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kfeng0810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kfeng0810

博文

中国的“蚕魂”——蒋同庆 精选

已有 5639 次阅读 2023-12-20 13:16 |个人分类:中国遗传学史研究|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中国的“蚕魂”——蒋同庆

 

冯永康(生命科学史研究者)

 

  在中国科学界,蒋同庆是我国开展家蚕遗传学实验研究的先行者,被誉为中国的“蚕魂”。他早年师从国际著名遗传学家田中义麿(1884—1972) 毕生从事家蚕遗传学的教育教学、家蚕细胞遗传学理论的实验研究和家蚕育种的实践探索,全身心投入家蚕品种遗传资源的收集、保育和开发,为我国家蚕基因组的研究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蒋同庆.jpg

蒋同庆1908—1988

 

1 勤奋好学 刻苦钻研家蚕遗传育种理论

蒋同庆, 19086月出生在江苏省涟水县蒋庵乡。自幼家境贫寒, 童年丧父。家中变卖其父亲遗留的榨油工具所得费用, 才勉强供他读完江苏省苏州的高等农业学校的蚕科专业。毕业后,他在安徽省贵池的省立第五中等职校蚕科担任实习教员。之后,适逢南京“中央大学”区立劳农学院招考完全免费的农民师范科学生, 蒋同庆以自己的勤奋,在本县9倍报名人数只取1名的条件下, 获得进入该农学院深造资格。

在南京“中央大学”劳农学院读书时, 蒋同庆曾被选任学生会农业部长, 出版刊物, 发表了“苏北涟水县的养蚕”之处女作。1930年毕业后, 他去杭州西湖蚕种制造场担任技术员兼讲习所教员3, 从事原蚕种制造的工作。

为了在家蚕育种上有所作为, 蒋同庆立下了走出国门、继续求学的志向。当时, 家蚕遗传学的实验研究在日本已经得到了迅猛发展。他以自己少许的工资积蓄, 在得到叔父资助下, 19333月赴日本留学。他先进入东京高等预备学校学习日语,并请家庭教师进行辅导。在短短40多天中, 其日语阅读和写作水平有了迅速长进。

随后, 蒋同庆转赴日本广岛县府中町广岛县蚕业试验场做研究, 由该场原种部、试验部的吉田、关屋等教授分别指导养蚕制种。由于有在杭州西湖蚕种场的3年实践经验, 蒋同庆在广岛通过观察比较各地的异同, 对养蚕制种的理论与技术,短时间内就有了明显提高。

1933年底, 经中华农学会介绍, 蒋同庆前往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农学部养蚕研究室, 师从著名遗传学家田中义麿教授, 专攻家蚕遗传育种学。在田中义麿的指导下, 蒋同庆潜心钻研家蚕的遗传和生理,进行“蚕蛾眼色的母性遗传”、“绢丝腺色素的研究”等课题的实验, 观察记录了很多数据, 做了2 000多张资料卡片。他先后在日本遗传学杂志等学术期刊上,发表了《蚕雌性外观的因子交叉》《温度对遗传因子的影响,Ⅰ地图斑场合》等实验研究论文。

与此同时, 蒋同庆不忘学习日本家蚕育种的实用经验, 利用机会访问熊本国立蚕丝试验支场等日本各地公私立的家蚕育种机构和育种专家, 把日本当时还处于分散状态的家蚕育种的点滴经验, 综合分析, 从组织体制、育种目标到实施途径等进行了系统的总结,蒋同庆的刻苦学习赢得田中义麿的特别青睐,被称为“拚命三郎”。

日本遗传学家田岛弥太郎在回忆和他同学时的经历时, 曾有这么一段话:“当人们早已回家, 夜深人静之时, 仍可在第三实验室见到蒋先生努力学习的影姿, 收集当时所能得到的文献作成卡片, 必要之者, 将其概要记入卡片。蒋先生的研究课题是以称为地图斑的斑点蚕为材料, 研究催青温度及其他环境条件对斑点型的影响。斑点的性状表现为复杂的数量变异, 工作十分劳苦。

