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候变化与结冰
昨天我对结冰的解释,引起不少人的反弹,这也没什么,不过是对辐射换热的认识不同而已,这也是气候变化的关键。虽然舆论都在推行全球变暖的理论,但我认为气候变化的机理没有搞清楚,关键就是辐射理论的作用很多人都认识不清。
目前争论的关键是对流结冰还是辐射制冷。我是坚持辐射制冷的人,理由如下:假如结冰是因为对流那么气体的密度是液体的1000分之一(热容量也是千分之一),对流换热的系数又极低,需要多少气体来结1立方米的冰?答案不是天文数字,但也差不多了。第二,地球上的寒极(俄国的北极,或中国的内蒙古,-70C)他们的空气已经是最冷了,什么力量让这些空气制冷的呢?最后的制冷力量,总是辐射换热。
我们很多人对辐射的威力认识不足。我曾经也嘲笑那些太阳能鼓吹者,德国的高速公路两边都铺上太阳能板,才能发一点电,全部换掉传统能源,需要多大的面积来捕捉太阳能?答案出人意料,只要美国一个州,或者中国一个省,全部铺上太阳能板,就能全部替代,而这些太阳能板的发电效率极低。于是我才知道太阳能的威力被我大大低估了的。很多人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就犯了我曾经犯的错误,以为化石能量多么多么巨大,相比太阳能不过是九牛一毛而已。
如果一个巴掌大(看上去)的太阳就能够提供那么多的能量,相比之下大很多的宇宙背景,至少看上去比太阳大1000倍,会吸收多少能量呢?理论上是无限的,只不过因为我们有大气层,所以那些低温长波的辐射被挡住了,没有太大损失,而太阳的高温短波辐射被地球吸收了,于是有我们的温暖的地球。如果没有大气层,白天地球温度比现在高几百度,晚上低200度,这很正常。
那么为什么我们白天会结冰?因为当空气变冷的时候,大气层对低温长波的辐射吸收能力下降,所以虽然有太阳,但宇宙背景的吸热更多,于是结冰不断进行下去,直到达到某一平衡为止。目前所有的气候变化模型,对此都不能准确预报,所以气候变暖是没有深刻理论依据的,这一平衡很难把握。气候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增加一点水汽,会改变辐射的吸收频谱,导致辐射增加或减少,这种正反馈或负反馈会带来连锁效应,导致气候的剧烈变化。辐射问题和湍流问题一样,是人类大脑和高速计算机的终极挑战。没有辐射作用的水面,是不可能靠空气结冰三尺的。
为什么我们有四季的变化,而太阳的距离变化很小,关键还是太阳照射角度的细微变化。这些几度照射角度的变化就足以给地球带来几十度的气温变化,我们为什么还要怀疑辐射能力的大小呢?太阳的辐射是改变人类气候的终极力量,没有太阳辐射,宇宙背景将把地球上的能量全部吸干,这是结冰的关键。
我曾经研究毛细效应(或烛芯效应),得到的结论令人感到意外,那就是能量平衡决定燃烧率,只有在能量不足之时,传质才会发挥影响。在发表论文之前,人们的认识都是毛细效应增加传质,所以烛芯效应提高燃烧率,这篇文章打破了常规认识,因此获得了一个科普宣传奖。这种经验可以推广到结冰问题,能量决定一切,只有能量不足时,结晶问题才会发挥影响。也就是说,能量平衡是结冰问题的关键和最终力量,这是我的科研哲学观。
所以,结冰问题可以这样看,由于空气温度低,导致空气干燥,空气缺乏水分导致大气对低温长波辐射的吸收率低,于是更多的能量逃离了地球,导致地球出现结冰现象。这种复杂耦合现象的动力是太阳能,关键是太阳的辐射角度,一点角度的变化,会改变大气中的含水量,改变辐射吸收的频谱,改变换热的平衡,结果意味着你是开冷气呢还是开暖气,这就是辐射的力量。不了解辐射理论的人,对气候变化是很难深入了解的,因为气候变化模型太复杂,关键是辐射理论模型太复杂。
那些鼓吹气候不变或气候变暖的人,都对辐射理论的复杂性认识不清。我个人就认为地球有自动保护机理,目前连这个机理都没有搞清楚,凭什么说气候变暖呢?我看古代城市大火(近2500年的历史记录),几乎每30年一次,这意味着气候是有规律的,每30年来一次震荡。如果我们对这一规律都无法解释,怎么敢说全球变暖呢?数据记录只不过一两百年,而且充满了误差。
有道是,气候变化多耦合,辐射换热乃关键,结冰简单多理论,问题认识靠统筹。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0: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