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古诗描绘了古人沿江而居、共饮江水的和谐图景。
然而,世易时移,时至今日,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沿江各省用水需求急剧上升,而长江水的年径流量也因为极端气候的日益频发而有所减少。
江水还是共饮,但现在已出现上中游建坝蓄水,导致下游“少饮”甚至在极端情况下无水可饮的状况。
更令人忧心的是,江头、江尾都面临着共同源头长江源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可用水量不断缩减的问题。
日益缩减的冰川
青海省水文地质工程勘察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辛元红去年10月随长江水利委员会参加了对长江源头的考察,该考察的最终报告还没有出来,但辛元红表示,直观的感受还是让人触目惊心:冰川在往后退缩,雪线不断往上攀升,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公路两边原先薄薄的一层草皮因为施工被铲得稀稀拉拉,至今没有恢复。
与长江委几乎同时期,民间地质学者杨勇去年6—12月(中途因故返回1个月休整)期间对发源于青藏高原的亚洲六大河流源头的冰川进行了详尽周密的考察。
杨勇1986年、1993年、1996年、2001年、2006年、2007年和2009年多次来到江源冰川考察,目睹了江源冰川的变化。他发现,三江源地区大多数冰川呈退缩状态,即使唐古拉山主峰格拉丹东雪峰一带的大型山谷冰川群亦如此。
沱沱河源姜古迪如和尕恰迪如两大冰川群的大型山谷冰川呈放射状伸向各谷地,冰川面积超过30平方公里的有6条,均呈退缩状态。沱沱河源头的姜古迪如南支冰川和北支冰川,冰舌在1976年长江水利委员会考察时还基本完整,但是1986年时已解体为分离的冰塔林。
杨勇表示,长江源的冰川发育在平缓的高原面和宽谷地之中,深居内陆,几乎接受不到暖湿气流的滋润。因此,它与青藏高原东部、东南部的一系列海洋性冰川有很大区别,冰川消融形成的流量比较小,并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尤其是在冬季大部分停止消融,水系断流。
他担心,长江源冰川的加剧退缩可能会导致“亚洲水塔”地位的坍塌,改变江源水系的分布格局,甚至失去源区河流水源的补给条件,使源区自然环境向时令河—内流河—荒漠化—沙漠化过程发展,最终形成与可可西里荒漠区、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罗布泊荒漠戈壁相连的干旱荒漠区。
辛元红表示,长江委考察队观测结果和当地驻守的水文站多年来的数据表明,随着江源地区气候变暖变干,水文站测到的径流量在冰雪消融期会达到瞬间峰值,但持续时间很短,而年径流量则日益减小。
杨勇表示,江河径流量出现上述现象是冰川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加速消融的结果,江源牧区城乡缺水现象日趋严重。
脆弱的生态环境
四川省环保厅副厅长谢天曾经和四川省人大副主任刘天顺等人一起做过黄河上游若尔盖-玛曲草原湿地的调研,至今,他还一直关注着江河源头的湿地变化情况。
谢天表示,江河源区分布着大面积的沼泽湿地,这些高原沼泽都有普遍退化现象,主要表现为沼泽边缘带不同程度地退化为高原草甸,脱水严重,完整的草沼体退化为块状斑秃草皮。
杨勇的考察验证了谢天的论断,他们考察发现,各拉丹冬东坡河北坡山前地带已有大片沼泽因失水而枯竭,草甸退化而露出底部的沙石,沼泽中的水网已停止流动而成为死水潭,草甸中出现斑秃块状沙地。以沼泽湿地为源流特征的南源当曲大面积沼泽脱水干旱,泉眼断流,不少支河流已经干涸断流。
杨勇表示,三江源湖泊变化表现为湖泊缩小、内流化和盐碱化三种形式,其中较大湖泊的演变一般都要经历这三种过程,而较小湖泊伴随湖水干涸盐化往往很快消失。较大湖泊有多级湖滨阶地发育,是其缩小的证据。如赤布张湖(面积达600km2)已分割成4个串珠状湖泊,在卫片上看出,湖滨有三道平行的沙堤。长江源头的雀莫错湖原有的湖岸线已远离现在的水岸,湖面已缩小近1/2,湖的东岸见有2道平行的弧状古湖堤。
三江源地区湖泊的盐碱化也很普遍,很多湖盆已成为采盐场。
江河源区每年都有不少的支流水系断流干涸成为石河,有大量的湖泊因失去径流补给联系而萎缩成为内陆咸水湖泊甚至盐湖,杨勇考察发现,楚马尔、沱沱河、通天河等河段已出现季节性断流。
中科院院士刘宝珺1960年代分配到四川,长期从事四川地区的水文、地质等科考工作。他表示,长江源区自然环境的演变过程是地球在间冰期环境气候变化的综合反映,是来自于自然的不可抗拒的因素,并且起着主导作用。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类活动进入该地区后,人为因素的比重在逐渐加大。
这些人为因素包括江源区水电、矿产资源的开发和洗选、冶炼、加工等产业链的形成,这些活动导致二氧化碳和其他化学物质排量的增长,对青藏高原脆弱的大气圈和敏感的冰川及江源自然环境,无疑是雪上加霜。
而杨勇担心,如果人类活动继续进入本应禁止开发的地区,未来这些脆弱的生态区将变成荒漠。
西部地区有60余万平方公里的沙漠,有潜在沙漠化土地100余万k㎡。这些沙漠分布在中国古时繁荣的丝绸之路,目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翻越昆仑山脉,越过青海草原向长江源区,向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推进。
杨勇考察发现,在长江源区楚玛尔河和沱沱河、通天河两岸以及黄河源区已发现大型连续沙丘链,沿沱沱宽谷的实地考察证实,这种风沙作用有增强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