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圃弄斧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pe 关于消防工程的历史/随感/趣闻

博文

唐代火灾有隐情 -- 唐代的一段火灾高发季节探秘

已有 5158 次阅读 2013-5-19 05:30 |个人分类:消防析灾|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气候变化, 全球变冷, 消防文化

唐代火灾有隐情  -- 唐代的一段火灾高发季节探秘

 

唐代是一个缺乏火灾的朝代,主要有如下的原因造成:

第一,唐代温暖,降水充沛。陕西盛产竹子,西安“春城何处不飞花”,这些都是唐代温暖的标志。降水足,则木材水分大,火灾蔓延比较缓慢,因此容易控制。

第二, 唐代流行市坊制,就是用围墙把居民区、集市区分割开来,就是典型的防火分区,因此火灾不容易失控,最多损失一个居民区,和宋代火场动辄万户损失相比,唐代的火场损失非常有限的。长安从未发生重大火灾,这是市坊制的天然防火功能。

第三,唐代行政管理比较分散,缺乏宋代那种中央集权的管理方式,地方积累比较多,意味着燃料没有汇集集中到中央,因此也不会造成很大的火灾。

 

可是,就在这种高温多雨的唐代,有一段非常奇怪的火灾高发季节,引得当时不少知名人物,或者写诗纪念,或者行政改革,为中国古代消防史填写了不少佳话,这是为什么呢?

元和二年(807年),韦开出任江南道观察便,他首先整顿吏治,精简大批冗员,为国家积省开支。接着,大抓消防治理,改善居民建筑条件,同时兴修水利,排涝灌溉,受到人们敬仰。但因受诬诌而被罢官。在其死后40余年,得到平反昭雪,宣宗皇帝下令整理韦丹生前功绩,刻碑纪念。

元和四年(809年)三月,御史台佛舍火,当值御史李膺被罚一季薪。

元和四年(809年),员外郎李将顺出任袁州(江西省宜春市)知府,感到当地火灾不断,于是“筑防疏沟,引南山水入城,可通舟楫。”百姓感念他,称之为“李渠”。

元和五年(810年),柳宗元在贬为永州司马时,五年内四遭火灾,在《与京兆杨作凭书》中披露遭遇火灾后逃生情景及痛苦心情,在历代文人中极为罕见。

元和七年(812年),镇州(河北省正定县)甲仗库发生火灾,节度使王承宗因之被杀,受牵连的百余人也被杀。

元和七年、八年(812、813年),柳宗元在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等县地)司马时,火灾十分严重,日夜数十发,少则五六发,弄得老百姓不敢烧饭,夜里不敢点灯,且都爬到屋顶上张望有否引起火灾的怪鸟“毕方”飞来,疲惫不堪。柳宗元是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当然不相信有“毕方”存在,但为了宣传、发动群众,写了《逐毕方文》。文中列举“毕方”造成火灾的罪状,命令“毕方”火速离开,否则将其捉拿碾得粉碎。如果不是柳宗元故意夸张,就是当时确实存在火灾高发的局面,其中必有环境和气候的贡献。

大约是相同时间,刘禹锡也被贬(因为和柳宗元相同的原因,得罪了唐德宗)南方,写作了《武陵观火诗》,描述了当地火灾失控的情况,是历史上很少见的火灾蔓延过程的描述,因此具有史料价值。刘禹锡对南方畲田经济中的刀耕火种的观察和诗文(《畬田行》),也是世界消防史上不可多得的原始观察文献。我看过《畬田行》的英文翻译,是当作古代刀耕火种经济的典型保留在消防文化中的重要文献。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元和年间,火灾突然集中爆发呢?一个简单的解释是,当时干旱,导致水源供应不足,也导致木材干燥,风干易燃。最关键的是,九世纪初的中国温度发生突降,有一个降温的波动。全球变冷的结果是干燥,旱灾,缺水和火灾。因为当地的建筑方式是依赖环境湿度而防火的,一旦发生环境湿度改变的情况,就导致火灾蔓延速度超出人们的预期,只好匆忙救火,怨声载道了。柳宗元的《逐毕方文》,与其说是消防历史,不如说是心理学文献,针对人们的恐慌心理,帮助人们摆脱对火灾的恐惧而已。其内容并没有任何火灾原理,纯属胡扯。

