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看到科学网转载新华网(
正如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所指出,这次极端气象灾害属50年一遇(部分地区为百年一遇)。大气环流异常是造成这次大范围持续低温雨雪冰冻极端天气的根本原因。目前我们在应对和防御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的极端气象灾害方面仍面临许多难点和薄弱环节。他列举了现有气象灾害综合监测探测范围、精度、时空分辨率等方面尚不能满足气象防灾减灾的需求;对灾害性天气的持续性和强度估计不足,对交通、电力等行业造成影响程度的预评估不够;气象灾害防御的部门合作、信息共享亟待加强,特别是预警信息发布后的社会联动、部门协调配合和有效应对防范还不够;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和教育工作薄弱,公众缺乏灾害防御的意识和科学知识,等等各个方面的薄弱环节。我们理解郑局长所指必定也包含对该领域的科学研究还有诸多亟待解决的“难点和薄弱环节”。原局长秦大河也提出了加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评估研究和业务系统建设的4条建议。原局长温克刚表示,要尽快形成报告向党中央、国务院汇报,并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以切实提高我国防治气象灾害的能力。所有这些建言献策,对于指导我国气象事业加快发展,特别是应对减灾防灾,都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无疑都十分宝贵和正确。
气象科学事业既是为国家和社会公众服务的公益性部门,更是涉及大气和相关学科领域的科学部门。极端气候问题是相当复杂的科学问题,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上一直就有不少学者注意到平均气候的变化可能引发极端气候的非线性变化,无论是观测研究或模拟研究都已共识到,必须在全球模拟基础上进一步对区域以下尺度的气候状况进行精细化,尤其要重视区域尺度极端气候概率特征的非线性变化。面对当前极端气候事件持续增多,频繁出现的态势正愈演愈烈。作为气候科学领域的研究工作者,应该大力开展该领域的科学研究,更加责无旁贷。
众所周知,一切科学实践都必须建立在先进的科学理论基础上。科学问题的理论也常常是科学实践的先导。笔者早在上世纪末就注意到国际上不少学者对极端气候问题的研究成果。事实上,自本世纪以来,极端气候事件在我国肆虐的例证已经愈来愈多,这就更加激励我们在该领域深入研究的决心。为了振兴我国在这一领域的薄弱环节并填补相应的研究空白,笔者几年来曾做了不懈的努力,始终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近年来,本人及其合作者虽然在这一领域已发表了相当多的研究成果,但仍深感在这一领域还有相当多的研究工作要做。
尽管目前全球海陆气GCM耦合模式所模拟的各种排放方案下的未来气候情景已具有时间上的高分辨率,但其空间尺度分辨率仍有细化的必要,在全球不同地区采用嵌套的区域模式或者采用各种降尺度方法已经成为研究区域尺度气候状况的有力工具,但其模式输出信息也仅只对平均气候变化有较高的置信度。由于平均气候变化与极端气候变化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迄今尚不能完全由动力气候数值模拟直接寻求极端气候变化规律,必须借助于动力气候数值模拟与统计极值分布模式和随机模拟等各种理论和方法相互结合加以研究。当然,根据历史气候记录提取气候极值信息并诊断其变化规律则更离不开各种统计手段。目前,极端气候异常事件的许多统计特征量(如频率,强度等)与平均气候及其变率的线性或非线性关系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各种气候数值模式模拟的最新结果也表明,模拟的平均气候场及其变率有相当的可靠性,在给定的初边值条件下作第二类气候预报与观测结果已相当一致。因而,借助于优良的气候数值模式输出结果,预测各种条件期望气候情景下,出现气候极端值引发自然灾害的风险(概率)及其区域型态研究也已具备必要的理论基础。事实上,研究气候系统或其中的任何一个子系统,都不能回避气候具有概率性即不确定性的一面。当今数值天气预报和气候模拟研究中已经愈来愈多地融进了一些概率统计原理和方法,例如,动力模式基础上的集成预报就有随机统计试验方法的应用;数值天气预报和动力气候模拟的客观分析、四维同化、初值化等手段也都具有统计处理方法,而数值预报产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