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609各地风光
作者 高关中(德国汉堡)2022/12/31
每到年底,辞旧迎新之际,我就对自己全年的活动、旅行、写作梳理出一个头绪,总结得失,督促自己。今年是退休后第12次盘点。
由于疫情的关系,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变。前两年基本都在汉堡郊区家中读书笔耕。今年同样主要在家,但夏季三个月有机会在德国境内和周边旅游,其中5次远行共43天,一日游15次,总共用去58天。全年写作字数总计为61万字,时间没有虚度,这是令人欣慰的。对于一个写作爱好者来说,勤于写作、多出作品才是硬道理。
德国与周边旅行
疫情两年多,我很少出门,不要说没去过远方旅行,就是汉堡市内,也只坐过3次城铁S3号线(其实这就是由德国铁路DB主管的地铁,进入市内就转入地下),到汉堡市里,买了几本书,根本没去过外地,更不用说其他国家。
到了今年夏天,情况有了变化。一是已经打了三针疫苗,并随着群体免疫的进展,疫情风险已有所降低。二是欧洲2月24日爆发了乌克兰战争,德国物价上涨约10%,特别是石油天然气涨得更加厉害,为了减轻通货膨胀带来的生活影响,德国政府在夏季6、7、8三个月推出每月9欧元的月票,不仅能用于市内公交,如地铁、公共汽车,而且还适用于德国境内的所有短程火车,只是不能坐长途快车。德国面积大约只相当于中国两个省,有了这张票,只要不怕麻烦换车,一天之内几乎可以到达所有城市,如从北部的汉堡到南部的慕尼黑,换六七次车当天可到。这种9欧元车票很受大家欢迎,3个月总共卖出5100万张,这对以开私家车为主的德国来说,是个不小的成绩。
疫情有所减缓,又有了便宜方便的车票,勾起了我的旅游欲望,毕竟在家里憋了两年多了,想出去看看。到哪里去呢?其实我在德国已生活了40多年,主要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基本都去过。还写过《德国州市概览》《德国风土大观》,为《德国地图册》写过文字说明,对德国各地并不陌生。今年的旅行定个目标,一是游览一些未去过的城市,实地核对一下我书中所写的内容;二是去踏访一些名人遗迹,为写德国名人传做准备;三是抱着怀旧的目的重游一些故地,看看有什么新变化;四是到德国边境,就近踏上邻国土地。
毕竟疫情还未完全过去,还是小心为佳。我先做了几次一日游,试一下,看看情况如何。6月1日那天,我转车两次去了柏林附近的波茨坦,去参观波茨坦会议遗址。1945年7月,波茨坦会议在该市郊区的塞琪琳霍夫宫(Schloss Cecilienhof)举行。会议上签署的波茨坦协定对德国战后的历史有重大的影响;同时中、美、英发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投降。《波茨坦公告》和《开罗宣言》等国际法律文件,是构成战后国际秩序的国际法基础。原先很早我就想去参观会议遗址,如今终于成行。当天晚上我赶回汉堡。车上根据要求,人人都戴口罩,安全防护还不错。
于是,6月2日我又起早摸黑,去参观德国二战期间的导弹试验场Peenemünde,这是世界航天事业的发源地之一,回家后根据实地参观和搜集到的资料,写出《参观德国火箭研发史博物馆》一文,副题是“从火箭到登月——布劳恩”。
第二个星期,我们又游览了小城斯滕达尔(Stendal),法国著名小说《红与黑》的作者司汤达(其实是笔名)即来自这个他所喜爱的小城斯滕达尔,他曾作为拿破仑的部下在附近驻扎。过了两天我又去小城瑙姆堡,那是哲学家尼采辞世的地方,其故居开放参观,顺道游览了马格德堡大教堂,堂内安葬着德国史上赫赫有名的奥托大帝。
半个月4次一日游,没有发生感染,胆子就大一些了。在近3个月的时间里,我们安排了5次出游,每次约个把星期,有的是到外地探望亲朋好友,顺道游览一些地方,有的是参加久违了的文学会议。在此期间,德国16个州全都走到了。
柏林以前去过多次,这次则参观了科学家洪堡的故居泰格尔宫(Schloss Tegel),如今已部分开放,作为洪堡兄弟纪念馆。在伍珀塔尔瞻仰了恩格斯故居,在波恩郊区参观了联邦德国开国总理阿登纳的住所,在海德堡参观了魏玛共和国总统艾伯特故居。在南德还走访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的家乡卡尔夫(Calw);探访了歌剧圣地、音乐家瓦格纳之城拜罗伊特;游览了光学巨头蔡司公司所在的大学城耶拿。
