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oguanzho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aoguanzhong

博文

医学发展的脉络

已有 5921 次阅读 2021-5-10 15:16 |个人分类:百科杂谈|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0454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

0457,世卫组织标志

0456,中世纪医院

0458,第一张X光片,带戒指的手

 

作者 高关中(德国汉堡)2021/5/7

说起医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分3卷介绍,一卷是中国传统医学,也就是中医,两卷是现代医学(分I、II卷),俗称西医。本文就介绍西医发展的发展脉络,也就是浅史,帮助读者有一个初步的、基本的了解。

 

从希腊医学到中世纪

从远古时代开始,人就一直在寻找治疗疾病的方法。早期的人相信疾病是神的惩罚, 是超自然的力量所致。他们还相信僧侣和巫师可以治好他们的病。在古希腊也是这样,人们患了病就到庙里,送上牺牲动物供奉希腊医神阿斯克勒庇俄斯(Asklepius太阳神阿波罗之子),相传他经常手持盘绕着灵蛇的神杖,云游四方治病救人,后人便以“蛇绕拐杖”作为医学标记。 “蛇绕拐杖”--医学的标志和徽记,人们称之为“蛇徽”。 今天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会徽标志就是蛇徽加地球仪。

公元前5世纪,出现了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前460-前370)。他出生在爱琴海的科斯岛。那里有医神圣地遗址,包括浴池、温泉和神殿等。他声称,引起和治愈疾病的不是魔法,而是大自然。希波克拉底为西方医学奠基人,被尊为“医学之父”,他和追随者编写了西方第一部医书《希波克拉底文集》。他提出“体液学说”,认为人体由血液、粘液、黄胆和黑胆是4种体液组成,这四种体液的不同配合使人们有了不同的体质。他把疫病看成是发展着的现象,用理性态度解释疾病。他改变了当时医学中以巫术和宗教为根据的概念。主张在治疗上注意病人的个体特征、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对疫疾病的影响,他的医学观点对西方医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希波克拉底文集》里有一篇誓言,反映了医生与病人,学徒与医生之间的一些道德规范,对后世的医德教育有长远的影响。直到近代,在西欧国家每个医生就业时还必须按此誓言宣誓。就是今天,医学生也要背诵在希波克拉底誓言基础上改进的誓词,即后希波克拉底誓言,如为病人保密,为病人的最佳利益行动等等。

到罗马帝国时期,出现了医学家盖伦(Claudius Galenus120-200)。他创立了医学知识的体系,长期被奉为信条。他发展了机体的解剖结构和器官生理学的概念,认为治疗疾病应该以解剖学和生理学知识为基础。他解剖过一些动物,包括猴子,为西方医学的解剖学、生理学和诊断学奠定了初步基础。但也有不少错误,如说男孩的牙齿比女孩多一对。肝脏有5个叶片等。

整个中世纪,西方医学处于停滞状态。11世纪初,意大利萨莱诺开设了欧洲最早的医学院。1180年左右,意大利建立了西方第一所大学博洛尼亚大学,设神、法、哲、医四学科。但当时医学水平还不高,放血是常用的方法。1348年前后欧洲爆发瘟疫黑死病,总人口减少了1/3,薄迦丘的《十日谈》就是在躲避瘟疫期间年轻人讲的故事。

这个时代伊斯兰世界医学迅速发展。他们翻译盖伦等人的著作,并加以发展。阿维森纳(Avicenna ,980-1037)被认为是中世纪最伟大的医学家。他生于中亚布哈拉,卒于伊朗哈马丹。他编纂的《医学正典》(1020年,又译《医典》)和《治疗之书》(11世纪)长期作为伊斯兰教徒和欧洲人的标准课本,直到17世纪。

 

解剖学,生理学,诊断器械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提问精神”和实验得到提倡和鼓励。继而欧洲医学建立起科学的基础,很多人开始怀疑传统的医学观念。

比利时维萨里(Andreas Vesalius1514-1564) 等科学家开始研究人的尸体,寻找病因和治疗方法。维萨里生于布鲁塞尔。起初在鲁汶大学学医,偷绞刑架下的尸体回家解剖。1537年到意大利帕多瓦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并担任外科学和解剖学教授。1543年在瑞士巴塞尔发表7卷本经典著作《人体构造论》,附有几百张描绘精细的插图。他证实人的大腿骨是直的(盖伦说大腿骨是弯的),人的左右肋骨同样多(圣经则说,夏娃则是耶和华取亚当身上的肋骨造成的。改正盖伦的错误200多处。被誉为近代解剖学的鼻祖和奠基人。他做成的第一个人体骨架标本,至今仍存。

