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孚大火说蔓延
上海高层大火的第二天,我分析了上海高层大火蔓延的6个火灾动力学特征:热薄型材料的广泛使用、气候干燥的隐性贡献、空中燃料的散布效应、垂直燃料的浮力贡献、烟囱效应的抽气作用、室内火灾发展的非线性。这里谈一谈道孚大火的蔓延特征,上海高层大火的前3条基本适用于道孚大火,还有3条不适用高层建筑的特征,分别是:火场旋风的特殊风险、地形坡度的加速作用、火焰辐射的预热作用。这里简要分析一二。
热薄材料的广泛使用
固体燃料点火,有两个重要的概念是热厚型(Thermally-thick)和热薄型(Thermally thin)的概念。前者典型如木头,火灾蔓延慢,是因为表面吸热之后,向内部传热,因此点火过程需要预热时间,表现在燃烧缓慢,甚至需要长时间的点火预热过程。后者典型如纸张,火灾蔓延快,是因为表面吸热之后,无法向其他地方传热(因为背后是空气),能量蓄积在表面的结果,就是表面升温快,点火速。火灾蔓延的过程,就是持续点火的过程。而且,由于火焰的预热作用,火灾的发展不是线性的,早期一秒两秒之差,就是后期能否控制住火势的结果问题。因此热薄型材料的多寡,对于火势的控制至关重。美国椰林俱乐部大火中的椰树叶,辽宁阜新俱乐部大火中的廉价装饰品,都是典型的热薄型材料,点火不需要时间,火灾蔓延是呼啸而来,因此伤亡惨重。热薄型材料未必看厚度,深圳舞王大火中的保温材料,因为多孔材料的导热系数低,无法向深度传热,也是类似于热薄型材料,可以快速支持火灾蔓延,这是基于对燃料导热性能理解的消防常识。
我国古代最著名的一首题壁诗,就是热薄型与热厚型材料的绝佳说明:一团茅草乱蓬蓬,蓦地烧天蓦地空。争似满炉煨榾柮,漫腾腾地暖烘烘。深入理解这首诗,您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保险公司把造纸厂的火灾级别定为最高等,纸张晾晒过程的着火是固体燃料中最可怕的一种局面。国内伊犁兵团农场俱乐部大火(1977年春节,694人死亡)中的燃料(祭奠伟人逝世用的纸花),就是典型的热薄型燃料。在这种燃料面前救人?没有防护设备就是自取灭亡。
道孚大火的燃料是什么?枯草,就是那种可以达到“蓦地烧天蓦地空”的燃料,因此高度危险。为什么平时我们并不在意呢?因为草的能量密度并不高。但是,如果能量都是集中释放,还是有可能形成放热尖峰,这就是道孚大火成灾的主要原因。
气候干燥的隐性贡献
热厚型和热薄型的定义和区分不是完全根据厚度,而是根据燃料的导热性能,热薄型背后是空气(传热的不良导体),因此升温快。那么,如果一种气候要素改变了物性,造成导热不畅,所有的燃料都向热薄型材料靠拢,那么,就会造成一种火灾多发的局面,因为不管怎么小心谨慎,动不动就点火。这种气候参数是湿度,或空气的含水量。如果气候干燥,就会令燃料缺水而导热系数减少,那么能量无法向内部传递,于是点火蔓延都很迅速。这种情况发生在公元812/813年夏天的永州,人们动不动就失火,搞得不敢升火烧饭,经常过寒食节,柳宗元写了有趣的《逐毕方文》,给当时焦头烂额的老百姓一点心理上的安慰。其实,这是气候变化的结果,气候干燥导致物性改变,当事者不察,而后人可以根据火灾常识来推断这种结果。
王维诗中“积雨空林烟火迟”,就是说明水分对于燃料导热性的影响,以及点火燃烧困难程度的增加。一个“迟”字,就突出了点火过程的时间效应,非常神妙,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思:点火过程中的预热时间,引导(induction)时间, 反应时间,都会因为木材湿度的改变而变化。 我国古代更夫口中的口决“风干物燥,小心火烛;水缸满满,灶膛清清”也不是没有道理的。第一句是天气的规律,风干物燥则导热慢,点火快;第二句和第四句是点火源控制(宵禁),烛火灶火是农业社会的主要火灾风险;第三句是灭火手段的准备,A类固体燃料必须用水灭火,这是千百年来的经验和常识。所谓的火灾多发季节,就是空气干燥的时节,通常是11月底到5月初,因为我国在那个时段吹的是从西伯利亚吹过来的西北风,低温干燥,容易失火。
今年11月1日,我就预报了重庆今冬明春的火灾风险。上海大火一烧,重庆当局肯定会提高警惕,我的预报似乎要落空了,没想到道孚小火成大灾,看来火灾气候还是很有规律的、比人可靠多了。
空中燃料的散布效应
