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大师——陆志方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stone2009 云水随缘,清明在心 何妨向红尘深处借青山

博文

中医的发展问题探讨

已有 2737 次阅读 2020-1-13 10:06 |个人分类:疾病控制论|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中医, 发展, 完美医疗, 疾病控制论

中医是我国传统医学,早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就有记载,至秦汉时期已趋成熟,如经脉学说以由四支、七支、十一支发展至十二支。中医在数千年发展历程中,成绩斐然,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发挥了重要的保驾护航作用。然而,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现代医学从西方引入,中医的存在与发展不再是一支独秀,比较而言,可谓式微。新医改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对中医发展的扶助、鼓励政策和措施,有所成效,但并未解决根本性的问题。

一、中医发展成效与问题

新医改启动以来,中医发展持续得到加强,例如从2011年至2017年中医类别的执业(助理执业)医师人数持续增加(见图12)。2017922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中医诊所备案管理暂行办法》,可以预见,此项政策,既是国家加大对中医支持的力度,将有利于中医发展,也可能存在某些不确定的影响,尚需实践检验。但,中医发展面临不可回避的挑战和问题,需要我们重视。

1 中医类别的执业(助理执业)医师人数(2011-2017年)

2 中医类别执业(助理执业)医师总人数和增长率(2011-2017年)

1. 中医的描述体系

中医是中华文明所蕴育的自成体系的医学流派,历经数千年发展,直到1949年前后,仍在我国作为主流医学存在。解放以后,随着普通话普及,白话文已被普遍接受;此外,现代医学从西方传入,覆盖面渐渐扩大,与中医典籍和经典理论形成强烈对照。一方面,西方医学由古希腊医学历经坎坷发展,经过文艺复兴以来科学技术的洗礼,脱胎为现代医学体系;另一方面,中医为程朱理学所困,进而迟滞甚至摈弃解剖学与手术学的发展,特别是基本描述体系两千余年未有明显变化。此种情况,有关中医描述体系的变革理应得到重视。

2. “伪中医”、中药道地性问题

中医十分重视“师承”的培训方式,传统中医师培养从随师学医,到出师坐堂,一般要数年十数年的功夫。当前,除了经过中医院校严格培训以外,社会上充斥着一些快速培训班、挂着中医名头的店铺、甚至有象“张悟本”之类的“伪中医”,这些伪中医损害了民众对中医的信任。

中医用药讲究道地药材。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中药种植的普及等,中药材的道地性面临挑战;特别是药材市场鱼目混珠,甚至存在伪劣药材,曾有老字号药店售卖劣质药材的新闻曝光,更是增加了人们对中医药的信任危机。

二、中医问题的简析

1. 历史情感的包袱

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漫长历史濡染中,已经深入国人的骨髓,但也因此背上了厚重的历史情感包袱,一方面为中医的稳定传承和普遍接受起到了极为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却为中医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任何改革、创新、引入科学技术等,而导致的与传统有所不同,都有可能面临阻力、难以接受、甚至被坚决否定。这是造成中医描述体系两千年来未有重大改变的重要因素,也是今日要面对的现实情况。

2. 以“西医”为参照的发展思路

清末民初,自西医传入伊始,即出现了中医与西医的纷争,解放后所倡导的中西医结合,新医改以来加强中医发展的政策措施等,均以“西医”为参照,一方面试图将中医发展成为与现代医学同等地位的医学体系;另一方面也把现代医学所倚重的实验技术、科学技术等视为中医的禁忌。比如,屠呦呦教授获得诺贝尔医学与生理学奖后,把青蒿素的发明归功于中医药的博大精深,然后有声音认为,青蒿素采用了现代科学技术萃取、测定、合成等,已经不是中医药了,因为那些手段是“西医”的。以“西医”为参照的中医发展思路,实质上在中医的发展道路上树立了一堵无形的墙,把中医与现代医学予以隔离或部分隔离。这种情况,影响了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对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运用先进种植技术改进中药材种植等。

