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圃弄斧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pe 关于消防工程的历史/随感/趣闻

博文

“广积粮”的气候背景

已有 3982 次阅读 2014-2-6 01:11 |个人分类:消防以外|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气候变化, 消防对策

广积粮的气候背景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广积粮发生在1357年。是年,朱元璋在攻占集庆(南京)之后,迅速攻占了徽州,在徽州朱元璋三顾茅庐,征求当地名士朱升的意见,制定未来的战略方针,朱升提出九个字的指导方针: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实际上第一次提出了朱元璋后来贯彻的总体原则,正是在这一战略方针之下,朱元璋一步步完成统一中国的宏伟大业的。那么,为什么要广积粮呢?火灾气候告诉我们,当时是冷相气候阶段,需要备战备荒。

《中国火灾大典》告诉我们,1360年后,是中国的一个火灾高发时段,包括:1358年的浙江缙云火,庐舍俱尽;1363年的广西贵港大火;1368年的南京大火;1370年的桂城大火;1371年的南京大火。光有上述火灾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知道当时的防火办法,从中推断当时的气候特征。由于当时是战乱时间,中国的防火策略没有记录,不过欧洲却发生了1361年纽伦堡消防供水工程完工。这说明,当时缺水,是冷相气候。事实上,一个周期60年之前的安徽旌德县县尹王桢推出的《法制长生屋》是控制点火,因此是冷相应对措施。一个周期60年之后的故宫,“(1425~1435)禁中不得举火,虽阁老亦退食于外”。禁火是典型的冷相应对措施,这说明当时是冷相气候,因此两者之间的1360年也是冷相气候。事实上,元代政府是在暖相气候中统一中国,在冷相气候中失去中国(一共89年,刚好一个半气候周期),这说明他们政府组织的应急管理体制有问题,不能应对冷相气候带来的灾难。

现在我们明白了朱元璋为什么要广积粮,因为气候变冷,降水减少,农业生产水平下降,因此有饥荒的风险。事实上,“1353年冬天,太湖结冰;1360年,京师(南京)大饥疫;1368年,京师火灾,八方水旱”,这说明南方朱元璋的广积粮战略是针对当时的气候条件采取的典型应对办法,是有远见的,也是成功的,值得我们学习和反思。

 

那么,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广积粮是如何发生的?1966312日,毛泽东在关于各省发展农业机械化问题给刘少奇的信中,对“备战、备荒、为人民”这一战略口号做了具体解释:其含义第一是备战,人民和军队总得先有饭吃先有衣穿,才能打仗。否则虽然有枪炮,无所用之。第二是备荒。遇到荒年,地方无粮、棉、油等储备,依赖国家接济,总不是长久之计。一遇战争,困难更大。第三是国家积累不可太多,要为一部分人民至今口粮还不够吃,衣被甚少着想;再则要为全体人民分散储备,以为备战备荒之用着想。 19674月,“备战、备荒、为人民”作为“毛主席语录”在全国广为流传,妇孺皆知。

事实上,1953年是冷相气候高峰年,1983年是暖相气候转折点,1987年的暖相气候高峰年,所以,1966年是典型的冷相气候,当时加州发生大面积的山火(当时的州长尼克松亲自上阵操水喉保卫自己的家园),美国根据加州的灭火经验推出了Firescope应急管理系统,是当前美国应急管理系统的雏形。根据我对消防历史的观察,人类社会总是在冷相重灭火防火,暖相重阻火,所以美国的对策是典型的冷相火灾应对措施。中国华南虎,就是在冷相气候造成的食物链断裂,在天灾和人祸的双重堵截下,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只剩下动物园的几只代表苟存于世。之前发生的珍宝岛战斗,发生的环境是异常寒冷的,在冷相灾情的威胁下,需要有广积粮作为战略准备。对于一个集体为本缺乏多样化思维的国家,一旦发生饥荒,其结果是难以评估的损失。

