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E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eckzl 他们的故事才是对科技最好的诠释,关注科技故事。微信公众号:SME

博文

污染河流13次起火却被视为骄傲,烧掉了1280亿他们才终于痛醒

已有 3603 次阅读 2018-7-26 00:33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本内容由【SME】公众号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1969年,工业重镇克利夫兰燃起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大火。

大火卷起滚滚浓烟在城市的机械轰鸣声中引起了不小的躁动。

而这场大火,出人意料地发生在凯霍加河的河面上。

这已经是凯霍加河第十三次起火了,引起火灾的罪魁祸首正是工厂排出的污染物。

曾经越燃烧越骄傲的河火,却在此后20年里耗用了1280亿美元来治理*。

*注:数据来源于ShareAmerica网站。



位于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的凯霍加河是美国五大湖水系之一,具有全国第四大的河流面积。

河流弯弯曲曲地延伸了长达85英里(约137公里)。

早在19世纪初,运河将它与其他湖泊连接起来,直接沟通俄亥俄州和宾夕法尼亚州。

它因此成为了当时重要的水上“高速公路”。

每一天,煤炭、农产品和许多新奇有趣的货物在繁忙的流域内川流不息地运输着。


凯霍加河流域线网图


克利夫兰市也因位处凯霍加河湖畔,成为五大湖岸之间的交通枢纽。

从而分得工业运输和人才传送的一杯羹,当地的工业得到快速发展。

当时石油公司、钢铁工厂、汽车制造厂等重工业拔地而起。

铁矿与煤炭大量地运送进克利夫兰。

自此克利夫兰发展成为全美闻名的工业重镇。



美国短暂的两百多年资本主义历史中,19世纪正是其百废俱兴的起步阶段。

在当时人们的认知观念里,除了经济发展之外的任何事都是不足挂齿。

“污染”不构成特定的指征性概念,就更别提环境保护的前瞻性举措了。


对经济发展的追求是几乎每个人的向往


无论是民众还是政府都完全没有保护环境的意识。

虽然早有水污染控制法的出台,但在经济发展的大前提下它基本形同虚设。

因此在工业化高度发展的城市里,竟不存在任何工业废物排污处理设施。



而眼前的凯霍加河,则成了接收这个城市经济发展排泄物的垃圾桶。

这其中最大的几所石油工厂就依河畔而建。

数以吨计的油料废弃物通过排污管直接排进河里。

人们用最大的力气榨取着利益的原汁。

利用完毕后则将璀璨财富背面的阴暗废渣向河道疯狂倾销。



但当时人们丝毫没觉得这有何不妥。

相反,他们认为一条肮脏的河流是城市繁荣的标志。

甚至把默默吞食城市废物的凯霍加河誉为“许多不同颜色的彩虹”。



经济发展无论何时都是一把看不见的双刃剑。

它给克利夫兰带来一派繁荣景象的同时,也埋下了危险隐患的伏笔。

“彩虹”的颜色逐渐变得浑浊不堪。

最后因为杂质的不断填充而布满一层厚厚的黑色油污与显而易见的垃圾。



100多公里的河道水面被污物禁锢住而不再流动。

河面密布的油污将空气与河水隔绝,造成水底氧气的缺失。

鱼类、藻类植物等水生生物都无法生存下去。

凯霍加河成了死一般寂静的地狱。

它后来被毫不夸张地称为“穿越城市的开放式下水道”。



被畸化理解的重度污染河流,终于难忍怒火,在一个午后爆发了。

1969年6月22日中午12点,满城的机械轰鸣依旧,一辆火车拖动着残喘的车厢从河上的铁轨驶过。

铁轨与列车之间猛烈摩擦而出的小火星,跳动着跃到坎贝尔路脚下的两个木质支架上。

河面上积聚的大量油性废物瞬间被火花点燃。

一场大火也由此爆发了。



熊熊火焰瞬间从水面一跃而起,往天空窜起5层楼的高度。

浓烟从凯霍加河扩散开来,弥漫了大半个克利夫兰市。

迷雾笼罩下工作的工人们嗅到难闻的臭味,面露厌恶与嫌弃。

却不知道灾难正是自己一手造成的。



河上的桥梁和支架被熔烧断裂,造成了5万多美元的经济损失。

消防救护人员很快抵达现场,半个小时后把大火扑灭了。

所幸的是这场事故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而在烈焰熊火下,周边的工厂依旧伴着聒噪马不停蹄地运转着。

城市各路媒体也还没来得及到现场拍摄相关新闻照片。

他们毫无预感这场火灾会把凯霍加河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给全国的环境保护政策造成何等重要的影响。



