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00乌兰巴托苏赫巴托广场
作者 高关中(德国汉堡)2017/9/12
说起蒙古,我是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蒙古旧称外蒙,本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华历史上的许多章节,都与蒙古有关,从蒙古高原上走出了匈奴、突厥,特别是蒙古族,不仅在中国历史占一席之地,甚至影响到整个世界。说陌生,这是因为自己从未去过蒙古,对众说纷纭的蒙古,没有自己的感性认识。
这情况终于改观了。今年8月,借参加第37届世界诗人大会的时机,我来到了蒙古,前后九天时间,用自己的眼睛近距离地观察了蒙古,有了基本的了解。
广袤的草原之国
行前做了些功课,知道蒙古面积辽阔,广达156万平方公里,比内蒙略大,比新疆略小,相当于4个德国,在世界上排名第18位。仅次于哈萨克斯坦,为第二大内陆国。而人口只有300万,排名世界130位之后。每平方公里平均不到两个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国家。人口以蒙古族为主,与西藏一样,信仰喇嘛教,此外有少数哈萨克人。蒙古人讲蒙语,传统上使用回鹘式蒙文(成吉思汗创制),与我国内蒙地区一样,1941年采用以俄文字母为基础的新蒙文。看招牌,街名,感觉在蒙古就像在俄罗斯。
蒙古地处中俄之间的高原地带,平均海拔1580米,分西部山地,中、东部高原和南部戈壁三大部分。从飞机上看到,这个国家有大片的戈壁。戈壁为砾石荒漠,间或有稀疏植物,作为荒漠牧场。我国古称戈壁为大漠,内蒙为漠南,蒙古为漠北,但蒙古真正的“沙”漠并不算多。全国地理最高点在西端中蒙边界的阿尔泰山脉上,叫友谊峰,海拔4374米。内地分布有杭爱山脉(我国汉代称燕然)和肯特山脉(汉称狼居胥,元称不儿罕山)。最大的河流色楞格河以及鄂尔浑河发源于杭爱山,注入西伯利亚贝加尔湖。克鲁伦河和鄂嫩河(斡难河)发源于肯特山,属黑龙江水系,其中克鲁伦河为黑龙江源头。最大的湖泊为乌布苏湖(咸水湖)和库苏古尔湖(淡水湖),都比我国太湖略大些。
蒙古高原是游牧民族的舞台。古时,你方唱罢我登台。先后出过匈奴(后来西迁到欧洲今匈牙利一带)、鲜卑(后来进入中原汉化)、柔然(被突厥灭掉)、突厥(后来西迁到中亚西亚,远至今土耳其)、回鹘(初名回纥,后西迁新疆一带,维族族源之一)和契丹(曾建辽国和西辽)等强悍的游牧民族。12世纪,蒙古族兴起。民族英雄铁木真诞生于1162年。他征战多年,完成统一蒙古各部落的大业,1206年,被尊为成吉思汗(意为万王之王)。他和子孙通过战争扩张,扬威万里,建立了横跨欧亚的蒙古大帝国,面积之辽阔,在世界史上空前绝后。那时的蒙古铁骑,被欧洲人称为“上帝之鞭”,极为恐惧。
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建立元朝,元朝灭亡于明。清代,纳蒙古各部入版图,开始区分内蒙古和外蒙古,其中在外蒙设乌里雅苏台将军,为最高军事长官,驻跸乌里雅苏台,治理外蒙,就像绥远将军统辖内蒙,伊犁将军统辖新疆一样。清代还任命两大臣辅佐,其中参赞大臣驻扎科布多,管理漠西蒙古。另有办事大臣设库伦,执掌边务、互市、司法、驿站,并管理与俄交涉等事务。