旅游中去了德国最东边的城市格尔利茨(Görlitz),最南端的城镇奥伯斯多夫,还到德国最北边的城市弗伦斯堡( Flensburg ) ,游览了其郊区的水上宫殿格吕克斯堡,加上原来去过的最西边的城市亚琛,德国的四至就都去过了。我们还泛舟于德国东南角的国王湖。又到博登湖畔的林道小城怀旧。在德国西北部游览了港城威廉港和埃姆登。这样在《德国州市概览》介绍过的100多座的城市,原来去过的,加上这次游览的,几乎都走全了。令人欣慰的是,自己在书中所写的内容经过实地考察,都是可靠的,只是个别地方有新的建设可以略加增补。
夏季旅行中还就近顺道踏上了5个邻国的国土,即丹麦,波兰,奥地利,瑞士和法国。最远到了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故乡欧登塞。还跨过德波界河奥德河拜访了住在波兰的朋友,跨过德奥界河因河大桥游览了奥地利边城布劳瑙(Braunau am Inn)。布劳瑙与德国小镇辛巴赫(Simbach)隔因河相望,河上有一座不到200长的桥连接两地。希特勒出生在此地,其父是奥地利海关小职员。他们住过的房子如今还在城南,这是一座三层居民楼。门前立着一块大石,上面镌刻着“为和平、自由、民主,绝不许法西斯复活,千百万死难者警示”,这块大石来自毛特豪森集中营(Mauthausen,位于林茨以东20公里)的花岗岩采石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七月底八月初参加欧华作协第十四届年会, 原定去年举行以庆祝欧华作协成立30 周年,因疫情推迟到今年召开。这次年会定在瑞士第三大城市巴塞尔,由于新冠疫情尚未结束,参会者较少,共有近30人参加,来自欧洲5个国家,未能邀请其他大洲的作家学者教授们共襄盛举。尽管如此,整个会议热气腾腾,胜利地完成了各项预定日程任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巴塞尔(Basel)地处瑞、德、法三国交界处,国际化气氛相当浓厚。火车站有三个。其中德国方向来的列车,停靠在莱茵河以北新市区的Badischer Bahnhof火车站,这个车站属于德国铁路。与会者下榻的旅馆位于法国境内的圣路易市(Saint-Louis)。从巴塞尔火车站SBB站前换乘11号电车,坐到最后一站 Basel Saint Louis Grenze 下车。然后往法国边界步行,过一个无人检查的海关,约1分钟后即可抵达旅馆。旅馆为三星级,条件还不错。会议在巴塞尔市内举行,大会还组织与会者在巴塞尔市区参访观光,领略该市的优美景色,进行民俗和文化采风。7月31日恰为瑞士国庆节前夜。晚23点,巴塞尔城中莱茵河畔。利用地处莱茵河的优势,从船上向空中发射烟花,迎接国庆,为瑞士最盛大的节日之一。与会者有幸与成千上万的瑞士人一起,在莱茵河边观赏到国庆烟火。真是火树银花不夜天。壮阔的美景只能目睹,难以言传!8月1日,部分人踏上归途,我们则乘便游览了法国边城米卢斯,8月2日返回德国。
旅行途中,每到一地,尽可能买一块吸铁石小纪念牌留念,三个月下来,共买了52块,全部粘吸在我家的冰箱门上,把一扇门都贴满了,回味起来,其乐无穷,也是今夏旅游的小小纪念。
写作情况
盘点下来,今年在德国及周边旅行包括一日游共58天,这样写作时间主要是在汉堡家中的日子。旅途中有时也做些笔记。根据日志统计全年总共写了61万字。在家的日子每天或多或少都有笔耕,一天不缺,平均日写2000字。
今年上半年主要在写非洲列国,原打算年内完成,写了一半多,还剩下西非和中非部分国家,就开始了夏季德国游。途中搜集了大量德国名人资料。于是趁热打铁,旅行结束后,也就是从9月初起,我就改换题目,开始写有关德国名人的传记。
多年来笔者一直关心德国在各方面的发展,有心撰写一本《德国历代名人传》,因为人物是历史舞台的主角。通过介绍一些重要人物,可帮助读者更多地了解德国,通过这些名人的事迹,了解德国历史发展的轨迹。了解德国对是世界文明的贡献。为此已经搜集积累了大量书刊和各种资料,也试写了部分人物。今夏旅游又参观了许多名人故居和其他遗迹,完成这本书稿的条件已基本具备。
笔者不想写成名片式的传记,而是力求兼顾知识性和趣味性,尽可能地以翔实的材料、生动的笔触介绍相关的人物。每篇少则用两三千字、多则用四五千字的篇幅,来叙述每个人物的主要事迹。另一方面,笔者认为,不应只写政治人物,也要介绍经济、文化、艺术各方面的英才,呈现出色彩纷呈的大千世界,这样才有助于人们了解德国各个方面的发展和成就。为此,作者遴选了数以百计的重要人物,分为政治军事人物,思想巨擘,科学先锋,发明家实业家,文坛名人,音乐大师, 美术和建筑巨匠,以及文化交流先驱等8个方面。每个领域都选择一些代表人物。
目前这部书稿已全部完成。并且写了奥地利、瑞士的名人,这样就把整个德语地区的历代名人囊括进来。能否出版疫情过后再说,但总算完成了一件写作计划。