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年代, 留学日本的中国学生常常有被抓捕的危险, 但蒋同庆仍然坚持学习, 直到最后。不久, 日本警方以“间谍嫌疑”将他拘留。之后经过田中义麿的多方相救, 才在关押83天后被释放,于19383月回国。

蒋同庆留学日本期间所做的满满一大抽屉家蚕遗传研究的资料卡片, 多亏他的同学田岛弥太郎的细心保存。时隔40年后,当蒋同庆再度到日本做学术访问时, 这些家蚕遗传研究的资料才得以物归原主, 成为我国家蚕遗传学研究极为珍贵的文献史料和中日两国学者友好交往的见证。

2 锲而不舍 毕生致力家蚕品种基因库建设

早在日本广岛蚕业试验场实习时, 蒋同庆就利用研究之余博览群书, 写成《蚕业统治论》之论文, 发表在当时中国唯一的农学综合性刊物《中华农学会报》上。该文对栽桑养蚕, 制种、制丝、外贸等分门别类, 自局部向整体, 自整体向局部, 作了综合论述;提出了建立原蚕饲育分场的育种方法, 对中国早期蚕种业的发展, 由理论到实践, 均起到了指导作用。

1936, 蒋同庆在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留学时,以家蚕为材料获得了人为突变的成功。他先后与导师田中义麿联名在日本遗传学杂志、蚕丝学杂志上发表了“蚕雌性外观的因子交叉”、“温度对遗传因子的影响.Ⅰ地图斑场合”等研究论文。

在田中义麿蚕室中几度春秋的耳濡目染, 蒋同庆发现该蚕室所饲养的实验蚕儿均系来自世界各地的家蚕品种, 而且采用科学记录的方法, 巨细不遗, 经过长年累月的勤奋工作, 建成了家蚕品种基因库。受到该研究内容及方法的启发, 他于1938 年从日本回国后, 便投身到中国家蚕品种基因库的创建中。他首先应聘到了有较为丰富家蚕品种资源的中山大学, 以实现自己的宏伟抱负。

在当时兵荒马乱的艰苦环境中, 蒋同庆将该学校抢救出的一批家蚕品种, 和同事们一起进行饲养和繁育。他们常常不辞辛苦地四处奔走, 跑警报、钻防空洞、辗转迁徙, 从事着珍贵家蚕遗传资源的保存和繁育。为了保育这些家蚕品种, 他常以提供蚕室、给足经费、配给专职助教技术人员作为应聘云南大学、四川大学、中央技艺专科学校和西南农学院等高校的先决条件。在家蚕养殖的季节, 他的家可以不要, 他的孩子可以不管, 但蚕儿必须管好。他不仅自己这样做, 还要求他的夫人钱惠田(1920——2011)同样这样做,也要求他的学生必须这样做。

20世纪40年代,蒋同庆以保存和继续繁育的家蚕品种为材料,先后与杨邦杰(18911971)、陆星垣(19051991)、唐维六(19122010)、钱惠田等人合作, 主要对家蚕卵、茧、蛹的形态形质遗传进行实验研究, 并陆续在《中华农学会通讯》等杂志上, 发表了“家蚕卵色之遗传学的研究”、“家蚕黑翅蛹之遗传学的研究”、“利用限性斑纹”、“家蚕绢丝腺色素的研究”等多篇论文,提出了家蚕第二连锁群Pm-Rc 两个表型突变基因间之换组价(即交换率),并对广东蚕系统“水引缩卵”表型突变进行了遗传研究。其中以 “家蚕绢丝腺色素的研究”为代表的富有创见性的论文, 先后被国外英文、日文等学术专著多次引用, 在国际家蚕遗传学界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与此同时,蒋同庆还与唐维六等为保存 500多个家蚕品种和引进多化性蚕品种,来回奔波于中国广西与越南之间的艰难险途中。

