力学),可认为我是认真学习过量子力学的。我目前工作的部门名为“量子频标事业部”,这个部门是我国原子钟研制和生产的中坚力量,但我觉得更名为“原子频标事业部”更恰当,因为研制和生产原子钟的同事们都知道他们在做铷钟或铯钟,但从研制和生产的过程中都没有用到过“量子”的概念,却大量使用了基于经典物理学的实验设备或仪器。郑重声明我不反对量子力学,只是觉得More is different,比较质疑量子信息技术工程应用的可行性。
4、我曾多次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国防科技工业弱磁一级计量站和国防科技工业电学一级计量站的专家或技术人员进行学术和技术的交流,在此呼吁更多优秀的博士毕业生能加入这些单位,建议国内的“战略科学家”将人力资源和经费资源倾斜至这些单位,做强国内的电磁计量事业。我期待有一天,能完全用国产化的仪器设备、光学元件和测试软件复现专利4的实验结果。
总结和感悟:
2021年是我从事科研以来成果最多的一年(近四年的积累),获国自科青年基金和航天五院杰出人才基金的支持,2015年工作以来作为项目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负责的项目数达到8项。
博士毕业后参加工作刚好6年,从凝聚态物理实验方向转到原子分子物理方向,跨度有些大,成果积累很慢很有限,没有一二区的SCI(说明:一直在找经费找线索做实验,获得200G的txt实验数据,但不想写文章,除非赶上博士生毕业)。设想一下,我如果在“非升即走”的高校,目前的处境可能不乐观。估计我将来的科研处境也不乐观,因为我坚持的物理思想与主流不符。近几年我参加了十几次学术会议,学术交流的效果并不理想,例如用原子磁力仪测量电流源噪声的工作我讲过好多次,关注的人不多,可能开会更重要的事情是混面熟吧。目前我对学术交流有了新的认识和办法,那就是分享实验数据或专利。国内外有那么多期刊,但中国的国家知识产权局只有一个,有价值的科研工作最终会获得认可和保护。专利4描述的实验我分别在2020年7月25日,8月3日,8月11日多次复现,确认无误后兴奋地分享给王义遒先生,王校长邮件中祝贺我做了“很好很有特色的工作”【重要的事情强调三遍:我认为这是王校长对年轻人的鼓励!我认为这是王校长对年轻人的鼓励!我认为这是王校长对年轻人的鼓励!】,我深知那些实验结果有待其他人验证,理论解释也需要其他人拓展,对量子信息技术的观点更有待广大本科生和研究生通过具体的实验经历去感受。我以文会友,专利10描述的矢量原子磁力仪装置和方法,是学习北航董海峰老师的一篇综述文献时想到的,花了一年多取得实验成功,专利受理后我在董老师网页上找到他的手机号,主动加了微信并分享了专利,目前和董老师的交流总共也就两句话,将来有机会再深入交流;曾有学生邮件来信交流磁力仪技术,我高兴地回复了他;也曾有博士生借鉴了我物理学报期刊论文中的内容,写邮件来申请我单位的职位,我向人力资源处推荐了简历;由于我在科学网和知乎上分享物理观点和实验数据,一些科研工作者主动联系我和我交流有关物理基础和量子科技产业布局的事情。在此感谢曾向我分享观点的同学们和素未谋面的科研工作者,尤其感谢几位退休老教授和北大教授的鼓励、导师赵老师的指点。
深入研究一个物理问题的科研状态是奇妙的,做出实验结果是兴奋的,与学术知己交流是愉悦的,近两年获得这些科研感受实属难得。我觉得专利1、2、3和10将来做应用问题不大,专利5、6、7、8、9做电磁计量虽有难度,但值得尝试,也许建立一些国家标准后通过优胜劣汰能提升工业技术水平,推动国产化高精尖仪器仪表的研制。有经费或有实验条件的高校,建议搭建专利4的实验装置并把该实验作为大学物理教学实验,将来应该能改变一些事情。
就写这么多吧,明年继续,坚持十年!(*^_^*)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9 16: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