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瑟琦智库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idmresearch

博文

【调研报告】“中国版先修课程来啦”:高中与大学衔接教育探索

已有 3729 次阅读 2021-3-24 22:49 |个人分类:教育观察|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背景:

2021年2月16日,复旦大学发布公告:自2021年三月起,复旦大学将开展面向上海市所有高中高一年级在读学生的“周末学堂——复旦大学拔尖学科高中先修计划”。该项目将为高中生们提供自由选择、自主探索的创新教育机会,培养基础学科创新人才,前置优质教育资源,助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2021年3月18日,周末先修学堂开放报名!在“复旦大学”和“复旦招生”微信公众号菜单栏中的“周末先修”栏目进行信息填写,3月20日10:00-3月21日10:00正式开放选课!从体验大学“抢课”的乐趣开始,“周末学堂——复旦大学拔尖学科高中先修计划”正式拉开帷幕!

“中国版先修课程”:我国现有高中与大学衔接教育概况

先修课程这一概念在美国广为人知,由美国大学理事会 (The College Board)发起的进阶先修课程(Advanced Placement Program,简称AP课程)、国际文凭组织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 推出的国际证书课程(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简称IB课程)以及高中生通过注册大学或社区学院后可选修的大学课程即双学分课程 (Dual Enrollment Program,简称DE课程)均有较高的认可度。在20 世纪60 年代,清华大学和清华附中开始在高中试办“大学预科班”。这是我国大学与高中衔接探索的先声, 可惜后来中断。20 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部分重点大学与高中联手创办各种试验班、开设大学先修课程,推动大学与高中衔接迈出了一大步,但仍处于探索阶段。近年来,我国不断要求加强大学与中学的衔接教育,系统化培养人才。《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2019)指出,“高校应以多种方式向高中学校介绍专业设置、选拔要求、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等,为学生提供咨询和帮助”。目前,我国正在不断探索着高中与大学衔接教育。


01高中与大学衔接计划

(一)

英才计划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有关要求,切实促进高校优质科技教育资源开发开放,建立高校与中学联合发现和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的有效方式,中国科协和教育部自2013年开始共同组织实施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简称“英才计划”)。“英才计划”旨在选拔一批品学兼优、学有余力的中学生走进大学,在自然科学基础学科领域的著名科学家指导下参加科学研究、学术研讨和科研实践,使中学生感受名师魅力,体验科研过程,激发科学兴趣,提高创新能力,树立科学志向,进而发现一批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优秀中学生,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输送后备力量,并以此促进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相衔接,建立高校与中学联合发现和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为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不断涌现和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

翱翔计划

2008年3月,北京市教委成立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启动“翱翔计划”,通过有效整合在京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优质资源,开展中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2010年,“翱翔计划”成为北京市所承担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的主要内容,并被列入《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年轻创新型后备人才发现培育体系”。截至2012年,“翱翔计划”现已覆盖数学与信息科学、物理与地球科学、化学与生命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等学科领域,确立北京四中、人大附中、北师大附中等29所基地学校。由各基地学校牵头,带领高中学生走进在京高校、科研院所的百余家实验室和科研基地,在科学家的指导下开展科研实践,实现让中学生“在科学家身边成长”。


02


中国大学先修课程(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


中国大学先修课程(Advanced Pre-University Course)是由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支持建设的,在全国部分中学先修课体系内开设的大学程度的选修课。该项目于2013年2月正式启动。截止2015年12月,全国共有207所中学参与了试点工作,共有11532名学生参加AC课程。项目邀请国内多所知名高校和教育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在学习、借鉴先进国际课程理念和经验的基础上,着力研制、开发一套适合我国高中教育实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大学先修课程,使学有余力的高中生能根据自身的兴趣和能力自主选择、自愿学习,提前接受大学的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发展在学科专业学习和研究方面的潜能,帮助其为大学学习乃至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中学生凭“线下考试成绩单”和“线上学习行为报告”,达到相关学校学分认证要求,则可申请该学校的学分认证。


