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x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x

博文

王阳明格竹子

已有 16157 次阅读 2009-2-8 13:33 |个人分类:课件科普|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近来科学网上称颂阳明老兄的文章不少,不错。中国历史几千年,能称得上“儒将”的,阳明老兄那是首选之一。主要是在儒家理论方面,其他人像诸葛亮,曾国藩,都逊他一筹。
 
但是,从中国科学的发展史来讲,王阳明对“格物致知”的否定,其影响好像是负面的。“格物致知”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其中的“格”是研究的意思,“物”指客观事物,“致”是取得,“知”就是知识、认识。“格物致知”就是研究客观事物取得知识。荀子说“大天命而思之,制(知)天命而用之”,就有些崴了,大体上还不错。崴就崴在他把“格物致知”简化为“大而思”,其中可能的实验研究被排除了。
 
到朱熹,他提倡“格物穷理”,就是要通过认识大量现象来总结一种普适的规律。朱子的理学,别的不论,但格物穷理是对格物致知正确的具体化。
 
但到了王阳明,他要实践一下怎么格物穷理。于是一连七天静坐在他办的书院里观察(就算“格”)竹子,想悟出竹子的道理。他废寝忘食、目不转睛地看着、想着,一直坐得支撑不住,病倒了,也始终没有体会出竹子的道理来。
 
这就是“王阳明格竹子”这个故事的由来。应该说,阳明老兄能这么做实验算相当不错的。
 
但是,他由此得出结论:像朱子主张那样“穷尽物理”的格物没鸟用;格物应该是“格除心中的物欲”,然后自然“致良知”。他断言“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明便是天理”。因此,他认为“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人心上做”,“所谓格物致知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这样不用“穷尽物理”,人人都能致良知。这种“心学”理论发展到极端,就是文革中的人人“早请示、晚汇报,狠斗私字一闪念”。
 
课题组作实验,我总是要求同学们心中有模型(理),怎么获取数据(方法)来验证、改进或发展新模型。不要学王阳明格竹子。也不知道同学们是否知道这个故事。
 
当然,本文也是对可真老师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3300中我一条评论的补充。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84-213585.html

上一篇:别总在牛A与牛C之间徘徊
下一篇:科学网将中国古代文明史前推132年
收藏 IP: .*| 热度|

8 唐凌峰 周可真 翟保平 武夷山 刘进平 曹广福 何士刚 杨秀海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7 07: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