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峰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ouyang

博文

美国的收入差距:中产阶级与贫穷劳工 精选

已有 10426 次阅读 2013-1-24 09:29 |个人分类:政治经济|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center, 影响, 收入差距, 调查局

4 中产阶级的困境与贫穷劳工(Working Poor)

以上说到,美国收入差距的增加主要表现在顶尖收入人群的收 入急剧增加。如果光是如此的话,那最多主要是个社会公正的问题。如果富人得的是不义之财的话,把他们的收入压下来就行了。然而,伴随着收入差距的还有实实 在在的生活水平问题。主要表现在中产阶级收入增长停滞与贫穷劳工的问题。

第2节中介绍过的CBO报告中给出了1979到 2007年之间各个阶层的收入增长情况,如下图所示【12】。可见,越是底层的人群收入增长越小。中产阶级在这近30年间收入增长了不到百分之五十,这给 人感觉是很低的增长速度。但是与贫富差距程度的统计一样,收入增长速度的统计也并非那么简单。

各阶层的收入增长比较(复制自【12】)

Futzgerakd 以人口调查局发布的美国家庭收入中位值(代表中产阶级收入)变化为例,为我们展示了各种修正对于带来的影响【13】。这个收入中位值在1976年到 2006年的30年中增长了18%。首先,作者采用了经济学界通用的另一个物价指数,而增长率就变成了26%【14】。再加入人口统计局不包括的非现金收 入(如雇主提供的健康保险和退休金储蓄以及政府提供的医疗服务等救济),增长率就又提高了8%。另一大块是这三十年中家庭成分的变化。例如,单亲家庭的家 庭收入当然比双职工要低,但人均收入并不低。由于这三十年来单亲家庭比例增加,就拉低了家庭收入的平均值。当然还有其它的家庭成分变化也会影响收入统计。 综合起来,需要有个调整范围。他的结果可以用下图来总结:

对收入中间值的逐步调整结果(复制自【13】)
最后结果是:1976年到2006年,家庭收入的中位值应该是增加了44%至62%,取决于如何计算家庭成分的变化。这个最后数字与以上所示的CBO结果也比较一致。所以这个研究揭示了统计结果之间区别的原因。

以 上的统计数据都不包括最近的经济衰退的影响。而不少人指出,从2007年至今,中产阶级的状况进一步恶化。最近一份有关报告引起了媒体的广泛重视 【15】。这是一篇基于问卷调查的报告,比较全面地概括了中产阶级的现状。由于其统计方法与本文采取的结构很不相同,我无法将其结果与其它作者对照,故不 详细介绍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在以上引用中找到原文的链接。不过有意思的一点是:虽然名义上的经济恢复从2009年就开始了,但中产阶级的状况至今仍在下 降。

关于经济恢复与中产阶级,最近的另一篇报告调查了近年来工作构成的变化【16】。该报告指出,中等收入的工作 (每小时工资在$13.84与$21.13之间)在经济衰退中有很大损失,但在随后的恢复时期却增长很少。最近几年的经济恢复所增加的工作机会大部分在低 收入层次。这种“非平衡恢复”进一步增加了薪资的贫富差距程度。这也算是对奥巴马政府经济政策的一个否定性意见。

下图显示了过去十年中不同层次工作的消长。其中“中等收入”的工作包括卡车司机,公司秘书,底层经理,水电工,数据输入和其它文书工作等。
各个行业阶层的工作增长情况(复制自【16】)

另 一个常常被提及的研究结果是中产阶级的居住区萎缩,而“穷人区”,“富人区”的分化更严重【17】。“穷”,“富”区的定义是其小区的平均收入与整个城市 的平均收入有一定差距。他们的研究发现,在过去四十年中(从1970年起),处于中等收入(也就是社区平均收入与城市相差不大)社区的人口逐渐减少,而在 穷,富社区的人口增加。这反映了中产阶级居住区萎缩。这个研究结果万维网友昭君以前介绍过,她的博文提供了更详细的资料(昭君:消失的中产阶级,“向上的 流动性”与美国梦http://blog.creaders.net/dreamweaver /user_blog_diary.php?did=100859)。我觉得解读这个结果需要注意三点。