通常平面火灾的蔓延,都是一步一步依次展开的,靠传热,特别是导热,过程进行能量的传递和燃料的预热工作。因此我们有一些燃料的火焰蔓延速度的数据,这是理想情况下(水平无风无扰动)的测量结果。如果燃料空间布置,燃料着火以后随处飘扬,就会散布火头,带来大面积失火的效果。克拉玛依大火和辽宁阜新大火,都有空中装饰品随处散布火头,造成一处失控,到处成灾的局面,关键是没有按照常规的导热蔓延,而是在空中蔓延。上海高层大火和北京央视大火,都有火头空中溅落,随处散布火苗的局面,这是导致火势失控的重要原因。重庆高层大火(20100809)的火灾快速蔓延,也是空中燃料的散布效应有关。大兴安岭大火中的火头,不仅能够飘过一个山头,还能飘过一条河流,这种火势对风势的借助,是野火难以控制的重要原因。
大兴安岭大火中的强劲风力(由于能量集中释放,会局部产生卷吸,形成火旋风,或火致流动。最典型的火致流动是核弹爆炸形成的蘑菇云),导致燃烧的火头随风散布,这是当时火场伤亡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个伤亡原因是有关方面不懂火灾发展规律,组织当地民众(没有经过技能培训)去救火,结果救火不成成大灾,有户籍可查的死者211人,这是完全可以避免的结果。
火场旋风的特殊风险
灾难发生之后,人们反思,总说火场大风没有预报。为什么没有预报呢?因为这种火致流动是随着能量的释放而产生的,是成灾的原因,是火灾的结果,却不是火灾的原因。大兴安岭大火中记录的预报是‘火险级’,大约是五级大风,而有人报道火场大风达14级。前者是自然风速,后者是火场大风, 由火灾自己造成的。大自然对能量释放的反应是产生流动, 火场大风是火灾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大家知道,气体受热会膨胀并密度减少(小学自然课本就有这方面的教导)。在地球重力场中,密度小的气体会上升,周围的气体会被卷吸过来,形成一股上升的冲力。当火源很小且没有外在扰动的时候, ‘大漠孤烟直’。当火源有一定的规模, 就会对周围气流产生扰动,‘狼烟滚滚’。当能量达到一定的规模以后,就会形成冲天而上的火球和蘑菇云。所以,火灾对周围的扰动程度取决于能量的集中程度。所以,1987年5月6日的大火,会在一天以后的5月7日形成大风,‘火借风势,风借火威’,形成重大的灾害。 其核心在于燃料的堆积和火场的非线性发展。所谓非线性,就是指即使在稳定的火焰传播速度下,过火面积是速度的平方,再加上其他的因素如风速和风向,地势和燃料干燥程度,火场发展是无法预测的。所以,火场大风对消防工程师来说,是不可预报的火场常识。
1992年美国加州的湾区大火,损失不小。其特点是大面积的火灾形成强烈的火致流动。对此,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Pagni教授使用美国工程院院士Baum的火致流动简化理论,结合各个气象站的观测数据, 细致的模拟了当时的气象结果,可以算是成功的事后分析,仅此而已。
英美对德国的燃烧弹攻击,非常重视一次性爆炸之后的蔓延效果。经过观察,效果最好的情况是由于大量的燃烧弹燃烧形成了‘火暴’(Fire Storm),火致流动造成了大量能量的同时释放。通过能量的集中释放,形成相互影响的大火(温度增加,热损失减少),会成倍增加燃烧弹的使用效果。当火场能量超过了当地的救火能力的时候,救火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剩下逃命要紧了。美国燃烧弹攻击日本,也是采用相同的策略,后来干脆用原子弹造成‘火暴’,燃料不同,效果一样。事实上,日本死于美国燃烧弹的人员要高过原子弹,但美国燃烧弹是以牙还牙,日本人民不敢抱怨,只好年复一年地纪念原子弹的受害者了。
道孚大火虽然没有对火旋风的报道,那是人们太忙乱了,没有注意。火旋风是野火中最常见的现象,其隐蔽性和突发性一直让专业消防队员感到害怕,更不用说我们那些没有经过专业灭火培训的消防战士。面对火场无畏者无知,令旁观者无语。
另外,三国演义中有一段诸葛亮布置火攻,当火焰开始以后,却开始下雨。从理论上说,火致流动干扰了当地的气候,如果当时有积雨云存在的话,是很有可能造成提前下雨的,效果与撒干冰人工降雨是一样的。罗贯中未必懂得其中道理,强调归命于天,我们也不明白的话,是有点科学素养不够了。上海高层大火还没烧完,就开始下雨,这是大火羽流对周围环境扰动的结果。
地形坡度的加速作用
垂直布置的燃料,或者在坡度上布置的燃料,有一项特殊的风险,那就是在地球的重力作用下,密度降低的气体会上升(即浮力)。在浮力的作用下,火焰(当然是温度高密度地的气体)向上拉伸,贴近燃料表面,给燃料带来强烈的预热作用。一般情况下,平面火灾的蔓延很慢,因为火焰和烟气的流动方向与火灾蔓延方向垂直,卷吸的气流冷却燃料,这是所谓的逆流蔓延。而在垂直或有坡度的情况下,火焰的方向与蔓延的方向一致,于是预热燃料的局面出现(称为顺流蔓延或风助蔓延),这种换热强度可以达到30~40kW/m2,而室内达到轰燃(Flashover)时的临界换热强度只需要20kW/m2。这样,火灾蔓延速度就因为预热强度的增加而大大增加。
