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hzcljz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hzcljz

博文

戥量的生活

已有 1257 次阅读 2020-3-28 08:46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文章来源:转载

                  戥量的生活
                    文/陈兴中
       春节时与女儿一起过年,无意之间,见其厨房内冰箱上贴的一幅招贴画色彩斑斓,很是耀眼,定睛一看,原来是上海市健康促进委员会与上海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联合推出的《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图》。上面赫然载明:每日推荐量:
     油25—30克、盐6克、奶类及奶制品300克、大豆类及坚果30—50克、畜禽肉类50—75克、鱼虾类50—100克、蛋类25—50克、蔬菜类300—500克、水果类200—400克、谷类薯类及杂豆250—400克、水1200毫升。
       此图下方,还有上海市健康促进委员会单独绘制的旨在促进市民健康的图画,上面不惮其烦地罗列了只能“少量吃”的“红灯食物”和“限量吃”的“黄灯食物”,以及“每天吃”的“绿灯食物”的品类与名称。政府的殷殷爱民之心,于此可以洞见。
       由此忆及近些年日渐增多的诸如“一日刷牙三次,一次刷三分钟”之类指导人们健康生活的“量化指标”,联想到唐德刚小说《求婚》中的主人翁尼古拉以编年体分三章写成甚至仔细标明亲吻次序与时间等内容的“长逾一百页”的“求婚计划书”,及其带有“注二十七”的情书,心中不禁哑然失笑。
       毋庸讳言,在产业国家主义盛行的当今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是极大的丰富了。即便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地方,对于城市人群来说,生猛海鲜、大鱼大肉等已不是昔日的凤毛麟角,而是变成家常便饭了。然而,也许就是这些代表人类富裕和物质文明的东西,正好是诸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及冠状动脉硬化及肥胖、中风等“现代文明病”赖以产生的根源。
       老子说:“人之生,动之死地者,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人到中年而濒于死亡的,也十有其三。原因是这种人嗜欲太深,自奉太厚,常因争竞衣食、对生活期许过高而殃及生命。
季羡林先生以一代文章泰斗而备受世人尊敬,除学富五车、著作等身外,他的令人敬佩的地方,还有是一个老寿星。他崇尚科学又顺应自然,与日月风露相亲愍。他以98岁高龄谢世,自有其独到的生命感悟而根深叶茂。他戏称的“三不主义”,即不挑食,不锻炼,不唠叨,说不定就是他生活经验的朴素总结。我相信,这里面既有他的养生之道,又有他的做人诀窍,相比于那些四时不易、闻鸡起舞、动辄十数公里的健身方式,季老先生的素衣简食和赤子之心,不知包含了多少人生的大智慧,只是他似有若无,举重若轻,如山间流水,陌上桃花,自荣自喜,云淡风轻。
       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说,“唯道集虚,体用不二,这构成中国人的生命情调和艺术意境的实相”。 而道家则认为,“道始于虚廓,虚廓生宇宙,宇宙生气”。而这与宇宙虚廓合二为一的生生之气,从本质上来说,也许才应该是人类真正追求的。
       “虚”“无”二字,最是贵气。然而,“虚”并不等于“无”,“虚”不是“子虚乌有”,亦非“亡是公”。虚是虚怀若谷,虚是澄明如秋水,虚是美,虚是空灵,虚是思想与智慧的源泉,同时也是具有生命世相的高雅艺术品赖以产生的温床,它既是艺术境界,也是生活境界,更是人之为人的精神境界。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纲常解纽,传统文明被撕成碎片抛到地上遭人践踏,而人类的生活却又被消费的鞭子驱赶或引领。在无孔不入的广告和无所不有的商品面前,人们迷离,彷徨,无可奈何更找不见自己。即使是在温饱未脱的穷乡僻壤,人手一握的无线电话却也比比皆是。人们可以食无盐,但手机却是万万不能没有的。即便拉账累债,打肿脸充胖子,也不能在人前失了“志气”,丢了自家面子。至于它是否适用,是否生活必需,只有天知地知,寸心有知。