1911年辛亥革命,清朝灭亡,外蒙在沙俄鼓动下“自治”。沙俄倒台后,外蒙撤消“自治”,复归民国。1921年苏联红军闯进蒙古,扶持以苏赫巴托(1893-1923)为首的蒙古人民革命党夺得政权。1924年蒙古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举行雅尔塔会议,背着中国,规定“外蒙古的现状须予维持”,作为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之一。1946年1月当时的中国政府宣布承认外蒙独立。
继苏赫巴托之后,乔巴山(1895-1952)和泽登巴尔(1916-1991)先后长期掌权,使蒙古成为苏联的附庸国,最多时驻扎12万苏军,戈尔巴乔夫时代才撤走。1990年,在东欧剧变的影响下,蒙古发生民主革命。1992年实行多党制,改名蒙古国,并向市场经济过渡。
草原占蒙古国土80%以上。森林占1/10。经济以畜牧业为主。据说人均六七只绵羊,五六只山羊,一头牛,一匹马,五六个人摊一骆驼(双峰驼)。这五畜被喻为“草原上的五颗明珠”。因气候酷寒,农耕条件不佳,小麦勉可自足,其他谷物蔬菜水果大部分需要进口。矿产资源丰富,有煤、铜、金等等多种矿物。除矿业外,尚有毛纺和奶肉加工等部门。近年来,国门开放,旅游业方兴未艾。
首都乌兰巴托
蒙古首都为乌兰巴托,也是该国的空中大门。飞机降落后,发现以成吉思汗命名的国际机场其实不大,是两层的小航站楼。机场位于市西南18公里,沿途空旷,令人感受到蒙古的地广人稀。一直到接近市区的地方,进入成吉思汗大道,房屋才多起来。一组大漠驼队的群雕。竖立在街心,标识这里曾是中俄茶叶之路经过的地方。
乌兰巴托是草原古城,始建于1639年,为蒙古第一个活佛哲布尊丹巴一世驻跸之处。旧名库伦,即“大寺院”之意,素为宗教中心。清代在此设办事大臣。1924年,蒙古人民共和国成立,确定此地为首都,并改名“乌兰巴托”,意为“红色英雄”。当年的人口数万的小城镇,如今发展到140万,也就是说,几乎占全国一半。如此头重脚轻的都城,世界上很少见。市区四面环山,市域东西宽,南北窄。
第37届世界诗人大会选在乌兰巴托举行。8月16日与会者在市中心五星级宾馆(BestWestern Premier Tuushin Hotel)报到入住。这座25层高的大厦,其西侧就是苏赫巴托广场,对面为国家美术馆。位置很好,条件也不错。像这样的高层建筑,过去是没有的。乌兰巴托城市建筑总体来说,呈现苏式风格,楼层不太高,但宽阔,体量大。有的还带顶着红星的尖塔。这是因为蒙古独立后,长期受苏联控制的结果。一些新修的建筑物的装饰则极富民族色彩,天蓝色、奶白色、浅灰色的楼房,给人一种清幽闲适的感觉。
乌兰巴托是世界上最冷的首都,冬季长达半年以上。1月平均气温零下26度,绝对低温零下49度(1954),甚至比莫斯科(一月平均气温零下12度)还冷,因为距海更远,大陆性更强,又靠近西伯利亚,据说冬天积雪一两米厚。八月份是当地最好的季节,草原一片青绿,白天平均气温20多度,一点也不热,但却是多雨的时节。按说乌兰巴托年降水量只有230毫米,并不高,但集中在七八月份。我刚到就下雨,想去逛街,出不了门。
17日上午举行开幕式,大家冒着雨,跑到了会场。隆重的开幕典礼在蒙古国会大厦举行。蒙古文化部长亲自参加,反映了蒙古官方对国际活动的高度重视。蒙古总统发来了贺词,在大会上宣读后,引起阵阵掌声。中午在国宴厅就餐。晚上乌兰巴托市长设宴招待各国来宾。席间蒙古艺术家们演奏了马头琴,嘹亮雄浑的草原歌声响彻厅堂。
