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SS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RSSR

博文

【热点】肿瘤免疫疗法之学术论文分析

已有 3418 次阅读 2016-6-20 14:45 |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近期魏则西事件在网络发酵后引发广泛关注,同时针对其生命最后接受的“肿瘤免疫疗法”也一并推到了风口浪尖,一时间众说纷纭。肿瘤免疫疗法为何物,从何而来,当前科研界对其态度又是如何?笔者调研了全球与“肿瘤免疫疗法”相关的学术文献,通过对于论文数据的解读与分析,解读出该技术的前世今生,纵观世界各国、大学与研究机构在肿瘤免疫疗法领域的科研成果与发展态势。

一、肿瘤免疫疗法是一种新疗法?还是过时的疗法?


肿瘤免疫疗法,在国内也被称为“生物疗法”、“细胞免疫疗法”或“自体血活化疗法”等等。其本质上来说就是试图增强人体本身的免疫系统,以清除体内的肿瘤细胞,其实现途径有免疫检测点阻断剂药物和免疫细胞疗法等形式。


肿瘤免疫疗法给人感觉是一种带玄乎色彩的新名词,其实它的历史相当悠久。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120年前,一位美国医生科雷(William B. Coley)在对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大胆的采用了向肿瘤内部注射病菌的方式。其相应的论文成果(如图1)《通过反复接种丹毒治疗恶性肿瘤:附十例》

(The treatment of malignant tumors by repeated inoculations of erysipelas: with a report of ten original cases)发表于AMERICAN JOURNAL OF THE MEDICAL SCIENCES(2014IF=1.839) ,至今在Web of Science中已经获得485次引用。Coley医生发明的这种疗法虽然起步跌跌撞撞,一直受到当时科学家们广泛的质疑,但却开创了肿瘤免疫治疗的先河。细菌的抗肿瘤活性也为人们所认识,其潜力也被不断地挖掘,直至今天。



图1 William B. Coley发表于1893年的美国医学科学杂志开创免疫疗法先河的论文


因此,肿瘤免疫疗法并非科研界的新名词,其背后有着悠久的历史。借助于SCIE数据库,通过对肿瘤免疫疗法的检索,我们获得了45,000余篇论文。但通过对SCIE逐年收录文章数量的分析,可以了解到该疗法自首次出现后,一直处于低谷:由于可重复性差、疗效未达到预期等原因,再加上手术、化疗、放疗等技术异军突起,免疫疗法自发现起就被打入了冷宫,每年只有不足百篇的发文量。直到90年代,因其他疗法的瓶颈以及科研界对免疫系统不断深入的认识,肿瘤免疫疗法又重新成了世界范围内研究的宠儿,相应的论文产出也有着迅猛的增长,且直至今日,热度也从未衰减(如图2)。



图2 肿瘤免疫疗法相关论文产出趋势(取1966-2016年)


数据佐证了肿瘤免疫疗法绝不是“淘汰技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重要性反而越来越凸显。放眼全球,世界上科研大国与强国,以及诸多大学与研究机构都积极投身肿瘤免疫疗法的相关研究,并产出了丰硕的成果。其中美国占据了论文数量的半壁江山,德国、日本、中国、意大利、法国、英格兰、荷兰也有一定量的产出(如图3)。



图3 肿瘤免疫疗法的论文主要产出国(取前8位)


图4展现了SCIE数据库中收录该技术论文量最高的8家机构,可以看到除排名第5的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外,均为美国的科研机构或高校:美国卫生研究所、美国癌症研究所、加州大学系统、哈佛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宾夕法尼亚高等教育的联邦系统以及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



图4 肿瘤免疫疗法的论文主要产出机构(取前8位


二、DC-CIK”细胞疗法的追根溯源:唯一过世后获诺贝尔奖的学者拉尔夫•斯坦曼


2011年9月30日,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的免疫学家和细胞生物学家拉尔夫•斯坦曼(Ralph Steinman)罹患胰腺癌逝世。他的死讯让2011年诺贝尔奖显得有点尴尬与特殊:三天后诺贝尔奖委员会在不知其去世的情况下宣布拉尔夫•斯坦曼获得当年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扬他“发现树突状细胞和其在后天免疫中的作用”。风波过后最终委员会决定维持授奖,拉尔夫•斯坦曼成为史无前例的唯一一位过世后获诺贝尔奖的学者。