       崇尚科学,追求科技进步是现今人类的时髦与共识,有时甚至使人感觉天经地义。但科学而不预设规矩,匡正范围,其后果也许不堪设想。这就像骏马而不着环辔,汽车飞机没有制动措施,结果是不言自明的。看看今日世界炽热的军备竞赛,看看核弹、航母、激光武器的嬗变与演进,再看看药店、眼镜商店雨后春笋般的迅速崛起和手机一变而为游戏机及被其昼夜捆绑、废寝忘食的低头族,杞人之想或许并非多余。但愿令人类沾沾自喜的科学成果最终不会变为潘朵拉的盒子。
       应该说,培养一个良好的心态和树立一种健康的生活理念是至关重要的。它也许比吃什么和怎样吃更有意义。
       中华文明师法黄老,崇尚素朴,讲究简静恬淡,物我为一,与大自然相邻相善,和谐共存。这既是我们的老祖先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积累的智慧,也是华夏文明的精髓所在,可以传之久远。
       中国人不轻视物质,却更注重精神的高迈与清逸,凡事要有个意思,要开出一段人世的风景,讲究天地人和。
       凡物有德。人先有性而后有情。性情交融方为人生。
       与生活节奏如同机器般运转的欧美等西方人相比,中国人更在意生命的散淡与悠闲,人们轻王侯却更注重生活的质量与情调,所谓“有梅无雪不精神”,说的就是感觉与心灵慰藉的重要性。昔日的竹林七贤的放达,和今日玉龙雪山下绿水潺湲的束河小镇的一米阳光和纳西弦歌,就是最好的例证。
       说到穿衣吃饭,待人接物,中国人崇尚朴实自然,率意而为,讲求一个“礼”字,即使是亲密如夫妻,亦是要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的。
       至于饮食,虽则小葱拌豆腐、白水煮白菜不比大鱼大肉的金贵油腻,但是,只要主人敬客的心意到了,即如“农家腊酒”,醉人醉心,也是最美最好的。
       盐是百味之王,吃多了固然不好,但少了它的佐理,凡百美食便无由存在,吃饭直如动物果腹,味道也就无从说起,人们便不会有口福,也不会有大快朵颐。姑且不说盐对人体的骨骼发育、细胞活跃、肌肤敏感、新陈代谢等诸多方面都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遑论作为人类文明成果重要组成部分的饮食文化的创造与传承。
       现在的人类真真是越来越忙迫了,打着科学招牌的所谓健康说教与保健商品越来越多,让人目不暇接,无所适从。纯净水变得越来越纯净,方便面变得越来越方便,防盗门的防盗机关越来越多,而人们的安全感却越来越少,中小学生甚至大学生入学要人接送,道路被一次次拓宽却总是车水马龙……,清夜扪心,有谁能知道被物量化了的未来人类,究竟会走向何处去?
       试想,做饭用餐而不能尽兴随意,却要锱较铢量,如切如磋,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样的过程先自失了至性真情,缺乏天道人意,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
       静观今日之社会人事,传统文化的古韵似乎被喧闹与琐屑所取代,期间多有追逐奔竞与促狭攀比,少见“悠然南山”的从容与淡远。
       天道往还,四时有序,人不可以没有家国情怀,也不可以没有君臣父子。
       孔夫子说,君子不器。他老人家的话表明,人自有其内在的精神需求和心理特质,与动物是根本有别的。
毋庸讳言 ,氢弹、核潜艇和激光武器并非人类生活的必需,而是对人性的扭曲和役化,它们绝对不会给人类带来任何福祉。这就像我们并不需要碗口大的美利坚苹果、反季节西瓜、人造鸡蛋和一根一二斤重的寿光大葱一样。
       审视现实,我们不难发现,其实我们缺失的不是飞机,大炮,与火箭航母,以及与此相关的核心技术与经济支撑能力,而是唐风汉韵和文化的阳刚,是一代天骄的雄起。
       胡兰成先生有言:“一切都是个志气”。“从来贫寒人家的子弟多有志气,志气是生在薄衣俭食,肌体对于大自然星月风露的感激”。人,即使春风得意,飞黄腾达,真的到了大雄峰上,也还是要“上与星辰近,下与世间亲”的。
       据此我想,尽管我们的社会,物质尚未达到绝对富裕的程度,至今仍有一部分人还在为温饱宵旰忧劳。但追求心神安适却是人人都有的。因此,树立一种简约的生活方式,身处物质社会而不被物质和欲望湮灭或役使,应该还是可能的。
       瓦尔登湖宁静而美丽,康科德的梭罗能过的生活,我们也应该能过。虽然我们没有他那样的深沉,也没有他那样的精神追求与高度。
              2016年1月9日星期六于临洮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0654-1225646.html

上一篇:赵为民和他的画
下一篇:乡村即景
收藏 IP: 223.73.132.*| 热度|

1 孙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7 11: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