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ygnuist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ygnuist 致力于气候科学研究,求实创新.

博文

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已有 3846 次阅读 2011-3-17 12:15 |个人分类:科学时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历史, style, 小姑娘

   --钱塘江大桥(即现今的钱江一桥)的历史怎么会如此混乱?     

 众所周知,钱塘江大桥是在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39岁的茅以升博士主持下钱塘江大桥的设计、建造的。大桥于1934年8月8日开始动工兴建,它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双层铁路、公路两用桥,横贯钱塘江南北,是连接沪杭甬、浙赣铁路的交通要道。1937年9月26日建成,历时三年零一个月时间。大桥全长1453米,分引桥和正桥两个部分。正桥十六孔,桥墩十五座。下层铁路桥长1322.1米,单线行车;上层公路桥长1453米、宽6.1米,两侧人行道各一点五米,雄伟壮观。茅以升是我国现代铁路桥梁工程的奠基人,著名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学生。为了完成建桥重任,茅以升首次采用气压沉箱法掘泥打桩获得成功,打破了外国人认为“钱塘江水深流急,不可能建桥”的预言。为中国人民长了志气。由他主持制订的建桥方案不但切实可行,而且比美国桥梁专家华德尔提出的方案减少投资约二百万元,终于被当局所采纳。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茅以升有一种连他自己也不愿意正视的预感,作出了惊醒世人的重大决定——他在大桥南2号桥墩上留下一个长方形的大洞。对于这个原设计中没有的重大改变,茅以升没有向任何人解释原因。1937年8月13日,淞沪抗战终于爆发,整个9月、10月,淞沪抗战异常激烈。战争的硝烟已经弥漫到杭州上空,钱塘江大桥的施工也进入了最紧张的阶段。9月26日,钱塘江大桥的下层单线铁路桥率先通车。茅以升期盼着上海能够阻挡住日军进攻的脚步,然而,持续了3个月的淞沪会战终以上海陷落结束,杭州也危在旦夕。11月16日茅以升接到南京政府命令:如果杭州不保,就炸毁钱塘江大桥。茅以升在南2号桥墩留下的长方型大洞,其实就是预防这一时刻的来临。当晚,茅以升以一个桥梁工程学家严谨、精准的态度,将钱塘江大桥所有的致命点一一标示出来。整个通宵,100多根引线,从各个引爆点全部接到南岸的一所房子里。怀着亲手掐死亲生婴儿一样的痛楚,茅以升一直陪伴着历经艰险建造起来的大桥,亲眼看到最后一根引线接好。这是茅以升一生中最难忘、最难受、最难捱的一天,事后他对家人的回忆诉说中,那种痛苦,那种无奈,真使他欲哭无泪。11月17日,是茅以升多么渴望却又没敢指望的大桥全面通车的第一天,当第一辆汽车从大桥上驶过,两岸数十万群众使劲鼓掌,掌声经久不息。茅以升后来回忆说:“所有这天过桥的十多万人,以及此后每天过桥的人,人人都要在炸药上面走过,火车也同样在炸药上风驰电掣而过。开桥的第一天,桥里就先有了炸药,这在古今中外的桥梁史上,也算是空前的了!”     1937年12月23日下午1点,茅以升终于接到炸桥命令:经过一番紧张的准备,下午5点,终于将桥炸断(大桥的两座桥墩被毁坏,五孔钢梁折断落入江中)。总长1453米、历经925个日日夜夜、耗资160万美元的钱塘江大桥,最终在通车的第89天瘫痪在日寇侵略的烽火中。茅以升先生凝视着由他一手炸毁的大桥残影,看着江北岸愈来愈亮的火光,满腔悲愤地在书桌前写下8个字:“抗战必胜,此桥必复”。    上面这段文字,与历史事实基本上是吻合的。但是,遗憾的是,下面这段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文字却在网上到处转帖。就连最近重庆卫视推出的新版大型电视节目《记忆》中(记不清是2月底或3月初的哪一天)关于茅以升与钱塘江大桥的记忆,居然也出现了不符合真实历史场景。在其解说词中提到:    “他的愿望直到全国解放之后的1953年才得以实现。如今,杭州段的钱塘江上耸立着六座大桥,钱江二桥、钱江三桥、钱江四桥……,唯独钱塘江大桥桥名不改,巍然屹立在月轮山前。大桥北堍,竖起了茅以升的全身铜像,人们永远怀念这位中国杰出的桥梁专家、深沉的爱国主义者,人们也不会忘记钱塘江大桥的这一段惨痛的传奇历史。”    这是真的吗?究竟真实的历史如何呢?    