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x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x

博文

期待“杨佳案”成为司法程序的新标本(ZZ)

已有 3335 次阅读 2008-8-26 18:39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

 杨佳被推迟审判了。据媒体报道,原定于7月29日下午开庭的杨佳袭警案未如期进行,开庭时间可能推迟至奥运会之后。上海市二中院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此前确实计划于7月29日开庭审理杨佳案,但现在该案的开庭时间将予以推迟,推迟至什么时候还不好说,“一切以法院公告为准”。(7月30日《重庆晨报》)

时间:2008-7-31 9:00:24 来源:燕赵都市报 http://hb.ce.cn/news/2008-7/31/83052.htm

 根据国人传统的习惯,像上海袭警案这样富有争议性的敏感案件被推迟审理并不出人意外,这本身就显示出司法部门对此类案件及案件背后广大舆论的审慎与重视。而且从保护人权的角度看,刑事审判中这种推迟开庭总比以前严打时期“从快从重”审判要好得多。

  从行凶当场擒获到侦查和提起公诉,上海袭警案在舆论的普遍关注下一路发展,并未改变其案情简单、牵涉面单纯的初始特性。这样一个并不复杂却引得争议四起的案件,无疑再次为我们提供了一只验证程序正义的“麻雀”。现在,既然推迟了对杨佳的开庭审判,那么就应当有足够的时间来考虑如何回应公众对案件程序公正的诸多期待了。

  早在案发之初,不少人就对办案程序提出了质疑,认为由上海当地公安机关进行侦查未能避嫌,建议“异地审理”,一位专家还在网络上分析判断“杨佳乃精神病杀人”。从舆论当初对指派给杨佳的辩护律师的质疑,到对杨佳母亲是否遭“绑架”的猜测,以及对“异地审判”、“现场直播”的呼吁,坊间的热议其实都凸显出民众对此案程序正义的信心不足。虽然在心理上,大多数人或许都已经接受了该案并不难预测的结果,但至少仍希望从产生这一“必定”结果的过程中看到程序正义的曙光。这并非为行凶者辩护,更非网络激情的不理智,而是人们对中国法治所寄予的更高厚望,是对长久缺失的程序正义标准的再次呼唤。

  不可否认,有关部门在处理此案时还是表现出了较大的程序公正意向,例如,案件由上海市公安局而非闸北区分局侦查,体现了一定的回避原则;司法鉴定部门也对杨佳作了精神病鉴定并在一天内出具了报告(一般应为三十天),这与两年前身负数条人命的邱兴华相比,已然进步了不小。但即便如此,在审判这一核心环节,能否真正做到“公开透明”,能否彻底消除人们对司法程序上的所有疑虑,民众依然忧心忡忡。在沉重的司法惯性下,该案的审理能否超脱“重实体、轻程序”的传统,能否从中衍生出一个程序正义的标本,民众在观望,更在期待。

  其实,对程序正义的追求,首先应当成为司法机关的自觉行为,因为程序对其而言是最好的自我保护方法。公正的程序能够吸收民众的不满,而不公正的程序则制造不满。消除民众对案件的质疑,树立司法裁判的权威,最佳的方式莫过于通过程序的透明化运作,以提升司法行为在人们心目中的公正感。而对普通民众而言,程序公正更因其普适性而备受关注,之所以提出“现场直播”之类的诉求,根本的意图就在于彰显如下价值:当任何人的生命被以国家正义的名义被剥夺时,一切都应当在阳光下进行。所以,即便要判决杨佳死刑,也应该在公众“看得见”的程序正义曙光下作出这样的判决。

  多年前,美国在被誉为“世纪审判”的辛普森谋杀案中,以牺牲实体正义的代价宣扬了现代法治尊重程序的绝对立场。杨佳不是辛普森,上海也不是洛杉矶,但中国民众对杨佳及其辩护律师和公诉人在法庭上的控辩过程的关注,与美国人当年关注辛普森审判一样,是如此强烈且充满着期待。在这样的背景中,笔者真心建议司法机关不妨从及时公布开庭日期和延期审理缘由开始,去开启中国司法程序正义的新旅程。

责任编辑:ce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84-36163.html

上一篇:别总在牛A与牛C之间徘徊
下一篇:同温相变时的热辐射(实验数据)
收藏 IP: .*| 热度|

1 刘玉平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7 11: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