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早已说过,“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只是古代中国的士人群体维护阶层利益的儒家伦理,如果现代人把这个当真那就太孔乙己了。其实,当今的师生关系只是科研组合里利益的一张很薄的遮羞纸,而且吹弹得破,或者可以比喻为,研究生治疗学历妄想症和导师治疗学术妄想症的一种药,而且有效期只有三年。
毋庸置疑,绝大多数本科生考研根本不是为了探索世界,而是为了一个学历,因为现在的研究生们基本上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读研是患了学历妄想症,想通过读研摆脱一种自认为不利的人生初始状态,其实这真的是妄想。
毫无疑问,绝大多数导师招研究生也根本不是为了探索世界,而是为了所谓的学术,因为现在的导师们也基本上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招研是患了学术妄想症,想通过研究生贡献的成果(主要是论文)摆脱一种自认为不利的职业状态,其实这也是妄想。
很多真实的故事,每年都发生在导师们的身边。越是自认为好老师的导师,往往在研究生身上倾注了不少心血,他们在学生毕业后对导师的认同感方面的收获感往往也最小。不可否认,现在的孩子们很厉害,尤其是善于表演,在拿到毕业证之前,百依百顺,俯首帖耳,一旦毕业,轻则把导师抛在脑后永不联络,重则把导师归为不受欢迎的人。为什么呢?负责任的导师一定不是和事佬,因为要把自由散漫惯了的本科生纳入高度重视逻辑和规则的科技训练体系,导师一定会严格要求,这就是矛盾的根源。导师认为对学生的高标准严要求是为了学生毕业后可以少走弯路,而研究生压根不想走直路。
一边为了学历违心地配合导师的学术幻想,一边天真地认为乖巧的学生是可造之材而倾囊相授。一旦毕业证到手,药也就失效了。
师生关系这副药的有效期只有三年。超过三年,这个药是有毒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2-5-19 09: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