掐指一算,其实这已经是凯霍加河第13次起火了。

自从1868年第一次起火以来,漫长的101年里凯霍加河不断经历着水与火的交融。

大火的频发让这条河流统计出了火灾情况的排行榜。

比如1912年的大火是伤亡最严重的一次,造成了5人死亡。

而1952年发生了经济损失最惨重的一场大火,共计损失了约130万美金。

这也怪不得火灾发生时民众早已不以为意。


文中大部分火灾图片均来自1952年大火


此前的12次即使后果不小,但却只是在小镇里当成逸事流传。

而唯独这一次却引起了《时代》周刊的密切关注。

当期期刊重点报道了此次火灾。

但由于事发时没有拍到相关新闻图,封面图片只好选用了1952年的那场大火。


媒体报刊后来争相报道此次事件


媒体突如其来的重点关注并不是空穴来风。

反而是对时事热点的高效捕捉。

1968年尼克松总统第二次参选总统终于大获成功。

他意识到城市的发展不仅要经济稳固,生态环境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于是在上任后将水污染和空气污染治理列为了首要任务。

作为工业重镇的克利夫兰自然也被列为尼克松的改造对象。


大选获胜的尼克松


而且当时克利夫兰市的市长卡尔斯·托克斯是美国主要城市的第一位黑人市长。

他本身就在媒体和群众的聚光灯下备受关注。

在他1967年当选后,美国各大媒体纷纷驻扎克利夫兰,感受着动荡与安宁的城市脉搏。

他们居心叵测地期待着克利夫兰在黑人市长的管理下出些什么乱子,好让事件报道更具有新闻性。


60年代的克利夫兰新闻大厦


其实在1969年发生大火的前一年,克利夫兰市就迈出了水污染治理的第一步。

克利夫兰的居民以压倒性的优势通过了一项1亿美元的债权计划,用以资助凯霍加河的清理工作。

然而历史积攒下的沉重包袱等不及迟来的改变,又燃起了愤怒的火焰。

所幸的是,这不是一个世纪污染的可怕高潮,而是工业河流的最后一次喘息。


民众对清洁凯霍加河的提议


这场大火燃起城市污染的产物,也释放了环境保护的热潮。

现代环境运动在水火相融的烈焰下终于觉醒了。

一场环保立法高潮在美国正式掀起。

1970年尼克松总统提议并建立了联邦环境保护局。

这时美国才有了重要的环境管理职能主体,负责制定排污许可等相关制度。

1972年,凯霍加河所在的俄亥俄州环保局也应运而生。


联邦环境保护局大楼


而确定现代水污染控制体系的“清洁水法案”也在1972年得到大幅修整和实质性的落实,重新登上历史舞台。

修正案重点要求实施了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建立起了污染物排放到美国水域的基本结构。

据称,这个法案当初由于政府补贴资金昂贵,而被一向支持环保工作的尼克松否决。

然而国会一致否决了他的否决权,法案才得以面世。


尼克松总统签订清洁水法案(Clean Water Act)修正案


水质的改善本质上是要解决污水排放处理问题。

克利夫兰因此迫不得已地颠覆性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多元化的经济结构亟待构建。

十年内,城市里的钢铁厂等重污染工厂接连拆除改造。

取而代之的是污水处理厂和下水道系统的建设。

商业投资者将废弃的工厂景观转变为餐厅、夜总会等娱乐区。


重工厂被拆除


城市架构的彻底改变总是极大的魄力和决心的。

工业化的支柱轰然倒塌让克利夫兰度过了一段艰难的衰落期。

它成为全美史上第一个需要联邦政府贷款应对财政困难的大城市。

而曾经的制造业中心经过几十年的艰难转型,如今摇身变为了金融、医疗中心。


如今的凯霍加河河畔


现在的凯霍加河一改颓势,优美的河流环境让人不敢相信它曾经有那么一段不堪的历史。

弯曲的河道、清澈的河水受到橡皮艇爱好者的青睐。

它成为许多赛艇大赛的举办场地。



而曾经发生过的火灾没有被当地人遗忘。

当地最大的一家酒厂将1969年那次大火事件的绘图用作一个系列啤酒产品的瓶身设计。

以史为鉴的道理放在全世界都是通用的法则。



历史的进程中总是难以避免地会犯下错误。

其中对生态的肆意破坏就是人类发展中吃过的一次大亏。

为短暂的眼前利益而野蛮发展带来的痛不仅体现在跨越生物界的践踏。

有时对于同类本身,人们也千方百计地进行榨取与吮吸。


*参考资料

Jennifer Latson. The Burning RiverThat Sparked a Revolution. Time. 2015.

Julie Grant. How a BurningRiver Helped Create the Clean Water Act. 2017.

Yuan F, Quellos J A, Fan C. Controls of phosphorus loading and transportin the Cuyahoga River of northeastern Ohio, USA[J]. Applied Geochemistry, 2013,38(6):59-69.

陈博. 凯霍加河油污大火事件[J]. 世界环境, 2015(2):7-7.

Jonathan H. Adler. The Fable of the Burning River, 45 years later. The Washington Post. 2014.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66991-1125940.html

上一篇:他揭开了迷信的心理机制,却无法破除自己被传虐童的谣言迷信
下一篇:催吐,外挂般的减肥方式?吃的是欲望,吐的是灵魂
收藏 IP: 116.22.163.*| 热度|

3 郑斌 杨正瓴 代恒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7 10: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