美国伊洛魁人俱乐部大火(1902年)和国内的克拉玛依大火(1994年),都是垂直的幕布着火,火势通过浮力而拉伸加长,火灾蔓延极快,这是燃料的空间布置所决定的局面。美国罗德岛Station俱乐部大火,蔓延迅速的重要原因是垂直布置的装饰物,热薄型材料与垂直的局面结合,就是快速蔓延的火灾了。上海高层建筑火灾,拦截建材掉落的安全网,构成了火灾蔓延的快速通道,韩寒注意到的楼顶第一次出现火苗的时间很快,那是周围防护网快速燃烧的结果。之后室外火焰突破了建筑的隔离,在室内各层之间蔓延,最终导致全面失陷的结果。
造纸厂的纸张成型以后,需要在露天晾干, 通常是垂直晾挂着的。当纸张达到一定的干燥程度,就很危险了,一旦着火,火焰迅速拉长(因为热气体上升),所以预热增加,火焰加速从底部蔓延到顶部,几乎没有办法阻止。克拉玛依大火的幕布着火,与之类似,蔓延很快,无法阻止。除非把幕布降下来,到地上灭火。当时有人希望这样做而不成功,终成大祸。
世界最有名的由于地形坡度造成的火灾损失是英国国王十字火车站(位于伦敦的海底隧道起点站,当时隧道尚未开挖))大火,在斜坡的作用下,向上的流动被天顶阻挡而贴近扶梯表面流动,对电梯表面的强烈预热导致火势蔓延很快。由于人们第一次注意到这种强烈的非线性蔓延是在地铁站的扶梯上,人们称作“隧道效应”,因为这种流动对隧道火灾最常见。其实任何有坡度的地方,就会有浮力推动的顺流蔓延现象,形成火焰快速蔓延的局面。
火焰辐射的预热作用
大兴安岭大火的反思中,有一个常见的口语‘火啸’,我不知其英译,但从关于‘火啸’的描述中,可以和平常室内火灾的‘轰燃’现象相类比,因此可以理解这一现象。通常我们理解的火焰按常规逐步蔓延,是基于火灾规模比较小,通过地表传热和少量的辐射来进行。当火源达到一定的规模以后,辐射强度大为增加,所以有人说火焰是从空中过来,泛黄,泛红(颜色代表温度,这是物理学中的维恩定律),四面八方一片。林间树叶‘噼啪’作响,说明辐射强度大。当水分被烤干以后,剩下来的可燃质开始升温,并放出可燃质。因为是一片树林受到煎烤,可燃质积累到一定程度,突然被点燃,发出‘呼’的一声,整座树林被点燃了。这时候,扑灭这等规模的林火是不可能的,只能等燃料烧尽,自动熄火。通常我们都说轰燃现象发生在室内,这是因为天花板把火焰和高温烟气留住了一段时间,其间对地面的辐射导致点火加速。历史上,只有一次开放空间的轰燃,那是Bradford体育场大火,开放的大棚快速点燃,形成轰燃。
道孚大火中,虽然没有天花板,但对面山坡相当于墙壁,这个山头相当于火源,其辐射的能量,有一部分被对面山坡的燃料所吸收,就是预热干燥的过程,当其他条件也满足的时候,火焰突然发生,性质与室内火灾的“轰燃”现象一样,都是蓄积能量的突然爆发现象,这是地形条件所决定的。这里当事人的常识有问题,你会到预热的炉膛里去救火么?风在吹,能量在积累,燃料在预热,你还要深入燃料去救火,这就是当时的逃生困境。
二战中,为检验燃烧弹的使用效果,美国组织了一批类似日本产的木材,和夏威夷日本侨民(已经被关进集中营了)的榻榻米,在犹他州的军事基地模拟搭建了很多日式建筑。从高塔上或飞机上投掷燃烧弹,观测各种燃烧弹组分的使用效果。通常火灾仅允许进行几分钟,现场指挥就得下令灭火,以节省材料。如果指挥判断失误,或犹豫不决,仅仅一两分钟左右的差别,模拟建筑内达到‘轰燃’状态,昂贵的的投资就无法挽救了,因为火场燃料在瞬间全部点燃,火场强度超过了灭火能力。所以现场指挥人员的经验非常重要,书本上是学不来的。
自从衡阳大火以来,我就注意到国内消防制度的局限性,由于专业培训不足,往往导致火场伤亡。我们随口说说的常识,都是惨重的教训,但不能把这些常识贯彻下去,就是仰赖制度的保障了。我国的国家级救灾组织,今年5月国务院授权从军中组建,想来也就是这个水平。提高消防队员的知识和技能水平,需要长期的培训,需要制度的支持和经济的保障,这种以人为本的救灾理念是决策者需要认真考量的。制度建设,以人为本;多难兴邦,唯靠消防。
有道是,热薄材料易点火,风干物燥快蔓延,空中燃料多散布,火场旋风常突发。坡度危害难逃生,燃料预热促火啸,火场蔓延有理论,救人救火当人本。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23: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