3. 常识普及困难

中医理论抽象且哲学化、临床诊疗的标准化程度低、中医文化历史沉淀深厚,增加了中医常识普及的难度,给“伪中医”有机可乘,人们常常无法区别,列举几种普遍的误解,可见一斑(见表1)。

1 假借中医的几种错误观点

序号

错误观点

简要说明

1

中医不做手术

宋代以前,解剖学和手术学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程朱理学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岂可切割”的孝思想上升至国家制度层面,而严重摧折。

2

中医讲整体观,西医不讲整体观

现代医学重视整体观、系统论,从疾病的发生机制、药物的作用机理等一直到临床表征、发展转归。

3

中医治未病,西医只治病

现代医学发展形成了预防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治未病的学科体系已趋成熟、实践规模十分宏大,已远远不是中医治未病所能比拟。

4

中医养生“午后不食”

中国唐朝才出现一日三餐,但局限在皇亲贵族;直至明代中期,一日三餐才成为习常。而“午后不食”为佛家戒律,意为下午一时后不进食,与中医养生毫不相干。

三、应策与建议

中医要发展,无须赘述,关键在于如何发展?中医与“西医”有不同的理论体系、思维模式、实践路径,这些实际状况必然影响到对中医发展的思考和实践。如何正视并解决中医所面临的现实,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不应回避的问题。我们谨提供如下参考。

1. 正视中医发展的局限和困境

1900年左右之前,中医临床在世界医学体系中处于领先地位,但至今天,中医已失去往日的辉煌,即使在国内,也已不是医疗服务的主要提供者。新医改启动十年来,在投入重金和大量政策扶持下,尽管仍在保持发展、走出国门也取得新的进展,但正视所面临的发展局限和困境是首要的,只有如此,才能静下心来,结合中医与西医发展史的比较研究成果,卸下历史情感包袱,重新审视中医与当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之间的鱼水关系,在传承的基础上大胆革新,以融入现代医学发展框架之中。

2. 重新定位中医

革新中医发展模式,必须重新定位中医。从执业(助理执业)医师人员数量来看,2010年占到总数15.4%,但随后下降到11.3~11.8%,约为内科的一半、略低于外科、略高于妇产科(详见图3),中医在我国医疗服务体系中的体量相当于一个较大的专科或学科,难以成为与非中医体系相独立或对等的医疗服务体系;从中医的功能看,中医已无法承担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预防医学等专业的诸多任务,更加适宜作为有益的补充。重新定位中医,应侧重于将中医作为一个与内科、外科等相对应和对等的独立专业或学科,由此而纳入现代医学体系,作为现代医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特色,能承担相应的任务;从中医培训体系的改革而言,中医学专业应该是基于医学专业大学课程结合中医专科,其实习或规培模式可以采用师承方式等。

3 中医与部分其他专科执业(助理执业)医师占比

中医重新定位,对中医发展既是必要的前提,也将面临巨大的挑战,这种挑战来自厚重的历史情感包袱,也来自对中医消亡的顾虑。这就需要我们具有对中医的足够自信作为坚实基础,而中医的自信则源于中医数千年发展不绝的底蕴、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模式、中药及方剂资源的浩瀚与无与伦比的智慧。

3. 改革中医描述体系

改革中医描述体系是中医发展的时代要求,文字和语言的变迁、 疾病认识黑箱与白箱的变化、科学技术水平的高度发展、民众对医疗服务需求的提升、现代医学和医药产业的新状况等,均需要中医描述体系与时俱进,进一步发展、完善。中医描述体系革新应在保持中医理论体系和思维模式传承的基础上,引入一切当今时代的先进思想、技术手段,达到适于发挥中医特色,更好地服务于民众和社会发展,成为现代医学体系的一支重要力量。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6242-1214014.html

上一篇:识人难
下一篇:庚子记事
收藏 IP: 117.81.192.*| 热度|

1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21: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