20世纪50年代, 西南地区家蚕品种混乱、品质低劣、蚕茧驳杂, 直接影响广大蚕农的收益和国家的创汇。作为西南蚕丝公司专门聘请的技术顾问, 蒋同庆迅即以重庆北碚蚕种场原种部为核心、在成都沙河堡、云南草坝和稍后的南充等地,一举建立了西南家蚕品种选种站4, 组成了中国第一个完整的选种网络。他以丰富的遗传理论为指导, 设计出一整套纯系选种的新方案(即集中西南区各单位所有品种, 各站分工合作进行比较试验, 直系淘汰与旁系检定相辅相成的综合性选种), 在各选种站统一实施。由此选出的华十镇×瀛文禾或瀛文本的原选种及其交杂组合, 在西南地区统一推广, 奠定西南区蚕品种选种交杂组合的基础达30 年之久。

20世纪60年代, 蒋同庆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合作, 以当年师从田中义麿所做的研究为基础, 继续开展家蚕人工引变的实验。1963年,他发表了4篇有关家蚕人工引变的研究论文。在“文化大革命”的困境中,他在夜间凑着小油灯,仍然偷偷地阅读、翻译、整理和积累有关蚕桑遗传的各种文献资料。

1979, 蒋同庆在西南农学院开始创建家蚕遗传育种研究室。他不仅对家蚕卵色的形态遗传学做出总结性结果, 而且继续就家蚕卵色遗传的机理进行深入探讨。他和同事们先后从实验遗传学和生化遗传学的角度, 阐明了新发现的家蚕近10 个卵色突变型相互之间的遗传关系。

经过50多年的艰辛努力, 蒋同庆等人饲养繁殖的家蚕品种, 已经达到100多代,所有的饲育笔记, 实验纪录, 共有148本。他以浩繁艰巨的工作, 富有开创的精神, 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保留家蚕突变基因最多、历史最长的西南大学遗传研究室家蚕基因库, 从而为家蚕基因组的测序研究奠定了基础。

3 严谨治学 倾心培养家蚕遗传育种人才

1938年,蒋同庆从日本学成归国后,先后在江苏教育学院、中山大学、云南大学、四川大学、中央技艺专科学校等高等院校的蚕桑系担任讲师、副教授和教授。

1948, 蒋同庆根据当时国内外家蚕遗传育种的教学和研究状况, 进行综合分析和系统总结,编写出版了我国家蚕遗传学第一部奠基著作——《蚕体遗传学》。

蒋同庆:《蚕体遗传学》封面.jpg

蒋同庆编著的《蚕体遗传学》(封面)(1948

 

当时的云南大学校长张福延在为《蚕体遗传学》所写的序言中, 对蒋同庆作了如下的颂评:渡日5, 就读九州帝大。师从田中义麿, 专攻蚕体遗传, 学成归国, 历任中山、四川、云南大学教授, 任课之余, 从事研究, 虽逢星期例假, 苟值蚕期, 无间寒暑, 夜以继日, 日常生活, 简单朴素,淡泊自甘, 研究教学, 深切精密, 丝毫不苟, 兼任刻苦, 努力学习, 尤所仅见, 纵揽群书, 学识渊博,于家蚕遗传育种, 钻研深遽, 创建甚多, 析理湛深……

1952, 全国高等学校院系做了调整以后, 蒋同庆被调到西南农学院(1984年更名为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与西南师范大学合并组建为西南大学)担任教授并兼任养蚕教研室的主任、家蚕遗传育种室主任。

在西南农学院, 以蒋同庆为学术代表, 组织了以《蚕的遗传与品种改良》、《蚕的遗传讲话》、《家蚕遗传学》等译著为基础的教材编写, 开设了《家蚕遗传学》和《家蚕育种和繁育学》等专业课程。

在此基础上, 蒋同庆利用独有的资源优势,开展起内容丰富的家蚕遗传育种研究, 并由此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家蚕遗传育种学》的学科体系。他亲自主讲“普通遗传学”、“基础遗传学”、“蚕体遗传学”,为研究生开设“家蚕遗传发生学及家蚕应用遗传学”、“生物显微技术”等课程。他先后邀请日本的长岛荣一等一大批著名学者到西南大学讲学, 以提高家蚕遗传育种的学术研究与教学水平。