那个时期,帕多瓦大学是欧洲医学和解剖学的重镇。英国医学家哈维(William Harvey1578-1657)就曾在此留学,后来成为英国国王的御医。1628年他发表名著《心脏运动论》提出了他通过实验发现的血液循环论。指出血液受心脏推动,沿动脉流向全身各部,再沿静脉返回心脏。恩格斯高度赞扬哈维的发现,说“哈维由于发现了血液循环,把生理学确立为一门科学。”

诊断工具上也有了进步,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1564~1642)发明了最早的温度计。在此基础上1615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医学教授圣托里奥(Santorio,1561-1636)设计出口含式体温计,体温数值定量化。

1816法国医生拉埃内克(René Laēnnec ,又译雷奈克,1781~1826))发明听诊器,被誉为“胸腔医学之父”。

19世纪末又有了血压计,这是1896年由意大利人里瓦·罗奇(Riva Rocci)发明的。

1895德国物理学家伦琴Wilhelm Conrad Röntgen1845—1923)发现X光线,后来用来看见人体内部的情况。他由此成为第一届诺奖得主。伦琴出生于伦内普(Lennep,今属雷姆沙伊德,伍珀塔尔以南不远),毕业于瑞士苏黎世联邦工艺学校,后来担任维尔茨堡大学物理学教授。在该校,伦琴于1895年发现了X光,也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伦琴射线,。他发现,这种新射线能穿透衣服、皮肤、肌肉、但不能穿过骨骼。12月22日晚上,伦琴让妻子充当实验对象。他叫妻子把手放在装有照相底片的暗盒上,然后用光电管对着这只手照射了15分钟。接着,他去冲洗底片,把一张照片送到了妻子面前。照片上清晰地出现了一只手的骨骼,无名指上还戴着戒指。妻子看了恐怖得浑身战栗起来。她简直不相信,这毕露的骨骼,竟是自己的手!然而,这却是历史上最著名的照片之一。“该称它为什么射线呢?就叫它X射线吧!”X光的叫法就是由此而来的。12月28日,伦琴把他的重要发现写成《一种新的射线》的论文发表。这件事马上轰动了世界。几天后,就有人用X射线发现了患者足部的子弹。于是,X光很快用于医学,从而创造了X射线学。

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1972年又有了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简称CT)技术,由英国科学家豪斯费尔德(Godfrey Newbold Hounsfiled,1919-2004)和南非裔美国物理学家科马克(Allan M. Cormack,1924-1998)发明,他们1979年获诺奖。

与此同时,出现了磁共振成像技术(英语: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简称NMRI),又称自旋成像(英语:spin imaging),用于医学诊断。磁共振成像是随着计算机、电子学、超导体等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成像技术。与X光相比,最大的优点在于对软组织有极好的分辨力,如对膀胱、直肠等部位的检查比CT优胜。从磁共振现象的发现到技术成熟这几十年期间,有关磁共振的研究曾在三个领域(物理、化学、医学)内获得了6次诺奖,足以说明此领域及其衍生技术的重要性。

再说一下研究心电图机理并发明心电图描记器的发明者爱因托芬(1860-1927)。他是荷兰病理学家。出生在印尼。幼年侨居上海,并由中国奶妈抚养长大,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颇深,影响到他一生事业,促使他1903年在莱顿大学发明心电图仪(为此转入物理系攻读一年)。1924年获诺奖。

 

