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纳世界大,和谐天地宽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张海霞 四世同堂,单纯的幸福

博文

张海霞︱孩子都是在你看不见的地方长大的 精选

已有 6357 次阅读 2023-7-27 09:05 |个人分类:杂文评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题记】孩子的教育是永恒的话题,收到不少家长朋友的咨询,是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问题,但是不得不承认的现实是: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家长多虑了!放手让孩子自己早点去独立思考、把握自己的人生,比家长在这里胡思乱想有用得多,因为孩子都是在你看不见的地方长大的!这是我小孩高考前几天我写的一篇文章,仅供大家参考。

孩子都是在你看不见的地方长大的!

2017-06-01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按说已经上高三的女儿早已不是儿童,不该过儿童节了,可是这个节日我还是像很多妈妈一样惦记着,期待孩子幸福快乐!从一早上就开始了,今天是她的三模考试的第二天,这是最后一次全真模拟考试,七点准时叫她起床,我准备出发去学校上课(今天早上8-10点的课),走到半路想起来,今天她吃早餐没人付钱(前几天都是我带她去对面早餐店吃饭,我付钱的,孩子从来不拿手机、也不带钱),怎么办?回去?不行,上课就来不及了,不回去,心里真的很纠结!

其实,这是绝大多数家长的纠结,作为孩子的妈妈,我很多时候真的不知所措:

孩子很小的时候:怕她生病吃药,怕她被别人欺负,怕她难受……

孩子开始上学校:怕她学习不好,怕她被老师批评,怕她落后……

孩子长大了以后:怕她交友不慎,怕她万一走错路,怕她孤独……

在国内读书怕她视野不够,送她去出国交流怕她人生地不熟……

……

像最近她要高考了,我们真的是希望全力以赴地陪伴她,已经是全家总动员去协助她走好高考前的这段路:大到选择专业和学校,小到穿衣和吃药……就像这早餐付钱的小事一样:我是不是要赶回去给她付钱?!我真的是好纠结,这时突然想起我妈的话:

别瞎操心,孩子都是在你看不见的地方长大的!

忽觉心头释然,豁然开朗!其实仔细回想过去十几年里女儿在成长过程中的几次重大变化,真的都是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发生的:

5岁那年在美国送她进学校的第一天,仿佛羊入狼群(美国孩子都长得高大,而且班里只有她一个中国孩子),我当时在外面就哭晕了,这怎么办啊?小小的她能够撑住吗?没想到她放学后第一个快乐地跑出来跟我说:妈妈,我最棒了,只有我知道“3+4=7”!这就是她在学校的第一天,离开我的视野独自面对这个陌生世界的第一个胜利!

9岁那年送她去加拿大参加一个四个月的游学项目,住到一个加拿大人的家里,在一个教会学校里上学,送她走之前我也是万般犹豫不决,这么小的孩子,一个人到异国他乡能行吗?没想到她在那里度过了一个无比快乐的学期,除了外语的进步,还竟然学会了演话剧、做了精美的Scratch book回来,那快乐的笑脸瞬间就把我们融化了!

14岁那年她跟科考团去北极,一个小人背着巨大的单反相机,连带队的老师都说这没有必要,可是她一个人又当翻译、又做科学观察、还跳到北冰洋里游泳,不仅写了完整的科考日记,带回了美轮美奂的北极动植物照片和标本,成了全团的科考明星,团长说以后这种活动都要以她为标准来招募青少年,回来还在中国科技馆做了科普报告!

上高中后她在学校发起影响很大的诚信水站、组织长达一年每周末到奥林匹克公园考察鸟类栖息的科学研究小组……每一项都没有事先跟我们商量过、也没有咨询过我们的意见和建议,但是这些事却是让她的能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为她赢得了内在的自信和同学和老师的赞扬!

……

想想这些,还有啥好担心的呢?早餐付费对她来说还不是小菜一碟?!

其实,每个孩子的能力都远远超出家长的想象,而且他们都在热切地盼望着自己长大,作为家长,重要的不是我们多么事无巨细地关心和帮助他们,而是要学会放手!因为我们都知道人生遇到的每个问题答案都不止一个而且每个人的人生路都没有捷径,家长越早放手,孩子就能够越早开始锻炼自己,在他们漫长的人生路上就能够更好地自己去判断、尝试和开拓! 

希望有缘看到此文的家长都能够早点理智地放手,祝愿每个孩子都能够早点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展翅单飞,你的极限是天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9-1396813.html

上一篇:张海霞︱爱是创造一切美好的力量!
下一篇:张海霞︱影响我人生的四句话
收藏 IP: 111.198.224.*| 热度|

19 周忠浩 吴斌 晏成和 毛善成 郑永军 徐芳 侯德鑫 温斌 周浙昆 贾玉玺 王勇 孟佳 王安良 张俊鹏 徐长庆 梁洪泽 胡泽春 汪凯 Stratio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4: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