国会大厦是蒙古国家宫的一部分。总统、总理和各部都在国家宫办公。国家宫南边就是苏赫巴托广场,有着类似天安门广场的地位。国家宫开敞的前厅里,坐落着成吉思汗的巨型坐像,面南而尊。昔日的王者,威严地俯视着他的国家。在他的东西两侧分别坐落着其子孙窝阔台和忽必烈的雕像。两位蒙古勇士塑像守护着入口。俄国历史上饱受蒙古人统治,所以苏联人痛恨成吉思汗,因此直到摆脱苏联控制以后,2006年,在纪念成吉思汗登基800周年时,才建成成吉思汗塑像。
广场中央,则是现代蒙古独立领导人苏赫巴托的骑马像。蒙古货币简称图(Tugrik,人民币一元可换360图),最小面值100图纸币上,就画着苏赫巴托像,而所有面值较大的纸币,全都画着成吉思汗的肖像。
平时,广场上搭着一排排帐篷,售卖各种纪念品和土特产。广场东侧建有国家剧院、文化宫,西侧有邮政大楼,蒙古历史博物馆,自然史博物馆等等。广场东南角,竖立着马可波罗塑像,纪念他13世纪横跨欧亚大陆的壮举。广场南边,新修的帆船状蓝天宾馆(Blue Sky Hotel)引人注目,世界诗人大会8月21日晚在此举行了闭幕式。门前的大道,叫和平大街,是乌兰巴托东西主轴线。马路宽阔,两旁树木成荫。街道上不时出现穿着传统蒙古袍的老人,也有服饰现代时髦的青年男女。喇嘛僧侣和都会男女,错身而过。汽车很多,但大都是来自国外的二手车。
乌兰巴托的名胜,首推甘丹寺。坐落在市西,为蒙古最大的寺庙,香火也最旺盛。主殿拥有一座全世界最大的铜铸观世音菩萨塑像,高达26.5米。市南四公里有一座博格多汗宫(Bogd Khan Palace),是蒙古最后一位活佛兼大汗(哲布尊丹巴八世)的宫殿。可惜没有时间参观。几位文友还参观了市南的翟山抗日纪念碑(Zaisan Memorial)和佛教公园,前者居高临下,可眺望市容,后者立有16米高的佛祖像。
国会大厦东北角,坐落着国立蒙古大学,是该国最高学府。门前竖立着蒙古独立早期另一位领导人乔巴山的塑像。继续东去,可到占地颇广的中国大使馆。门前的马路上,中国式大牌坊写着“北京街”几个大字。其实乌兰巴托并没有中国城,唐人街。但是中蒙贸易量极大,占到蒙古进出口总额的80%以上,所以来经商的华人不少。蒙古又缺劳工,前来打工的中国人也很多。市区有温州人开的旅馆,对面就有华为、海尔等大公司的广告。商店里中国货比比皆是。大会一位工作人员会中文,准备到中国读研,她的朋友们送给她一个漂亮的笔记本留念,打开一看,是中国造。蒙古毕竟人口少,没有完整的工业体系。除了毛纺,就是各地有一些矿产,属于资源出口国。而开矿需要大量投资,不少是中国企业在经营。事实上在蒙古,不仅工业品,就连蔬菜、水果,很多都从中国进口。蒙古人均GDP不到4000美元,人们的生活还比较穷。比一比,内蒙的人口是蒙古的8倍,但GDP是蒙古的28倍。这就是蒙古的差距。
乌兰巴托是蒙古的经济中心,工业产值占全国一半以上,有皮革、毛纺和乳品业等部门。我们参观了一家有名的大工厂,叫戈壁喀什米尔毛纺厂(“Gobi”cashmere factory),是全国最大的一个,羊绒和驼绒制品出口到各国,产品很受青睐。
蒙古只有一条铁路干线,北通俄罗斯,南接中国。铁路不仅是货运动脉,也是客运通道,北京-乌兰巴托-莫斯科快车从这里经过,也有快车通内蒙呼和浩特。火车站建在市区西南方。
东戈壁省体验蒙古风情
世界诗人大会持续一周。除在乌兰巴托举行各项活动以外,与会者还到东戈壁省参观采风,朗诵诗歌,推动诗歌活动的持续发展。我们乘坐晚上8点的火车,睡卧铺,早5点多到达东戈壁省会赛音山达,车程470公里。