医学在微生物学基础上发展

1683荷兰科学家列文虎克Antoni van Leeuwenhoek1632-1723发现细菌。他出生于代尔夫特,没有受过正规教育,早年当过布店学徒。20多岁自营布店,后来还当过代尔夫特地方官的管家。生活有了保障,就专心研究科学。他年轻时就掌握了磨制透镜的技术,装配出世界上最早的显微镜。据统计,他一生制造了247台显微镜和172个镜头。放大倍数最高达300倍。列文虎克利用自己发明的显微镜进行了各种生物实验。前人曾经假定一些低等动物是自然发生的,如腐烂的肉生蛆等等。但经过他用显微镜对细菌,昆虫等生物的观察研究,证明它们不是从腐肉,粮食里产生出来的,而是和大动物一样,经过完整的繁殖过程。这一戏剧性发现,轰动了世界。他还第一次观察到酵母,人体内的细菌和红血球。这一切成就使他闻名于世,并被接纳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723年,他以91岁的高龄在代尔夫特去世。他的发现给微生物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1796琴纳(Edward Jenner,又译爱德华 詹纳,1749-1823)第一次完成牛痘接种。以研究及推广牛痘疫苗,防止天花而闻名。天花是由天花病毒烈性传染病,死亡率很高,对人类危害极大。清代顺治皇帝(1628-1661)就死于天花,据说康熙能继承皇位,与得过天花具免疫力有很大关系,汤若望曾做过建议。自从广泛接种牛痘以来,天花发病率明显下降,到1980年,世卫组织宣布天花已在全世界彻底扑灭。琴纳被称为免疫学之父,并且为后人的研究打开了通道,促使人们针对其他疾病寻求治疗和免疫的方法。

免疫学的基础是微生物学,研究对象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原生动物、藻类等有细胞结构的微生物,以及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等无完整细胞结构的生物,细菌学、病毒学为其分支。奠基微生物学的双雄,即两位在细菌病毒研究领域的大科学家,一位是法国人巴斯德,另一位是德国人科赫,他们相互竞争,力争上游,都为微生物学、为抗击传染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誉为“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1895)。发现了一种能够治疗狂犬病(Tollwut)的方法,研发出疫苗。1885年的夏天,一位妇人带着她九岁的儿子来找巴斯德就诊,她的儿子两天前被狂犬咬伤。如果不治,在3-6星期内必死无疑。孩子妈恳求他注射尚未进行临床试验的疫苗,这是最后的希望。经反复考虑后,巴斯德开始给孩子注射疫苗。那个孩子终于健康地活了下来。巴斯德的这个成就轰动了全世界。巴斯德深信,一切传染病都是由于细菌引起的,这无疑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发现。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对疾病进行有组织的讨伐,人类寿命才能不断地延长。他为战胜各种传染病指出了研究方向,从而奠定了医药微生物学的基础。

罗伯特·科赫(Robert Koch,1843-1910)生于汉诺威附近的克劳斯塔尔。在治疗炭疽,分离结核菌,预防霍乱等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科赫和巴斯德一样,是细菌学、现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他是第一个从结核病的传染和隔绝来研究结核病的治疗方法的专家,因研究结核病,发现结核杆菌与结核菌素于190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1865年,英国外科医生利斯特(1827-1912)就是根据巴氏消毒法用石炭酸对伤口进行消毒,首创“无菌手术”。手术后死亡率下降了2/3。被誉为外科手术消毒法创始人。此前1848年,匈牙利产科医师,采用漂白粉溶液洗手,严格消毒,无菌操作,预防了产褥热。

 

外科手术的进步

外科手术离不开麻醉,我国汉代名医华佗用过麻沸散,可惜失传了。1842美国外科医生韦尔斯(Horace Wells,1815-1848) 第一次用全身麻醉做手术,用的是一氧化氮(笑气),为现代麻醉学的先驱者。为什么叫笑气呢?据说英国化学家戴维牙疼得厉害,当他走进一间充有一氧化氮气体房间时,牙齿忽然不感觉疼了。好奇心使戴维做了很多次试验,从而证明了一氧化二氮具有麻醉作用。因为戴维到这种气体时感到很爽快,于是称它为“笑气”。由于戴维不懂医学,没有把这个发现公布于世。但一氧化氮作为麻醉剂不够理想。

而美国牙科医生莫顿(William T.G. Morton,1819-1868),1846年在一次公开手术中将乙醚引入,也因此被视为现代麻醉学创始人之一。长期以来,欧洲在拔牙、截肢或医疗战伤时大多是捆住病人或用棍击头部将病人打昏后硬做。创立化学麻醉法开拓了西医外科,后来又发展为注射用的麻醉针剂,并在世界广泛传播。有了麻药,为手术病人减轻了很多痛苦,保证手术顺利进行。麻醉师成为很重要的医务人员。

1900年奥地利病理学家兰茨泰纳(1868-1943)发现血型,通过配血使输血得以安全进行。

近年来。微创手术开始推广应用。微创手术(Minimally invasive operation),顾名思义就是微小创伤的手术。是指利用腹腔镜、胸腔镜等现代医疗器械及相关设备进行的手术。微创手术的优点是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是每个需要手术的病人的梦想,微创手术使这个梦想成为了现实。

 