有一段文字是这样说的:    “炸毁大桥对阻滞日军南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日军曾对大桥寄予很高的期望,通过它可以直抵战争后方。日本人花了整整7年时间,才于1944年将大桥勉强修通,而此时距他们战败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钱塘江大桥的命运却如危难中的中国一样,命运多舛,一波三折。抗日游击队员为了阻止日军南侵,先后两次将日军修复好的大桥炸毁。1946年,茅以升开始修复大桥。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当日,国民党节节败退,在大桥第5孔钢梁下放置了炸药,再次炸断大桥。到1953年修复完成,历时整整7年,远远超过了当初两年半建桥的时间。    另外还有一段文字是这样说的:    “1987年,钱塘江大桥建桥50周年时,茅以升再一次登上钱塘江大桥。他对身边的人说,半个世纪前的往事仿佛就在昨天。回忆起父亲最后一次登桥,女儿茅玉麟眼圈一红,潸然泪下。那时她父亲茅以升已经90多岁了,眼睛不好,只能看到很近的东西,而且只能看到影子,所以他一直抚摸着钱塘江大桥的栏杆,没有话,只看着远方。我想他心里肯定是非常激动的,或许他知道这将是自己最后一次登上钱塘江大桥,心情应该是很复杂的。” 两年后,茅以升逝世,享年94岁。如今的钱塘江上,已经有了6座跨江大桥。在今天的中国,这些新建的大桥再不用担心像第一桥那样历经磨难了。    而在另一篇文章中,有这样的记述:    “1937年11月16日,茅以升接到南京政府命令:如果杭州不保,就炸毁钱塘江大桥。当晚,茅以升以一个桥梁工程学家严谨、精准的态度,将钱塘江大桥所有的致命点一一标示出来以便安装引线。这是他一生中最难忘、最难受、最难捱的一天。12月12日,淞沪会战以上海陷落告终。12月23日,日军开始攻打杭州。下午1时,茅以升接到炸桥命令。随着一声巨响,这条1453米长的卧江长龙从6处被截断。历经925个日日夜夜、耗资160万美元的钱塘江大桥,在通车的第89天被炸毁。这一天晚上,茅以升夜不能寐,写下“斗地风云突变色,炸桥挥泪断通途,五行缺火真来火,不复原桥不丈夫”的诗句,并题了8个大字:“抗战必胜,此桥必复!”抗日战争胜利后,茅以升又受命组织修复大桥,1948年3月,全部修复工程结束,钱塘江大桥又重新飞跨在钱塘江的波涛之上。如今,钱塘江大桥被誉为“中华桥魂”,是国务院命名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列入中国近现代工业遗产顶级档案名录,是罕见的还在使用的“活文物”。”      作者为何如此关心钱塘江大桥的这段历史?说来话长。1948年初秋(当年我才8岁)跟随父母及他们的几位好友,相约到中国当时最优美的风景城市杭州游玩三日。其中六和塔、钱江大桥是著名的风景点,当然必去。记得那天是午后,天气晴朗,风和日丽,我与父母穿的衣服都有点多,我们三人从桥北的公路口走到了上层的公路桥上,我当时是一个儿童,出于好奇心,想亲眼看看一列火车从下层的铁路桥通过,父母也从未见过这样壮观的大桥,都想亲眼目睹一下火车过桥。果然,过了一会儿功夫,恰巧有一列从北向南来的火车过大桥。当时桥面上振动很厉害,我们算是亲身感受到了由中国人自己建设的过江大桥。之所以对钱塘江大桥的这段历史如此关注,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该桥的主建人茅以升博士,中国桥梁工程学家,其原籍正是我们的家乡,他家的堂兄弟是我父的朋友之一,直至2010年的前几年,我80多岁的老母还居住在他家的老柌堂旧房中。由此可见,从钱江大桥1934年8月8日开始动工兴建,到1948年3月再次修复,该桥的主建人茅以升博士经历了建桥、炸桥、再修复的全过程,花了整整14年。然而,这段历史的具体描述,却为何又有如此大的出入?令人费解。    作者对此之所以十分敏感的是,我虽已年迈,却在当年亲眼见证了1948年已经修复的钱江大桥。然而,竟有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描述文字,居然堂而皇之的在电视节目中出现,我不知,这是否有意误导现代的年轻人,尤其是那些儿童们。将来还有谁来作证?由此我也联想到:一段很小的历史时段所发生的历史事件都可能“以讹传讹”,那么更大的历史事件岂不是更容易被人篡改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100-423371.html

上一篇:君子同道为朋,小人同利为朋
下一篇:古稀园丁迎春感怀
收藏 IP: 180.110.41.*| 热度|

3 刘庆丰 汤治国 袁贤讯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7 11: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