再说说博客,今年我在科学网共贴了47篇博文。一部分是游记类,一部分是传记类。科技类人物的小传,涉及到一些专业内容,我都贴在博客上,以便听听专家们的反映,避免出现大的错误。这个网站是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系统的,我2016年开通了科学网博客。文章主要发表在“海外观察”、“人物纪事”、“生活其它”和“人文社科”栏目。科学网互动较好,不时有读者评论切磋,这是一个长处。目前我的博文总数达542篇(去年底495篇),点击量累计达231万(去年底174万)。
今年在报刊上发文不多。在《金融博览》杂志发表了《醇酒飘香,孟氏故乡—波尔多》和《“学者共和国”——南德蒂宾根》,在《科学新闻》杂志发表《探源尼罗河的故事》。另外中欧跨文化作家协会的第二本文集里收录了我的两篇文章《时艰忆先贤,奠基细菌学的双雄——科赫与巴斯德》和《维尔茨堡与X光的发现》。
疫情中的生活
2022年已是疫情第三年,我已经逐渐习惯了疫情下的生活。为了防疫,去年打了3次疫苗,其中12月15日打了第三针Moderna,这是加强针。今年元月初以来,我感到腿上很难受,有时晚上睡不安宁,腿伸直不舒服,侧着身弯着腿也不舒服。这也许是因为轻微的静脉曲张,也许是疫苗的副作用。大约到2月中旬,才逐渐好转。不得不承认自己72岁,的确已进入老年。不服老不行啊。
对每个人来说,特别是老年人,想保持好身体健康,增强免疫力最重要。晚上不要熬夜,吃饭要保持营养搭配,还要适当锻炼身体,这些我都尽力做到。
夏天三个月,多次出门旅行,经常要走路,连续几天奔波在外,身体还算顶得住。9月份以来,就没有远行了,只进过两次汉堡市内。
今年只外出参加过一次文学活动,就是7月底8月初的欧华作协第十四届年会,会上我做了两个专题报告,即“黑塞家乡与名著《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以及“列国风土写作体会”。在会员大会上,我第四次被选为理事。
与大部分朋友无法见面,大家就通过邮件微信联系,互相鼓励。我所在的旅欧陕西专家学者联谊会也举行了春节视频联欢会和多次视频报告会。其中我做过2次报告:
3月19日云会上做了“乌克兰与俄罗斯”的报告,
5月15日云会上做了“谈谈世界美术史”的报告。
从去年开始,在家有时一边做家务,一边听歌。跟着哼哼,然后到山林漫步时就放开嗓子练唱。今年学唱了20多首歌。每天走走路唱唱歌,倒也其乐融融。多一个爱好也不错啊!和走路结合起来,也不多占时间。我总结好处起码有三条:一是唱歌要抬头挺胸,改掉了过去低头走路的毛病。二是唱歌能增强肺活量,有利于身体健康。三是要记歌词,可以防老年痴呆啊!
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好处。每到周末与母亲视频的时候,就唱几首老歌,遇到熟悉的老歌,会引起老妈的共鸣,她也会随口哼起来,这也为90岁的老人家增添了几许乐趣。
今年12月11日(星期日)上午,我突然收到西安家里的微信,母亲上午8点去世了,还看到了母亲穿着寿衣的遗容照片。我脑筋轰地一下,全乱了。这怎么可能。星期六刚刚通过微信视频。90岁高龄的母亲坐在沙发上,笑容满面,心情还不错。我问候了近况,说再有三周就是新的一年了,等疫情好转就回去看望她老人家,还给她唱了几首老歌,她也跟着随口哼唱起来。怎么不到24小时,她老人家就走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我接通视频,看到家里已为母亲搭起灵堂,黑框白花。挽联上写着“良操美德千秋在,高风亮节万古存”,横批“音容宛在”。弟妹们告诉我,母亲毕竟年龄大了,最近身体一天天变弱,对自己的离世也有一些预感。星期天早上6点多,老人家还起来了一下,接着又躺下了。过了一会,家里人去准备早点。8点多钟,到卧室去请她起来吃饭,发现没动静,仔细一看,人已经没呼吸了。赶紧叫120,救护车很快就来了,医生检查后证实,老人家已经去世。随后家里给老人换上寿衣,殡仪馆来车接走。
听到母亲仙逝的消息,我心如刀绞,万分悲痛。其实细想一下,母亲已是九旬高龄,身体各器官也都已衰竭,这一次没能挺过去。但也没有遭受更多的痛苦,就在睡梦中平静安详地走了,这就是无疾而终,也算是不幸中的幸运了。
目前尚在抗疫期间,国际航班不太正常。我无法赶回西安,为母亲送行。前年4月父亲去世,因新冠肆虐,我未能回去,这次又是这样,真让人痛心啊。殷切盼望疫情早日过去,一切恢复正常。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6: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