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圃弄斧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pe 关于消防工程的历史/随感/趣闻

博文

为何揽月须防火? -- 再说航天的消防 精选

已有 11695 次阅读 2013-12-2 00:58 |个人分类:特种消防|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微重力消防



为何揽月须防火? -- 再说航天的消防

 

从俄国空间站火灾说起

1996年,俄国空间站(MIR和平号发生制氧气机器发生火灾。223日,和平号上的两台基本电解生氧装置连续出现故障,站上的3名航天员改为使用高氯酸锂装置来生产氧。航天员拉佐特金在量子1号舱内制氧时,制氧设备突然破裂,引起火灾明火燃烧了90秒,烟雾弥漫到整个空间站航天员们都带上了防毒面具浓烟持续了5-7分钟。幸好站上的空气过滤系统性能良好,没有给航天员造成更大危害。

 

 

1. 带上呼吸面罩在和平号空间站工作的美国宇航员JerryLinenger 1997年)

根据当时同在和平号空间站的美国宇航员(Linenger)的观察愤怒的火焰喷出高强度的火花就像一盒烟花同时点燃火星延伸一尺左右,超越火焰的最远边缘。除了火花,我看到火灾对面的舱壁上出现熔蜡飞溅。但它不是融蜡。而熔融金属。火场温度太高,以至于融化了金属。

和平号空间站火灾事故,是著名的微重力火灾,对太空火灾安全提供了警钟,让人们注意到,没有重力的环境发生火灾,有可能比我们熟悉的环境中的火灾更危险,为此我们需要关注微重力火灾。


为何微重力(空间发生的)火灾更危险?

说起外太空飞行的微重力火灾,这是一个非常冷门而已投入巨大资金的领域,至少有一本微重力燃烧的专著产生,背后的科研经费可以是数以亿计的。为什么要关注微重力火灾?因为硬件投资大,谁也不希望在遥远的太空来一场悲剧(到目前为止,太空尚无重大灾情,但发生过被扑灭的火灾,比如上述的和平号空间站火灾),所以从硬件成本和投入保险来考量,有科研的必要。

微重力火灾的关键是,没有重力场,所以没有明显的羽流。平常我们的报警器都是放置在天花板,因为天花板收集羽流,所以不管哪里的火灾,都会往天花板输送烟气,于是报警位置毋庸置疑,报警方法毫无争议。太空站的微重力环境就不同了,没有羽流,烟气不往上跑。对于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火灾产物,是最可怕的,往往感受到时,已经很迟了。对此的报警手段,可以通过分析气流样本来实现,人工抽气,制造气流汇集装置,时刻分析空气中的气体和粒子浓度,是火检的常见选择。

微重力火灾的另一大困境是,经常是纯氧的环境,火焰温度高。平常我们的燃烧都是在空气中进行,氮气不参与放热反应,却吸热,有很大的惰性贡献,所以燃烧速度还是被惰性化并降低的结果。如果没有氮气,纯氧的环境中,火焰的温度极高,燃烧反应快,问题就来了。1969 年阿波罗一号在起飞前的常规测试中,发生火灾,仅17秒钟,大火就瘫痪了指令舱,造成三名宇航员丧生。

那么,在微重力下发生火灾的主要麻烦是什么?

由于微重力环境中几乎不存在自然对流,物体向周围大气的热量传递大大降低。因此,受到热应力的部件的温度有可能继续上升,容易导致过热和点火。

所以微重力环境下大大降低了典型的密度驱动的流动。即不会出现预期的颗粒向下沉降或气体向上上升,导致液体溢出的特殊危险。这些泄漏的混合物像“云”一样停留在大气中,消散非常缓慢。在正常重力下,这些液体会向下滴水和冷却下来,但在微重力中,他们向外推动,并可能成为热点火的来源。

微重力下最显著的区别是气体生成,由于氧气的扩散能力有限(缺乏浮力的帮助),微重力环境中的火灾会产生1004000ppm的一氧化碳。

在真正静止的环境中,火焰传播速度是相应正常重力条件下的15%左右。

外在的流动,即使速度很低,也会对微重力火灾产生很大的影响。

 

2.蜡烛火焰在常规重力下和微重力下的不同表现。

 

如何测试零重力下火焰蔓延?

那么,如何研究微重力条件下的火灾蔓延特征呢?最好的环境当然是太空站或者航天飞船上,退而求其次,在地面上,我们可以制造出段时间的微重力环境,对于某些燃烧场合,即使是几秒钟的时间也是非常宝贵的。比如,NASA位于克里夫兰的研究中心,主要靠下降塔,实验对象在包裹中自由落体下降,提供10秒钟的微重力实验时间。

如果大型飞机按照抛物线轨道飞行,也也可以在下降的短时间内提供长达25秒的低重力(10-2海平面引力),如下图所示。

 

3. 按照抛物线轨道飞行的飞机,在下降的短时间内产生微重力的环境。

 

 

4. 2007年,著名物理学家霍金在微重力飞机中漂浮。

当然,成本最高的选择是探空火箭,不需要达到地球脱离速度,只要发射到亚轨道(抛物线)上并回收,也可以提供10分钟或更长时间的微重力。


 

5. NASA拍摄的和平号空间站全景


 

深入了解,观看英国的讲座《Fires in Space, BRE in Microgravity》@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SMdW4z1P78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2992-746319.html

上一篇:为何中餐多蒸煮?-- 说说古代的饮食文化
下一篇:瓦斯爆炸的源头在哪里?
收藏 IP: 139.78.67.*| 热度|

17 曹聪 李健 唐凌峰 曹俊 鲍海飞 蒋永华 李洋 王春艳 罗帆 杜中 张能立 张学文 刘钢 武夷山 徐长庆 lixuke2005 crossludo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22: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