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圃弄斧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pe 关于消防工程的历史/随感/趣闻

博文

科研灵感之“外来和尚新视角” 精选

已有 5976 次阅读 2015-5-14 09:57 |个人分类:消防以外|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thoughts

科研灵感之“外来和尚新视角


科学研究的模式,大抵不外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应用结果。当年阿基米德同学光着身子从浴缸里跳出来,大叫“尤里卡”(我发现了)的时刻,一般看法认为这是科研的解决灵感。但我认为,科研的灵感也应当包括叙拉古国王给他问题的那一刻。发现了合理的问题或发现可以解决的问题,是最重要的科研灵感。念兹在兹,耿耿于怀;寤寐伺服,辗转反侧,衣带渐宽,形容憔悴,是灵感正在脑海中生根发芽,从苗头向结果转换的过程。“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前者是问题提法的灵感,后者是解决过程的灵感,都很重要,这里说一说我的灵感时刻,两种都有。

2012年4月1日, 我在休斯敦参加了一次化学工程师协会举办的年会,本来这不是我的擅长领域,是别人投稿,我去代读文章。在我讲完之后不久,一位与会者走过来,递给我一张名片,说自己是霍尼韦尔的工程师,也是NFPA69的现任专业委员会主席,想请教我几个问题。当时时间很短,所以约定事后联系。事后Email中,他告诉我他想改进NFPA69(气体防爆标准)的理论方法,问我是否可以不用浓度,而用惰气/燃料比来推导公式,我按照他建议的参数,得到了一组公式,立即告诉他了,然后建议我们共同写文章,他提供例题,我来解决。也许他是担心公司的规定,当时没有回答我的Email(等于拒绝了我的提议),过了一段时间,他把我推导的方法纳入他个人的专业建议,提交NFPA69委员会讨论。既然他通知了我,又引用了我的其他文章,我就没说什么。但是我知道,他已经引导我作出了最重要的发现:理论可燃性图。

面对利用惰气/燃料比的公式,我绘制了两条曲线,组成了一个半岛型区间,看上去很像一种可燃性图,于是找到实验数据一对,嗯,这是理论可燃性图的第一次,发生在2012年暑期。于是我写了两篇关于可燃性图的理论文章发表,但我在描述吹扫和稀释过程时发生了问题(纯理论工作,带假想性质),所以得到的结果很古怪。还是第三篇论文纠正过来,基本和我的专著方法差不多了。这篇OA论文(野鸡出版社HINDAWEI给我的免费发表机会),是我最被人关注的文章,平均每天有3个人搜到这一篇文章。

另一位霍尼韦尔的工程师也很有意思,他把我的公式推导了一遍,然后告诉我,我的高燃限UFL公式有问题。我同意他的推导公式,问题在于,我为什么没有发现这个问题?我把自己的原始数据调出来一看,我利用86组来自日本的公开发表的验证数据,使用的就是他推导的公式,但发表的是错误的公式(漏掉了一个西格玛/求和),所以他来纠错来了。后来我的专著,就干脆用了他推导的方法,让我感到十分庆幸。

给我理论的第三次推手来自印度。2014年5月,一位准备毕业的印度学生,早已瞄准了美国的教授,他首先装模作样地问我几个问题,然后的问题就是,他想作博后,是否有机会?机会是没有的,我当时只不过是一个教书匠,没人也没钱。不过,他问的问题很有意思,他给我的一篇别人发表的文章,关于制冷剂的泄漏问题,我一看就知道我的机会来了。我以前一直关注的是封闭空间的可燃性问题,可是现在的制冷剂泄漏,是开放空间,前面的工作都不太合适,但性质是相通的。于是,我就推导了一系列的公式,给他了他需要的结果,然后问他,是否有数据,我们共同发表文章。他过了3周才回答我,说自己病了,问我还要数据吗?我看他非常小气,不是合作的态度,就拒了,因为我的针对制冷剂可燃性的理论文章已经脱稿,他除了给我一篇别人的实验文章,什么贡献也谈不上,又舍不得他的数据(正在写博士论文,准备答辩,应该不会没有数据),还合作啥?不过,他确实是把我引入制冷剂安全性的引路人,没有这个第七章,我理论的完整性要大打折扣。当高雄发生燃气泄漏大爆炸的时候,我刚刚好解决这个可燃气体在开发空间的泄漏问题,所以我马上可以绘制可燃性图,并估算结果,这是印度学生给我的推手。

上述三个例子,是帮助我推导公式的外界推手。目前网上搜我的人,每天有2人来自美国,1人来自印度,0.1人来自中国。表面上看,中国对安全问题的好奇心最低,这是一种文化。要等到来自国内的求助信或启发,大概我还要等上10年。理论工作者,经常不知道自己的方法有啥用,所以需要合作与交流。 我是真心诚意求合作,不过对方并不相信我,所以没有合作成,但我的收益更大。所以,个人的天分和努力都是次要的,关键是发现社会的需要。社会不需要,就不会产生相关的需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关键是社会才有米,我们科研工作者最多也不过是转化社会需要的“巧妇”而已(还好不是“怨妇”)。美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关注我的还谈不上很成熟的方法?因为专业的发展会产生大量的需要,制度会保障不成熟方法的改进空间,敬业的态度导致现场工程师也要关注学术界的最新进展,工程师的基本功是自己推导公式,没有问责制人祸论就不会压制和隐藏社会的真实需要,信息的自由流通会产生1+1>1的创新效果。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互动,是合作科研的灵感源泉。


图1,外来和尚会念经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2992-890071.html

上一篇:再说爱因斯坦来信的翻译
下一篇:科研灵感之“前车之鉴少弯路”
收藏 IP: 60.169.96.*| 热度|

25 檀成龙 代恒伟 李竞 武夷山 梁建华 黄永义 李亚平 金耀初 宋泽阳 汪晓军 姚伟 黄焕平 石磊 梁洪泽 毛秀光 艾国 icgwang shenlu zjzhaokeqin zhucele chenhuansheng qzw tuner LongLeeLu htl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8: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