蒋同庆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十分严谨。他要求年轻教师初登讲台时, 必须先写好教学卡片, 经过课前试讲, 由他提出修改意见认可后, 才能正式登堂讲课。他常常告诉年轻教师, 讲课不能靠背书, 要讲得使学生理解, 写讲稿就要通俗易懂。教学之余要经常阅读中外书籍, 与家蚕遗传和生理有关的内容要及时摘译下来, 作为教材和讲义编写的基础, 这样就可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更为广泛。

蒋同庆的治学,以勇担重任、正道直行、一丝不苟而著称。他对别人严格要求, 对自己则更为谨严;他不仅对大学生严格要求, 对研究生的要求更为严格。

19701980年代,为了指导研究生的毕业论文, 他常常不辞辛劳地从学校驻地(重庆市北碚区)乘早晨第一班颠簸的汽车,赶往市中区的重庆科技情报研究所查阅文献资料,去第三军医大学联系X光照射蚕蛹、蚕卵等事宜。

蒋同庆给学生指导毕业论文.jpg

蒋同庆给学生指导毕业论文

 

蒋同庆在指导蚕学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答辩时, 当听取了学生们对学识研究情况介绍后, 必定在当天晚间要求学生到他的家中研讨问题, 对论文中的一字一个标点都要认真地修正, 不容许有任何的疏漏和谬误。学生们如遇上难于理解的问题, 他总是要用多种方法, 深入浅出地耐心讲解, 直至学生领会为止。

与此同时,蒋同庆也特别重视蚕桑技术力量的培养。20世纪50年代初,西南各地建立家蚕选种站的时候,他将各地选种站的技术员集中到重庆北碚站参加养蚕、选种的观摩学习, 使大家通过实践认识选种理论。学员在工作中有什么问题,到他家里请教, 他总是热情接待, 不厌其烦地解答各种疑难。

1957, 蒋同庆因为主张“教授治学”而被错划为“右派”。身处逆境中的蒋同庆, 当学生写信索取有关家蚕丝腺色素生理遗传研究的原始报告, 他不能亲自回信时,仍以西南农学院图书馆的名义, 寄去了该学生所需要的文献。

19793, 《光明日报》发表《为蒋同庆说几句话》的文章后, 蒋同庆获得了彻底平反昭雪, 重新走上了西南农学院的讲台。他以80高寿的年迈身躯, 更加废寝忘食地埋头做研究, 搞教学, 修订和编著教材。

蒋同庆在认真研究了日本高等学校蚕学专业的现行教学计划和东京农工大学家蚕生物学科课程内容后,提出了在西南农学院蚕桑系进行教学改革的初步构想。他认为“蚕学专业实际的主课应该是:以生理学导致养蚕,则生理为养蚕之本;以遗传发生学导致蚕种, 则是遗传发生为蚕种学之本;以生理生态学导致栽桑学, 则生理生态学为栽桑之本。这样每一蚕学分支都有自己的理论, 也有自己的实践。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教师既易讲授, 学生又易学习。

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 蒋同庆以严肃认真的教学态度, 诲人不倦的良好教风, 培养了成千上万的学子, 这些先后毕业的学生, 一代传一代,成为我国家蚕遗传育种教学、研究和生产领域的中坚力量。

在蒋同庆几十年培养出来的多代弟子中,既有向仲怀院士这样成就卓著的家蚕遗传育种学家, 也有更多的像杨大桢、鲁成、曹阳、夏庆友、宋方洲、朱勇等那样的一大批蚕桑遗传学优秀学者, 还有更多的则是全国各地蚕桑专业的技术工人骨干。真可谓“倾心育人才, 桃李满蚕园”。