第一, 媒 体往往将其结果解读为“中产阶级在消失”。但这个研究并未涉及中产阶级(即收入离平均值不远)的“家庭”与“个人”的数量,而只是他们居住的地方。所以 “中产阶级消失”不能由此得到证明。(但另一个统计表明中产阶级家庭在全美的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从1970年的50%下降到2000年的44%和 2010年的42%【18】)。

第二, 作者认为贫,富人分区会引起学区的分化,带来社会影响。但似乎没有证据表明他们对于“社区”的划分与“学区”的划分重合。如果是在一个学区内部的贫富分居,并不影响学区本身的多样化程度。

第 三, 作者声称他们的统计方法(第二种)不受整体收入水平上升的因素影响(具有某种归一化)。但我没能读懂他们对分析方法的解释,所以不能确定他们的声称 对不对。然而,他们列出的城市贫富分离程度的排名,似乎与我印象中的富裕程度排名相当吻合。这让我怀疑这个贫富分离程度与总体富裕度相关。而这种相关性可 能是实际存在的,也可能是他们统计方法造成的假象。不管如何,过去四十年中整体富裕度的提高是否能解释这个分居扩大的现象,在文章中没有得到讨论。

另外,这个研究没有涉及这个“贫富分居”的原因。我想,其原因很可能与社会公正并无多大关系。例如,有可能是因为住房支出在总支出中的比例在这三十年中大大增加了。这就使得人们选择住处时更重视自己的经济能力而不是其他(如工作地点和家庭历史)。

让 我们回到上面说到的“中产阶级收入停滞”的问题上来。对于中产阶级收入提高的程度各种统计方法得出相当不同的结论。但它们是否对“收入成长程度是否令人满 意”的回答有影响呢?一个更客观的评价标准是把收入成长速度与整体经济成长速度相比较。从1976年到2006年,美国的GDP增加了152%,人均 GDP增加了83.8%。相比之下,不管是人口统计局的18%还是经过调整后的44%到62%的收入增长率都是偏低了。它表明生产率增加的好处更多地流向 了资本而不是劳工。如下图所示,生产率与薪资成长之间的差距从八十年代开始显现【19】。

生产率与薪资成长速度的比较(复制自【19】)

在 2000年以前,这个增长差别主要是由于两者使用了不同的物价指数【20】。而在2000年后,薪资增长真的是落后了。但理解这个现象并不是很容易。其背 后的原因可能是产业结构的变化造成劳工与资本投入比例的不同,企业税收因素等,并不一定是公平性问题。而且薪资总数(或平均值)变化虽然重要,但并不是收 入差距的主要因素。薪资本身高,低端的差别也许更值得关注。这个我们以后还会谈到。

中产阶级的困境主要还是个相对的问题。他们的生活水平一直在提高(至少在这次经济衰退前),问题是他们是不是公平地分享了经济发展的成果。但另一群人却表现了“绝对贫困”的问题,更有理由得到我们的关注。

关 于美国“穷人”的状况,我在其它博文中介绍过,这里就不重复了(见美国穷人:另外的百分之十五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09766-525280.html)。但是除了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穷人”外,在美国还有相当数量的 “贫困劳工”(the working poor)【21,22】。这是指参加工作但工资很低的那部分人。他们没有资格领取大部分的救济项目,但其工资收入又不足以维持健康体面的生活。他们的数目大约是几千万。

贫 困劳工并非都是低教育,低技能的工人。大约有一半的人有高中文凭,百分之五的人有大学文凭。他们主要在服务行业工作,包括需要一些技能的如电话应答员 (call center operators),儿童保育员,药房技术员等。现在的雇主越来越多地给这些人“合同工”,“临时工”待遇,从而不提供职务 保障和医疗保险等福利。贫困劳工除了税务优惠外很少享受政府的扶贫福利,为了生存必须超时工作,所得薪金仅能维持温饱,但离财务灾难只有一步之遥。按照我 们这个社会的主流观念,他们的处境应该算作是“绝对贫困”了,即使在人道的立场上也需要关注他们。这方面的情况有很多参考资料,但多数是社会学的讨论而不 是统计研究。所以本文就不详细介绍了。这里只想说,收入差距问题不只是公正的问题,也的确涉及到一部分人的生存状态。

