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众所周知,很难界定什么是美国菜,想来想去,汉堡类的快餐应该算是美国餐饮的代表吧。
最早应该是1992年或是93年在北京王府井(就是现在的东方广场)的麦当劳餐厅用餐,很清楚地记得,当时排着长长队伍的人们,手里拿着100元的钞票购买食物,感觉挺奇怪,这东西怎么这么贵啊?但还是决定试一下,因为此前看过一本日本人写的书《我是最会赚钱的人》,说的就是麦当劳。所以既然撞上了,就看看怎么变成最会赚钱的人吧。当时吃的是巨无霸套餐,好像要10元多一些吧,在当时是相当贵的一餐啦。
后来97年在深圳,作为陪同人员,连续一个星期在人才大市场附近的麦当劳餐厅用餐,包括部分早餐和全部的午餐,此后,闻到麦当劳的味道就反胃。这种感觉延续了很长时间才算过去。我的结论是,中国人这么刁钻的胃口和嘴巴,怎么能守着几样东西不停地吃呢?断定它长久不了。这个结论显然错误,但不完全错。
此后,麦当劳几乎遍地开花,接着麦当劳的对面就出现肯德基,总是相伴而生。总体差不多,但又不同,感觉肯德基的势头猛过麦当劳。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肯德基总在推出新品种,这迎合了中国人喜欢变化的口味;而麦当劳固守传统品种,略处下风,但后来麦当劳也在不断地推出新品种,甚至出现米饭套餐。
总想知道这些源于美国的巨头在美国究竟如何?这也算是本次美国之行的一项特定行程,加上临走前,国内正在跟星巴克较劲呢。就把这几样快餐放一起说说。
说来有趣,我说要去肯德基和麦当劳,居然没人愿意跟我去,大家一致认为,那里的东西真难吃,宁可饿着,也不吃,好奇怪啊!我不觉得它们好吃,但也不至于难以下咽,充饥还是可以的。
最早去的是subway,也是很大的连锁快餐;国内也有,但没去吃过,不好比较。然后去了KFC和麦当劳。
这三家的共同点就是,买了套餐或饮料后,给你个杯子,自己到机器上接饮料,随便喝。那机器上中间出冰块,旁边有6种或8种各式饮料,只不过麦当劳的是可口可乐,KFC的是百事可乐。其他的饮料都差不多,记得国内好像因为麦当劳的可乐中加半杯冰而起过风波。为什么这种随便喝的方式不引进呢?而要争论冰的多少呢?
在麦当劳仍然买巨无霸套餐,5.99刀,不算贵,跟学校的一餐饭差不多。还买了个苹果派,0.67刀,很便宜。另外紧跟冬奥会的形势,麦当劳为美国金牌而战呢,麦乐鸡就变金牌了。还另外花1元买一个甜筒冰淇凌,有点儿贵,但这个一定要买。一方面,我喜欢热薯条蘸冰激凌的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滋味,另一方面想看看美国的甜筒冰激淋最下面部分是否是空心的,因为这也曾引起争议。
实践证明,麦当劳的味道确实在哪儿都一样,这也是他们的宗旨。只是苹果派的皮有点儿不同,不仅开了三个口子,还撒了些粉末,味道不同,但馅儿是同一个味儿。当然冰激淋的味道也没变,而且里面都是充满冰激淋的。
肯德基就比较有趣了,好像没什么能跟国内的对上,最后挑了个famous bowl,太有趣了,下面是半碗土豆泥,放上四块鸡块,再浇上一大勺玉米卤汁,最后撒上芝士。确实是美国吃法,这也跟我想象的一样,因为KFC就是本地化的方式。比如在中国有老北京鸡肉卷,在泰国就是泰式辣酱卷,在韩国就是泡菜卷,所以在美国一定是美式的。
而且KFC还跟别的联合,比如这家就是跟海鲜联合的;在广州有东方既白是肯德基的兄弟,连在一起,好像一个店,但出品有所不同。
至于Subway宣称都是新鲜的,也就是自己选择夹在汉堡里面的材料,服务员现做,这里的食品相对健康,少油少糖。
其实汉堡连锁店遍地开花,只不过其他的好像都不怎么著名,但也都有顾客光顾。还有就是披萨店也遍地开花,品牌众多。
至于星巴克,真的算不上高档消费场所,2块多到4快多一杯咖啡,在有一两块一块的甜点,一般店里有很少的几个座位,外面也有几个,基本上就是买了就走的形式。在国内怎么就变成白领甚至金领们摆谱显品味的场所了呢?说白了,就是美国人爱喝咖啡,有这么一个随处可见的,能喝咖啡的地方而已。我想来想去,应该跟我们小时候两分钱一碗的大碗茶是一个概念。我把学生食堂的星巴克拍下来了,包括价格,但一时找不出来,就上一张好莱坞的星巴克价目吧。其实价格在机场、食堂、大街上都差不多,我只是说个事实,可不想打击小资情趣哦。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5: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