蒙古全国划为一个直辖市(首都)和21个省,东戈壁省是其中之一。会上发的小册子介绍:东戈壁省位于蒙古东南部,与内蒙接壤。面积广达10万多平方公里,相当于浙江省,而人口只有6万多,其中省会约2万。全境平坦广袤,由草原、戈壁和沙漠组成。全省拥有上百万头牲畜,但农地很少,种点土豆蔬菜而已。有煤、铜等采矿业,中国一家石油公司在此开采石油。该省与中国二连、包头等地进行合作,并派人到呼和浩特等地留学,看来与中国的关系相当密切。
我们转乘汽车,离开赛音山达。行驶一段柏油路后,就开到了草原的土路上,尘土飞扬,颠簸不已。沿途窗外一马平川,几乎渺无人烟。在无边无际的茫茫草原上,牛羊成群,野花点缀在丰美的碧草中,像一幅美丽的大地毯。据说一家牧民放牧两三百头牲畜呢!终于来到了蒙古包度假村。蒙古包是蒙古人传统的住所。用木支架撑起,用羊毛毡或牛羊皮覆盖在外面。成为低矮的圆形顶毡帐,包顶有天窗。拆装方便,适应游牧生活。我们度假村的蒙古包,门高只有一米五,不小心就会碰头。每个蒙古包内,安放着四张单人床。
我们也曾到当地人住的蒙古包做客。地上铺着地毯。主人端来了传统的奶茶和酸马奶热情款待。奶茶里加有盐,略带咸味,后味很香。酸马奶继续发酵就是马奶酒。还让我们品尝了干酪。在度假村餐厅和野外烧烤,我们吃到了地道的蒙古餐:烤羊肉、肉串、手扒肉(煮肉),还有全是肉馅的蒸饺。
来到度假村第一天,我们到草原上骑骆驼,骑骏马,拍下一张张反映草原风光的照片。蔚蓝的天空下是无边无际的大草原,微风拂煦,使人毫无烦热之感。接着是观赏蒙古风情的表演,就好像举办传统的那达慕大会(Naadamu)。“那达慕”在蒙语中是“娱乐”、“游戏”的意思,是各种游戏和娱乐活动的总称。我们先欣赏了面具舞,接着是赛马,射箭,摔跤,称为“男子三艺”,是每个蒙古男子必会的武艺。在辽阔的草原上,只见赛马似乎从天际而来,扬起一阵阵飞尘,四蹄腾空的骏马令人神往心驰。仔细一看,骑手们都是青少年,据说,这里的孩子四五岁就开始骑马了。射箭大约是70米距离,射手们穿着蒙古镶边长袍,扎腰带。个个力挽强弓,展示百步穿杨的技艺。摔跤最撩人心弦,突出一个“力”字,选手都是健壮、魁梧的大汉,穿着袒胸的马甲和三角短裤。脚蹬皮靴。双方面对面站着,虎视眈眈,裁判一声令下,互相抓握力博,巧妙借力摔倒对方。任何一方的膝、肘或背部先触地的为输。胜者戴好奖给的帽冠,绕插旗的圆台一周后退场。
蒙古人性情豪爽,待人热情,带有草原游弋民族的民风。来宾和当地诗人一起,在夏夜的星空下,举行了星空诗会。省长亲自到场致辞。朗诵演出,品尝佳肴,热闹到半夜,尽欢而散。
第二天,我们参观了哈马林寺(Khamar Khiid)。蒙古和我国西藏一样,笃信喇嘛教。各地寺庙众多。其中哈马林寺在赛音山达以南40公里。这座寺庙是1821年由僧人丹赞拉布札(Danzan Ravjaa)创建的,近年来重建。丹赞拉布札也是一位诗人兼剧作家。主殿墙上挂着一幅织有其肖像的挂毯。来自各国的诗人在这座殿堂朗诵了自己的作品。
从哈马林寺沿一条小路延伸3公里,通到一座钟楼。据说,必须敲三下表示你已到达这个被称为香巴拉(Shamnhala)的“能量中心”,在此可获得“能量”,净化心灵。这里还垒筑了一座敖包。周围有108座新佛塔。过去听过名歌《敖包相会》。这次才知道,敖包,或叫封堆,就是用石头堆积的蒙古人祭祀建筑,类似我们的土地庙。敖包为圆包状或圆顶方形基座,上面插有一些木幡杆,杆上挂着不同颜色写有经文的绸布条。
历史古城今何在
九天的诗会和参观游览结束后,我乘火车到边境车站扎门乌德,经内蒙二连回到中国。短暂的行程,收获良多。但觉得去的地方还太少,如果时间多一些会更好!
