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ype-2_Fuzzy_Logic_Systems_Research.mp4
“Type-2模糊逻辑系统”是我的Ph.D.导师USC的Mendel 教授二十多年来尽全部力量打造的、模糊领域近年来最热门的研究方向之一,近十五年两次获得年度最佳论文奖。下面的故事应该比较有趣,容我慢慢道来。
92年我从USC毕业后,Mendel确实有眼光看出我的那些论文的开创性意义(我当时没有感觉,只觉得应该那么做),于是决定自己全部精力做fuzzy(我是Mendel第一个做fuzzy的学生)。我下面的师弟Karnik开始做了个Type-2模糊逻辑系统,98年毕业。接下来我的师弟、师妹们几乎都做Type-2,包括现在Texas做教授的Q. Liang,还有F. Liu,D. Wu,D. Zhai,H. Wu等现在美国大公司做的风生水起的师弟们,都做Type-2。
我从一开始就觉得Type-2有问题,把一个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我01年在澳大利亚开会见到Mendel时跟他简单地提过一下,他当时有点不高兴,所以我也就没有深入地说了。大概从03年开始我全部心思都转去研究与实践金融投资,07年干脆全职离开学术界,所以后来Type-2的繁荣昌盛我是不知道的。
2013年下半年我回归学术后,给Mendel发邮件说过,我已经结束隐居生活、重回学术界。2014年4月Mendel给我发邮件,说他7月要来北京参加IEEE计算智能领域的最高级会议WCCI-2014,问有没有机会见我一面。我说当然,虽然我工作在西安交大,但家在北京,孩子们都在北京上学。
由于要见Mendel,总要说些他感兴趣的话题(Mendel整个心思都在做学问),于是我开始学习Type-2这些年来的主要论文。这下问题来了:我怎么都觉得不应该这么做,完全可以用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如何利用Type-2 fuzzy rules)。我将我的简单方法写成短文发给Mendel和我的师弟们,Mendel开始没有反应过来,还是我的大师弟Q. Liang首先反应过来应该这么做(到底是美国大学当教授的!)。Mendel后来也慢慢明白过来;可是,问题太严重了。
按照我的方法,现在的Type-2 fuzzy logic systems 根本就没有提出的必要(视频中的汉子根本没有必要翻栅栏,有非常简单的路可以走)。Mendel确实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学者,他也慢慢地看明白了我的方法是怎么一回事。怎么办呢?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别人说自己是翻栅栏的汉子;于是,犹太人(Mendel是犹太人)开始反击了 ---
Mendel给我发来邮件:
As always, you provide a new spin on things. This one I have a lot of difficulties with. … I would like to make a “friendly suggestion” about your work on type-n FSs. When I worked with Nilesh Karnik it took us around 6 months to figure out how to go from a T2 FS to a number by what we later called “type-reduction (TR).” The rest of the T2 community fell into line, to date no one has had the “courage” to say ”Perhaps TR is not needed at all, because I can satisfy the design requirement without it!”
(和往常一样,你总是给事情一个新的推力。而这一次你让我非常的为难 …。我想给你提一个“朋友的建议”,关于你在type-n模糊系统方面的研究工作。当年我和Nilesh Karnik一起研究这个问题时,花了我们大约六个月的时间,终于搞清楚如何把一个2型模糊集合(T2 FS)变换成一个数值(number),我们把这个方法叫做“type-reduction(TR)”(类型简化)。整个2型模糊集合的研究者们跟随了我们的研究思路,至今为止,还没有哪一个人有“勇气(courage)”说:“或许,类型简化(TR)根本就不需要,因为没有它我照样可以满足设计的要求!”)
我的回复是:
This is great stuff, and this is exciting! This reminds me the debate between Einstein and Bohr about Quantum Theory. Whenever Einstein raised a doubt, Bohr studied it very carefully and came up with an explanation; then Einstein raised a new question and Bohr gave a new answer, … Everything was technical, and science made great progresses this way.