 

不过,全球变冷期间发生的火灾(冷灾),没有强烈气流的帮助,往往成不了大灾。即使形成大灾,也因为火灾蔓延速度慢,导致火场伤亡率低,如1666年的伦敦大火,损失建筑13000栋,可是只有6人被烧死,可见火灾的蔓延速度是相当缓慢的。火灾失控是因为供水不足,而不是因为蔓延太快。因此,冷灾期间,人们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加强消防管理,提供火灾观察,加强消防巡逻,消灭潜在火源。也就是说,冷灾因为发生频率高,需要在火检阶段加以控制。这一点和全球变暖期间发生的灾情有很大不同。后者发生时,有强烈的气流帮助,因此火灾蔓延快,火场损失大,人力对抗不足,所以人们事后总是采取增加火巷、防火墙、防火间距等被动防火的办法来补偿主动灭火手段的不足,比如1510年气候,何昕在徽州,王阳明在庐陵(吉安),于震在福安(福州),徐琏在袁州(寿春),分别从事开辟防火间距和改善供水条件的工作,这也是气候变化带来的火灾风险。

 

从元和年间的火灾高发的形势来看,这是一次典型的全球变冷期间的火灾(冷灾),似乎与唐代气候温暖的形式不符。可是,最新的气候变化曲线表明,9世纪初年,中国大地确实经历了一次不太明显的温度下降,竺可桢没有注意到这一温度变化,可是拥有现代测试手段的当代研究者注意到了,我们消防工作者从当时的火灾蔓延方式也能够猜想到当时的气候特征。只有这种情况,才能带来火灾高发的局面,这是火灾动力学决定的结果,也是消防工作者猜想的依据。

 

附录:刘禹锡观火诗两首:

 

武陵观火诗(刘禹锡唐诗)

楚乡祝融分,炎火常为虞。是时直突烟,发自晨炊徒。
盲风扇其威,白昼曛阳乌。操绠不暇汲,循墙还避逾。
怒如列缺光,迅与芬轮俱。联延掩四远,赫奕成洪炉。
汹疑云涛翻,飒若鬼神趋。当前迎焮赩,是物同膏腴。
金乌入梵天,赤龙游玄都。腾烟透窗户,飞焰生栾栌。
火山摧半空,星雨洒中衢。瑶坛被髹漆,宝树攒珊瑚。
光县与琴焦,旗亭无酒濡。市人委百货,邑令遗双凫。
馀势下隈隩,长熛烘舳舻。吹焚照水府,炙浪愁天吴。
灾罢云日晚,心惊视听殊。高灰辨廪庾,黑土连闉闍。
众烬合星罗,游氛铄人肤。厚地藏宿热,遥林呈骤枯。
火德资生人,庸可一日无。御之失其道,敲石弥天隅。
晋库走龙剑,吴宫伤燕雏。五行有沴气,先哲垂訏谟。
宋郑同日起,时当贤大夫。无苛自可乐,弭患非所图。
贤守恤人瘼,临烟驻骊驹。吊场色惨忸,颜失词劬愉。
下令蠲里布,指期轻市租。閈垣适未立,苫盖自相娱。
山木行剪伐,江泥宜墐途。邑臣不必曾,何用征越巫。

 

畬田行

何处好畬田,团团缦山腹。
钻龟得雨卦,上山烧卧木。
惊麏走且顾,群雉声咿喔。
红焰远成霞,轻煤飞入郭。
风引上高岑,猎猎度青林。
青林望靡靡,赤光低复起。
照潭出老蛟,爆竹惊山鬼。
夜色不见山,孤明星汉间。
如星复如月,俱逐晓风灭。
本从敲石光,遂至烘天热。
下种暖灰中,乘阳拆牙孽。
苍苍一雨后,苕颖如云发。
巴人拱手吟,耕耨不关心。
由来得地势,径寸有余金。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2992-691309.html

上一篇:千古逃生学大舜 - 古代先贤的逃生榜样
下一篇:小议如何才能击落直升机?
收藏 IP: 139.78.10.*| 热度|

4 陈学雷 曹聪 黄洪宇 lrklx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9: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