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宇宙天地宽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学雷 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从事宇宙学研究

博文

无限时空--谈谈宇宙学的科普和一些常见的误解(2) 精选

已有 10565 次阅读 2008-9-2 05:32 |个人分类:科学普及|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宇宙学

本文全文发表在《中国国家天文》2008年第8期,请勿转载

2。牛顿宇宙“顽强”的生命力

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我第一次参观了北京天文馆,给那时幼小的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比如,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火车要走一年(当时的火车开得没有今天快,但那时习惯了北京公共汽车速度的我还是觉得火车快的不得了),但这还仅仅是离我们最近的天体。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坐飞机要飞20年。从银河系的中心到我们这里即使是光也要经过大约3万年的时间,而在银河系的外面,还有数不清的同样的星系。在天象放映厅里,望着天象仪(那时还是老蔡斯天象仪,不是现在的数字化天象仪)投射出的浩瀚的星空,我感到一种心灵的震撼。

宇宙是无限的,天文馆的展览如是说。那时的小学自然常识课本、中学地理课本和哲学课本,谈到宇宙的时候也都说宇宙是无限的。无限是什么?虽然这些课本里说的并不详细,但我的理解是无边无际,无始无终。我那时觉得宇宙是无限的这个说法很优美也很自然:是啊,如果空间是有限的,那么空间的外边是什么?如果时间有开始或者结束,那么开始之前、结束之后又是什么?相对于无限的宇宙,人类是如此渺小,无论我们再怎么探索,我们永远也不可能穷尽这宇宙,而且这宇宙也将一直存在而不会消失。这一图象让人感到很自然。

但是后来我发现,当时我心目中建立起来的这个宇宙图象其实就是早已被科学界所摒弃的所谓“牛顿宇宙”。为什么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已经五六十年了,天文馆的科普和中小学教科书还给人传递牛顿宇宙的图象呢?当然,牛顿宇宙比较符合一般人日常的朴素直觉,而要给中小学生讲清现代宇宙学的观点是有很大困难的。但是,当时这种“误传”主要并不是因为当时的教材没有讲清楚,可能也不是怕讲不清楚而有意回避,而是这些教材根本反映的就是现代宇宙学出现以前的观念。

在那个时代,我国一般公众所了解的关于宇宙的说法,主要来自马列主义哲学教科书。马克思关于自然科学的论述不多,恩格斯生活在相对论发现以前的年代,列宁虽然是相对论提出之后才去世的,但他关于时间空间的主要论述发表在1909年出版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以及稍后的《哲学笔记》中,并没有提到过相对论或爱因斯坦。尽管作为哲学家他们对时空和宇宙也有自己的一些独特思考,但他们的时空观念还是基本反映了相对论提出以前的认识。但遗憾的是,他们当时的一些观点却一度在苏联和中国被奉为教条。苏联的哲学家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才开始按照现代宇宙学的观点修改其哲学理论。而在我国,直到八十年代以前,关于科学的哲学理论仍主要来自五十年代以前的苏联教科书,与之不符合的观念往往被斥为唯心主义。在六七十年代,相对论和爱因斯坦都曾经受到批判,更不用说在科普中介绍宇宙大爆炸理论了。其实,当时我国的专业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中了解现代宇宙学的也非常少。不过,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七十年代为了批判相对论成立了批判组,其中许多青年成员反而第一次有机会系统地学习广义相对论和宇宙学理论,成为后来我国的第一批宇宙学研究人员。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国的天体物理学家开始研究现代宇宙学理论。当时一些学者在为大爆炸宇宙学观点做辩护的时候,提出了一种说法,说宇宙学研究的是“可观测的宇宙”,与哲学上的更为普遍的宇宙、时空是不同的概念,这样现代宇宙学才被“合法化”,避开了意识形态上的批判。但是,在八十年代,关于宇宙学的哲学争论还持续着。关于宇宙学以及一些其它自然科学的争论,反映了我国学术界在改革开放时期逐步实现思想解放的历程。现代宇宙学概念的引入,冲击了过去的教条,引起了人们的反思,本身也在一定程度上起了促进思想解放的作用。到我进入大学时(八十年代中后期),哲学课教材上也开始提到宇宙大爆炸理论,尽管语焉不详。但是,九十年代,甚至迟至2000年,我在我国的报纸、杂志上还都经常看到有人撰写文章,根据哲学上的“无限时空观”批判现代的大爆炸宇宙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61-36989.html

上一篇:无限时空--谈谈宇宙学的科普和一些常见的误解(1)
下一篇:无限时空--谈谈宇宙学的科普和一些常见的误解(3)
收藏 IP: .*| 热度|

4 李宇斌 鲍得海 李传亮 iwesun

发表评论 评论 (8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01: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