蒙古之行颠覆了我的旧观念。今天的蒙古,早已不是纯粹的草原牧国。城市人口已占60%以上,牧民不到1/5。
蒙古除首都一市独大外,其他城市都很小。其中第二大城市额尔登特,只有8万居民,以铜钼矿出名,储量亚洲第一。第三是煤城达尔汗,7万人。接下来是乔巴山市,东部重镇,4万居民。这些城镇都不是旅游城市。
这里补充说说历史上曾具有重要意义的几个城镇。当年成吉思汗出生长大的地方是肯特省草原,他在斡难河源头(鄂嫩河)的部族首领聚会上被推举为大汗,但没有留下有形的痕迹。如今省会温都尔汗(位于乌兰巴托以东300多公里,人口1.5万),在民族博物馆外,竖起一座成吉思汗的骑马铜像,是2006年为纪念他创立蒙古帝国800周年而修建的。温都尔汗也以九一三事件而闻名,1971年出逃的林彪一行在温都尔汗东北70公里的草原坠机身亡。2013年11月18日,温都尔汗改名为成吉思市,以纪念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时期的蒙古帝国都城叫和林,又称哈拉和林(Karakorum),在乌兰巴托以西400公里。成吉思汗1220年决定在此建都,其继承人窝阔台在此号令天下,蒙哥大汗就位后,于1257年命其弟阿里不哥镇守和林,自己亲率大军南下伐宋,战死于重庆附近的合川,引起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弟兄为争夺汗位而手足相残,忽必烈得胜后于1267年迁往大都(今北京),和林从此衰落,1388年又被明朝大军摧毁。1586年用废墟砖石在附近建成外蒙第一座喇嘛教寺院额尔德尼召(光显寺)。这座寺院混合蒙、汉、藏艺术风格,大部毁于斯大林控制蒙古时期,如今寺庙重新活跃起来。2004年,包括和林遗址和这座寺庙在内的区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附近有苏控时期修建的哈拉和林镇,人口不到1万。
再提一下清代的外蒙首府、行政中心乌里雅苏台,在乌兰巴托以西1000公里。现有居民近2万。18世纪的乌里雅苏台将军驻军堡垒遗址,至今仍存。当年清朝还派参赞大臣驻扎科布多。这座城市接近新疆,现有居民3万,也留有清代城堡遗址。
最后说说买卖城。清代中国晋商的驼队往返于张家口-库伦-买卖城之间,把茶叶、丝绸、瓷器送去,买回皮草、毛织品等,称为茶叶之路。一个单程需40天。电视剧《乔家大院》就有很大篇幅说到晋商赴蒙古经商的故事。如今买卖城名为阿拉坦布拉格,位于蒙古北境,居民5000人,隔一条小河,对面是俄罗斯的恰克图。这里现为公路口岸,边贸重地,蒙中俄商人汇聚。至于蒙俄间的铁路口岸在苏赫巴托,位于买卖城以西24公里,南距乌兰巴托300公里,是1940年代新建的苏式城市,人口近2万。
40张照片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065430e0102xrmd.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065430e0102xqs2.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9 17: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