最典型的例子,崇祯大旱指发生在16371643年间的一场特大旱灾。其持续时间之长、受旱范围之大,为近五百年所未见。在这期间瘟疫流行、蝗虫灾害猖獗山西汾水断流,临汾夏季甚至“风霾不息”,即持续性沙尘暴。海河流域各河断流,晋、冀、鲁、豫大多州县伴随旱灾出现蝗灾、疫灾,甘肃省死人达80%以上。根据我的气候年表,1630年到1660年应当是暖相气候,可是由于气候的变冷,导致暖相气候出现冷相特征,所以气候不调,导致改朝换代的结果。所谓的康乾盛世,不过是气温回调、风调雨顺的结果。不过,顺治末,康熙初,中国发生的10余次城市大火,与1666年的伦敦大火相呼应,是典型的冷相火灾。

 

最近,国内新闻提出第三次广积粮,从气候变化的角度来说,无可非议。中国已经改革开放的30年,刚好是全球变暖的三十年,三十年来,风调雨顺,年年丰收,给我们的感觉是中国解决了粮食问题。可是气候是变化的,自从2007年以来,冷相气候逐步向我们走来。根据中科院外籍院士许靖华的说法,冷相气候的典型特征包括,瘟疫(包括SARS,疟疾,禽流感H7N9等),雪灾霜冻(2008年春节),干旱(南水北调工程的目的),沙尘暴、灰霾灾害等这些冷相的苗头时时出现,从物候学角度来看,鲸鱼上岸、狗熊入城、老虎吃人,这些与火灾相关的物候学现象,现在也都纷纷出现了。所以未雨绸缪,提出广积粮的宏观政策是符合气候变化特征的应对措施。对于14亿中国人来说,粮食需求是刚性的,从宏观经济学理论来说,一旦发生缺粮,粮价的上涨是无限的。因此一旦发生饥荒,中国30年来的改革成果和储蓄结果会很快耗尽。如果准备不足,将会耗尽改革开放的全部成果,一夜回到解放前(1942年),不是没有可能的。我在研究古代的火灾气候时发现,火灾气候的对照物是中国的其他自然灾害,与气候变化的周期性是非常符合的。这些灾情的性质和范围,体现了气候难以捉摸的威力。面对难以避免的冷相气候形势,我们只能通过广积粮加以积极应对。在赌桌上,有人可能连续赌赢,可是不能永远赌赢,只要有一次赌输,对于一个高度集权、缺乏多样化思维的国家来说,赌输了就损失太大了,我们输不起。面对气候的威胁,我们只能广积粮

 

               顺便说一下,根据中国的火灾记录,主要是火场反应的气候特征,以及当时人们的消防态度(采取冷相应对,还是暖相应对措施),我把中国气候的60年周期性从当前的2014年前推到周孝王七年(前886年),因此可以推断2900年来的除战国(没有历史记录)以外的任何时段的气候特征,所以可以琢磨历代历史人物提出观点的气候背景。物候学的证据总是会被人反驳,竺可桢的证据就被人挑刺了,因为他的物候学采样点无法反映整体气候趋势。这里的证据不同,首先火灾不是气候一变化就发生的,大型的社区火灾本身具有对气候的空间积分效应;其次,当地人的消防态度,也不是某个人的态度。比如赵构下诏开辟防火巷,他的态度不仅仅是他的,而是全体民众对气候看法的综合反映,也具有对(历史)时域的积分效应。如果大家都认为气候变暖,所以要增加防火墙,这是最经济的选择。所以,这里的证据要比物候学或者温度计准确,这是双重(空域时域)积分效应带来的结果,与地方性气象差异关系不大。在某一年内,火灾在各地可能不同,但在10年平均或者30年周期内,全球气候趋势对火灾发生的影响,对消防对策的产生影响也是差不多的。所以,我们可以拿火灾常识来推断该时段的气候特征,这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2992-764854.html

上一篇:陆游晚年为何很幸福?
下一篇:王安石变法为何失败?
收藏 IP: 66.103.116.*| 热度|

3 高建国 霍艾伦 anran12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7 11: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