4 鞠躬尽瘁  彰显遗传科学精神永存

1980年代初期,已经步入古稀之年的蒋同庆,不顾年老体弱和拄杖而行的身躯, 继续参加国内外的各类蚕学学术交流活动。

19804月,四川遗传学会成立后,蒋同庆被推选为副理事长。19807月重庆市遗传学会成立后,他又担任副理事长职务。在这之后,蒋同庆不断地来往成渝之间,承担着学会组织的各种学术交流研讨活动。

1980, 蒋同庆参观和考察了日本九州大学、东京大学、东京农工大学、京都大学、国立遗传学研究所等地的蚕桑遗传研究。1983, 蒋同庆作为特邀代表出席了在上海召开的有中、日、美、英等13个国家参加的国际致突变、致癌、致畸型遗传学术研讨交流会议。1985, 蒋同庆作为中国代表之一参加了在昆明召开的中日动物染色体学术讨论会,并在会上发表了“家蚕细胞遗传学的研究”等论文。

19875月,蒋同庆与罗鹏(19262023)等四川遗传学会代表一道,参加了在安徽省合肥召开的中国遗传学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期间,担任中国遗传学会理事长的谈家桢,在百忙中特地看望了四川遗传学会的参会代表。短暂见面的时间中,蒋同庆与谈家桢还专门就“家蚕优良品种的遗传选育”等有特色的遗传学研究,进行了学术交流,并一起合影留念。

1987-四川遗传学界与谈家桢合影与.jpg

蒋同庆等四川遗传学会参会代表与谈家桢合影1987

(左起: 3罗鹏、4蒋同庆、5谈家桢)

 

1988620, 蒋同庆因病在重庆逝世。

蒋同庆的一生, 历经坎坷、饱经风霜。无论是早年留学日本的战乱时期, 还是被错划为“右派”和“10年浩劫”的困境中, 他都始终不渝地追求蚕学, 身体力行。他经常亲自到蚕室参加蚕、茧、丝、卵的选育工作。在蚕期中可看见他:子夜时还在审查选种的各种表报, 仔细确定选留蛾区;晨曦时,又到蚕室观察茧形、茧色、称量茧重,决定选留个体。

蒋同庆视家蚕为生命, 全部身心投入到西南大学家蚕遗传研究室的建设和发展中。他先后编写、编译出版的论著和发表的论文总计达350余万字。

1991, 西南农学院编辑出版了《蒋同庆教授业绩》一书, 辑录了他一生教书育人和蚕学研究的主要成就。谈家桢院士及其弟子刘祖洞还专门送上了亲笔题词。

《蒋同庆教授业绩》(封面)及谈家桢、刘祖洞的题词(1991).jpg

《蒋同庆教授业绩》(封面)及谈家桢、刘祖洞的题词1991


作为一位清白坦诚、刚直不阿的中国科学家, 蒋同庆在学术是非面前总是严肃认真, 不因世俗影响而轻易放弃自己的正确主张。他敢于讲真话, 不在学术原则上做人情交易, 充分显示了一个科学家的铮铮铁骨。

  在50多年的家蚕实验遗传学教学和研究中, 蒋同庆对蚕桑事业的献身精神; 对科学研究工作的求是态度;对培养人才的满腔热情;对工作困难的坚韧不拔;对新知识的不断追求, 以及“鞠躬尽瘁、死而不已”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都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学人, 为中国生命科学事业的发展更加奋力地拼搏。

 

[本文根据原载《遗传》杂志(20138期《中国家蚕遗传学的奠基者——蒋同庆》)之文章,作了文字的部分修改和插图的添加而成。并以该篇博文的发布,缅怀蒋同庆及其夫人钱惠田先生。]

 

202312月 修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4644-1414626.html

上一篇:谈家桢精神永远指引着我们前行——谈家桢与四川遗传学发展的往事回忆
下一篇:至今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科学教育经典读物——陈桢编著的《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生物学》之历史追述
收藏 IP: 222.211.59.*| 热度|

7 张晓良 史晓雷 卫文强 李毅伟 龙良鲲 高峡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22: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