新型药物的产生

古代药物主要是植物、如板蓝根治感冒、青蒿治疟疾,黄连泻火、菊花清热,还用犀牛角、鹿茸等动物性药材。德国也有各种草药,总称为Heilkruaut。但随着化学的发展,开始制造合成的药品。

典型的例子是阿司匹林。在1897年,德国拜耳第一次合成了构成阿司匹林的主要物质乙酰水杨酸。至1899年,拜耳以阿司匹林(Aspirin)为商标,将此药品销售至全球。到2015年为止, 阿司匹林已应用百年,成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至今它仍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

安定,即地西泮(Diazepam),别名苯甲二氮卓、Valium,为弱安定药。也是人工研制成功的三大经典药物之一。1963年安定被批准以来,它已成为全世界处方用量最大的药物之一

还有一个经典药物就是青霉素。1929年苏格兰细菌学家弗莱明(1881-1955)发现青霉素(Penicillin,或音译盘尼西林)。被称为20世纪的一个重大发明。青霉素的发明,开创了抗生素疗法的新纪元,为此弗莱明荣获诺贝尔医学奖。青霉素针剂和口服青霉素已能分别治疗肺炎、脑膜炎、心内膜炎、白喉、炭疽等病。继青霉素之后,链霉素、氯霉素、土霉素、四环素等抗生素不断产生,增强了人类治疗传染性疾病的能力。例如肺结核,俗称肺痨,死亡率很高,过去没有特效药,即使如贵为茜茜公主这样的人,最多也只能采取到海边疗养这样的措施,减轻病情的发展。有了抗菌素,肺结核这样的病已不再能危害人类。

1922年加拿大医学家班廷(Sir Frederick Grant Banting,1891-1941)从动物胰腺中提得可供临床应用的胰岛素,为糖尿病患者带来福音。因此获1923年的诺奖。

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1972年成功提取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这是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2015年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该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如今由孟德尔开创的遗传学也进入医学研究中,基因技术、细胞技术等已开始用于医疗事业。

纵贯医学的发展,特别是近几百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人类对疾病的战争至今仍在进行。

 

医院的发展

最后谈谈医院的发展。欧洲近代医院是从中世纪的教会医院演化过来的。中世纪欧洲宗教占统治地位,基督教把设医院作为传教手段之一。欧洲最早的教会医院组织,是在公元5世纪初,由基督教圣徒兼医生Saint Sampson(Sampson the Hospitable)建于君士坦丁堡的医疗院,曾给查士丁尼皇帝治好病。法国的里昂和巴黎两地分别于542年和660年建立医院,英国伦敦是7世纪。此后欧洲的教会医院越来越多。那时不少医院属慈善事业,要为贫困及残废者看病。当时曾设立许多与教堂和修道院相连的医院,供香客住宿和看病。英语医院(Hospital)一词来自拉丁文,原意为“客人”,与Hotel同源。因为一开始设立时,是供人留宿,有招待意图,兼带医疗功能。后来,才逐渐完全成为满足人类医疗需求,提供医疗服务的的专业机构,收容和治疗病人的服务场所。

18世纪末叶的资产阶级革命,使医院组织从宗教中有所解脱,获得新发展。现代医院逐步成形。

西医传入我国,对我国的医药卫生事业发展起了推动作用。1828年,英国传教士高立支在澳门开设了第一个教会医院。1834年,美国传教士伯驾在广州举办了眼科医院,后改称博济医院,并办起了博济医学院堂,为中国第一间西医学校。我国第一位留学西医博士叫黄宽(1828-1878),1847年与容闳、黄胜(1827-1902,媒体人)等三人留美,获文学硕士,1849-1856年在英国爱丁堡学医。1857年回国,在香港、广州行医,曾任李鸿章的医务顾问。为培养中国第一代西医做出了贡献。

还要提一下伍连德(1879-1960),他对清末扑灭东北发生的鼠疫做出重大贡献,1911年世界鼠疫大会在沈阳举行,他任首席代表和大会主席,曾获诺贝尔医学奖提名。

医院除了医生以外,还需要大量护理人员。早期由修女兼做。长期地位很低。护理学的发展得力于英国护理专家南丁格尔(1820-1910)。她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率领护士进行战地救护,收效显著,1860年她创立护士学校,传播其护理学思想,提高护理地位,使护理学成为一门科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32375-1285881.html

上一篇: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圣”——拉斐尔
下一篇:寻踪访迹:拿破仑去世200年
收藏 IP: 77.8.10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1: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