拉尔夫•斯坦曼是树突细胞(Dendritic  Cell,简称DC)的最早发现者(如图5),晚年致力于基于树突细胞的肿瘤疫苗的研发。他还利用自己研发的疫苗成功地将生命延长了4年(原本他生命最后的时间被医生认为只有一年)。这种方法与魏则西最后接受的”DC-CIK”细胞疗法类似。
 


图5 拉尔夫•斯坦曼与他发现的树突细胞(DC); 图片来源:Wikipedia,nobelprize.org


然而,拉尔夫•斯坦曼生前也知道,DC细胞疗法并非对所有人都可行,其更偏向于个体精准化治疗,对不同类型病患疗效差异化显著。事实上与之相似的“DC-CIK”细胞疗法目前为止,仍没有大规模临床实验证明该疗法确实有效,因此国际上也未实现临床治疗的推广。

三、肿瘤免疫疗法新秀:CAR-T细胞疗法


使用我们自身的免疫系统来对抗肿瘤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方法,各种细胞免疫疗法有具体适应症,也有副作用,迄今均非独立疗法而是辅助疗法。但在利用免疫疗法对抗肿瘤的道路上,CAR-T细胞疗法(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s- T cells,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却为肿瘤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CAR-T细胞疗法在一些特定临床试验中表现突出,虽然尚未正式获得FDA批准,有很多改进空间,仍不失为一种具有巨大潜力的疗法。


针对”DC”以及”CAR-T”两种潜力差异巨大的细胞疗法,通过中美相应论文成果的对比分析,能让我们更好的了解中美的研究重点与差异。借助于SCIE,我们对2000至2016年中美在这两个疗法领域的论文成果做了对比分析。其中 DC细胞肿瘤免疫疗法美国论文整体数量为4010篇,我国为959篇,总量基本为5:1的比例。从趋势图可以读出美国近年论文上升势头放缓且有波动,而我国论文产出保持迅速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美国对DC细胞疗法失去积极投入的同时,我国逐渐成为DC细胞疗法研究的主力军(如图6)。



图6 中美DC细胞肿瘤免疫疗法相关论文产出数量及趋势的对比(2000-2016年)


而肿瘤免疫疗法新秀CAR-T细胞疗法,美国论文数量为530篇,我国仅为52篇,比例即使相对DC细胞疗法来说也很悬殊。且从论文发表趋势来看,美国研究产出近年呈现爆炸式增长,而我国在CAR-T细胞疗法研究领域相对来说起步较晚,且产出不足(如图7)。



图7 中美CAR-T细胞疗法相关论文产出数量及趋势的对比(2000-2016年)

四、小结

通过对SCIE相关肿瘤免疫疗法论文的客观分析与解读,揭示了肿瘤免疫治疗既非万能的“神话”,亦非丧德的“骗局”,其作为人类对抗肿瘤的新途径,既有着悠久的历史,又具有巨大的潜力,特别是近两年以PD-1/PD- L1抗体药物为代表的Checkpoint抑制剂在几大肿瘤适应症中的成功应用,给予大众在肿瘤治疗上新的希望。


世界范围内各国相关研究机构与大学对肿瘤免疫疗法不断探索,不断取得新的成果与进展。但同时也要认识到,事件中涉及的肿瘤免疫细胞疗法走向真正临床应用仍然任重道远。我们期待着科学家们的努力,能够使我们在战胜肿瘤细胞道路上不断向前迈进。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59657-985751.html

上一篇:路透社发布“TOP100欧洲最具创新力大学名单”
下一篇: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期刊遴选标准与过程
收藏 IP: 159.220.77.*| 热度|

0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03: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