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小数据和中西医(131216)
闵应骅
上篇谈“大数据与小数据”,觉得好像意犹未尽,再写一篇,谈大小数据与中西医,说点外行话。请注意,不要把大数据分析与大数据技术混为一谈。大数据技术由IT行业解决,而大数据分析则靠各领域专业人士负责,小数据也类似。中西医也不能混同。有人说中西医结合,我不知道我们为什么总喜欢把两个不一样的东西“结合”,他们没法结合。中医、西医应该各走各的路。
分析大数据总是宏观地考察这些大数据,用统计方法得出结论。到今天,在科学上,像1+1=2;f=ma那样铁打的结论已经越来越少了,大多是以某种概率成立的结论。即使是亲子鉴定也不是100%正确。百度介绍:“DNA亲子鉴定,否定亲子关系的准确率几近100%,肯定亲子关系的准确率可达到99.99%。”所以,还有小概率事件,谁摊上谁倒霉!何况百度列出的这个结论本身也是以某个概率之下成立的。小数据根据少量历史数据,从个人数据资料室里拿出来分析,也可以得出可信的结论来。有人说,小数据是从大数据里拿出来的,研究大数据自然就包括了研究小数据。其实不然。首先,小数据不是从一个超大数据库里挑出来的,而是要在小数据产生过程中,用APP搜集起来的。其次,个人数据资料室是高度隐私的信息,除了他本人可以存取以外,任何人,甚至是系统管理员都不能存取。如果把一个数据元素允许存取的人数的倒数称为隐私度的话,个人数据资料室的隐私度为1,最高。而电子邮件的隐私度≤0.5,因为至少发送者和接收者可以存取。一般的公用信息,其隐私度为0,因为大家都可以存取。要做到隐私度为1,技术实现起来是很难的。
我们知道,西医根据化验结果或其他科学仪器测试得到的结果做诊断。例如人们常说白血球计数高于10就是发炎,这是有科学根据的。观察大量试验样本都是如此。这是从大数据里得到的结论。但中医不同,根据望、闻、问、切,推断应该用什么药,缓解病情。根据服药以后的情况,随时调整药方。这是一对一的,不能根据别人的脉搏来诊断病情。这就像启用病人的个人数据资料室一样。
再说西药,它根据化学试验,得出药物的化学名称、结构式、分子式,再分析其可能的副作用,进行实验,以致对大多数这样的病有疗效,而副作用较小。这也是从大数据里得来的结论。中药则不同。神农尝百草,打下基础,根据长期的经验积累,得到某种草药搭配可能治某种病。某病人服了,有效则继续;无效则调整药方。同样的病症对不同的人,用药可能不同,至少剂量会不同。完全根据个人不同情况处理之。如果你要他列出药物的结构式、分子式,并给出可能的副作用,那真是勉为其难了。那是从个人健康数据的积累中得来的。当然,这个隐含的推断过程,可能对;也可能不对。对了,你的病可能治好了;不对,可能就治坏了。但是,中国几千年的医疗经验表明,中医这种个性化服务,治好病的概率还是挺高的。对于有些老人、有些病、在某些条件下,你也许最好,或者不得不采取中医疗法。
有人反对中医,说它不科学。其实,大数据是科学,小数据也是科学。中医根据各人不同情况用药,反复试验,慢慢来,也很科学。我觉得,老人尤其适合中医。西医动不动就做手术,而老人可能经不起手术,术后的恢复能力也差,用中药调理也许更合适。现在一些中医院,走所谓中西医结合的路子,完全变成西医那一套。要我看,中医要是按西医的路子走,中医就死定了。
不管中医、西医,现在都讲究移动医疗,也就是上文所说的mHealth。有一个调查显示,到2010 年止,被调查的医院中有10%使用了移动医疗,其中三级医院占了46%;没有使用移动医疗产品的医院中,有67%计划在2011 年部署应用,16%计划在三年后考虑;在投入资金方面,预计投入10-50万元建设移动医疗的医院占了88%,8%的医院计划投入在10-50万之间,只有3%的医院计划投资100-500万建设移动医疗系统。从这个调查可以看出,小数据应用的市场会很大。每人一个个人数据资料室,人一多,市场就会大,虽然他们各人使用的都是小数据。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1: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