(这是些很好的东西,这让我很激动!这让我联想起爱因斯坦和波尔关于量子理论的争论。每当爱因斯坦提出一个疑问,波尔总是认真地研究,然后给出一个解答;接着,爱因斯坦又提出一个新的挑战,波尔又给出一个新的解释; …。所有的事情都是技术性讨论,科学在这个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I love science since childhood, because people told me in science everyone are equal: you can express your opinion about a theory freely, no matter who created the theory, and no matter whom you are arguing with. So I never, never thought I need any kind of “courage” to express my opinion about a scientific theory. So here I repeat my basic argument again:
(从小我就热爱科学,因为有人告诉我,在科学里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你可以自由的表述你对一个理论的观点,不管这个理论是由什么人提出来的,也不管你在跟什么人在争论。所以,我从来、从来没有(never, never)想过需要任何形式的“勇气”来表达我对一个科学理论的观点。因此,在这里,我再一次重复我的基本观点:)
“The ‘type-reduction’ can be done at the very beginning within the Fuzzy Rule Base by using the Compositional Rule of Inference to combine the two MFs of the T2 FS’s fuzziness’s fuzziness to obtain a single MF (as the five examples in my note show), then we can use exactly the same procedures of designing standard T1 FLS to design the T2 FLS.”
(““类型简化”可以在设计的最开始,用组合规则推理(Compositional Rule of Inference)将模糊规则库(Fuzzy Rule Base)中2型模糊集合的两个隶属函数合并为一个隶属函数,接下来,就可以使用完全相同的、标准的1型模糊系统的设计方法来设计2型模糊系统。”)
......
我的这篇New Look Type-2论文终于通过重重审稿,发表在模糊领域排名第一的期刊IEEE Trans. on Fuzzy Systems (IF=8.415)(见本博文开始的链接)。Type-2的人在fuzzy界是很有实力的,我的这篇论文当然是由他们来审稿,而我要推翻他们的根基,他们的反击可想而知。最后论文能够通过审稿,也真的很感谢Type-2的人:你们是真正的学者!我为你们感到骄傲!!
结论:如果你和导师在学术上发生冲突,你应该:(1)坚持“科学面前、人人平等”的底线;(2)以完完全全“就事论事”的态度来处理。
视频说明:在博文开始的视频(Type-2_Fuzzy_Logic_Systems_Research.mp4)中,翻栅栏的汉子是这些年来做Type-2的人,路过的男孩是我,“如何通过栅栏”这件事情就是“如何将含有2型模糊集合的模糊规则合成起来构建模糊系统”。“通过栅栏”这件事情可以像视频中的汉子那样用“翻栅栏”来实现,也可以像视频中的男孩那样“直接从缺口走过去”。Type-2这些年来所做的事情,就像视频中的汉子翻栅栏,其实是很困难的,在翻的过程中也练就了一些好本领(一些好论文),这些本领在其它场合应该是很有用的,比如真的需要你去翻栅栏。我只不过是路过的那个男孩,用行动告诉他们傍边有个缺口,可以很轻松的走过去,根本不用翻栅栏。他们翻栅栏本身没有问题,都是些好论文(告诉你一些翻栅栏的独门绝技)。
这件事情用一个实例说明做跟踪性研究的缺陷。具体地讲,人们读了Karnik,Mendel和Liang的那些Type-2的原始论文,就按照他们的思路继续做下去了,没有去想一想解决Type-2的原始问题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所以,科学研究一定要从问题出发,不能只是跟着热点论文走、做跟踪性研究。关于原创性科研一些最核心要素的讨论,请参见我的博文《为什么基金申请写多了有害于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999994-1164877.html ;这篇博文是根据我自己三十多年来作为一名一线的研究者的亲身体会有感而发,自己觉得干货满满,大家可以慢慢品味。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6: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