这 样的穷人的存在也是社会的损失【23】。因为贫穷,这些人和他们的子女的才能不能充分发挥,而社会因而损失了一部分智力资源。因为贫穷,这些人不能履行他 们作为家庭成员和公民的义务,也威胁到社会结构的完整稳固。另外,即使大家生存都没问题,过大的收入差距还是会带来一些社会问题。例如高度的收入差距可能 影响医疗服务,降低公共卫生的质量。相对的收入差别也会显著影响人们的心理幸福程度。也有研究表明,收入差距会降低社会需求水平而增加贸易赤字【24】。

所以说,不管收入差距的原因是否合理,这个现象本身是对社会有负面影响的,因而是不应被忽视的。而且我们不应该局限于关注富人的收入,而是该讨论如何让穷人跟上社会的发展并在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中有更多的贡献机会。
参考资料
12 CBO, “Trend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Household Income Between 1979 and 2007”, October 2011, http://www.cbo.gov/publication/42729, accessed 8/25/2012
13 Fitzgerald, T. J., “Where Has All the Income Gone?”, The Region (published by the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Minneapolis), September 2008 http://www.minneapolisfed.org/publications_papers/pub_display.cfm?id=4049#fn1 accessed 9/2/2012

14 人 口统计局使用的物价指数偏高已经是经济界的一个共识。请见我以前的博文http://blog.creaders.net/fouyang /user_blog_diary.php?did=107261 http://blog.sciencenet.cn /home.php?mod=space&uid=309766&do=blog&quickforward=1& id=550391及其中的参考文献。

15 Pew Research Center, “The Lost Decode of the Middle Class”, August 22, 2012, http://www.pewsocialtrends.org/files/2012/08/pew-social-trends-lost-decade-of-the-middle-class.pdf accessed 9/2/2012
16 National Employment Law Project, “The Low-Wage Recovery and Growing Inequality”, NELP Data Brief, august 2012, http://www.nelp.org/page/-/Job_Creation/LowWageRecovery2012.pdf?nocdn=1 accessed 9/2/2012
17 Reardon, S. F. and Bischoff, K., “Growth in the Residential Segregation of Families by Income”, 1970-2009”, US 2010 Project, August 2011, http://graphics8.nytimes.com/packages/pdf/national/RussellSageIncomeSegregationreport.pdf accessed 9/2/2012
18 Alan B. Krueger, " The Rise and Consequences of Inequal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Speech at the Center for American Progress, January 12, 2012, http://www.whitehouse.gov/sites/default/files/krueger_cap_speech_final_remarks.pdf, accessed 11/28/2012
19 Fleck S., Glaser J. and Sprague S., “The Compensation-Productivity Gap: a Visual Essay”, Monthly Labor Review, January 2011, p. 57. http://www.bls.gov/opub/mlr/2011/01/art3full.pdf, accessed 9/2/2012
20 在上一篇论文(参考文献13)中已经考虑了非现金报酬的问题。但所用的通胀率还是被统计GDP时用的要低。如果用GDP的通胀率,通过修正后的家庭收入增长就不是26%而是31%。
21 Shulman, “The Betrayal of Work”, The New Press, 2003
22 James Lardner and David A. Smith, ed. “Inequality Matters”, The New Press, 2005
23 Collins, Chuck and Yeskel, Felice, “Economic Apartheid In America”, The New Press, 2005
24 Kumhof, Michael, Lebarz, Claire, Ranciere, Romain, Richter, Alexander and Throckmorton, Nathaniel A., Income Inequality and Current Account Imbalances (Janurary 2012). IMF Working Paper No. 12/8. Available at SSRN: http://ssrn.com/abstract=1997721, accessed 11/9/2012


《粗析美国收入差距》各节链接
第1,2节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09766-651903.html
第3节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09766-653932.html
第4节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09766-655997.html
第5节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09766-658104.html
第6节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09766-659950.html
第7节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09766-661693.html
第8-10节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09766-663690.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9766-655997.html

上一篇:为什么我要写美国?
下一篇:美国的收入差距:谁是最富和最穷的人?
收藏 IP: 71.179.248.*| 热度|

10 董明 黄顺谋 李学宽 吴云鹏 曹聪 吴桂生 李伟钢 bridgeneer yunmu ahsy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22: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