1

同济大学


“苗圃计划”试图通过大学教育主动前移,在不影响中学正常教学的前提下,利用同济的学科优势与中学的素质教育和研究型课程相结合,把大学教育和中学教育贯通为一个体系,经过过程培养,共同引导学生兴趣、特长,促进能力和人格养成培养,努力使学生们能做到“知识、能力、人格”协调发展,为创新人才培养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实现过程评价,为建立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科学人才选拔模式提供依据。


2019年11月,同济大学发布“苗圃计划(2.0)”,该计划将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面向国家紧缺人才,重点实施“7个1”,打造一批适合中学生的在线学科科普课程教学和实验实践教学,为每所苗圃中学定制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全过程渗透思政教育,全面提升中学生综合素质,努力实现可借鉴、可推广的大中小学贯通培养的新模式。


2

清华大学


2016年4月,清华大学推出了“iTsinghua学堂——名师大家进中学”系列巡讲活动,截至2018年6月,已有包括20多名院士在内的140余名清华学者走进全国各省市的中学,与师生交流互动,讲述学科前沿、专业发展、清华故事。截至2018年6月,系列巡讲活动已经在全国250多所中学举办了近400场讲座,涵盖全国所有省份,参与中学师生数量逾20万人,引起师生、家长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为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快培养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2019年11月,清华大学启动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大学中学衔接培养基地建设试点。清华大学将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中学建立拔尖基地,基地建设以三年为一周期,基地管理委员会将视基地建设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动态审核。根据试点情况及基地建设规划,清华大学拔尖基地的建设范围是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信息学以及力学6个学科方向。


3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牵手复旦附中,将学术大牛的前沿课堂搬到了中学教师里,自2018年起,复旦大学正式推出“微课”系列。春季学期采取“15+15”(课程数) 模式,主要上课对象为高一的学生;秋季学期则采取“8+8”(课程数) 模式,主要对象为高二学生。一周两次、六周结课、一学期两轮,复旦附中学生能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挑选课程。


2021年3月起,复旦大学正式推出“周末学堂”。周末先修学堂——复旦大学拔尖学科高中先修计划起步阶段面向上海市所有高中高一年级在读学生。周末先修学堂秉持了复旦大学一贯的高开放度理念,给予每一位学有余力的优秀高中生自由选择、自主探索适合自己的创新教育的机会。周末先修学堂按自然年度开设课程,每门课程为期一年,包括春季和秋季两个学期。本学期共上课6次。3月18日开放报名,3月20日10:00-3月21日10:00开始选课,课程涉及数学、物理、医学和经济学等多个领域(具体见图1)。周末先修学堂面向上海市所有高中学生,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创新探索大中学衔接培养新模式。从原有的复旦名师走入中学的形式扩展到高中学子走入复旦校园,进一步强化高中学子与复旦大学的紧密互动。

1.png

图1 复旦大学周末先修学堂课程清单(来源:复旦大学官微)


4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中国航天科技教育校长论坛上,哈尔滨工业大学正式启动“紫丁香计划”衔接课程。“紫丁香计划”是中学和大学的衔接计划,旨在利用哈工大优质教育资源,在帮助中学生提前接触大学专业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通中学和大学人才培养。课程分为大学基础类、专业认知类和升学指导类3大版块。与国内其它高校推出的大学先修课程有所不同的是,该校推出的“紫丁香计划”衔接课程以课程导论为主并首次尝试以在线直播的方式,旨在通过课程帮助学生提前建立知识架构,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从而更加理性地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专业。


先修课程的发展:将育才放在首位

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有效衔接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可以服务高中教育,站位大学看高中,使高中教育能够有意识地呼应大学教育开展教育教学,关注学生持续学习的需要;另一方面能够促进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体系的完善,帮助大学新生克服由于环境变化带来的学习、生活、交往、心理等问题,迅速适应大学生活。打通高中与大学的壁垒,开展有效的高中与大学衔接教育,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将人才培养放在首位。


不少学者认为复旦大学的“先修计划”是值得肯定的,虽然具体推行后可能会面临新的问题,但这是在“先修课”探索中迈出的重要一步。有观点特别指出,大学先修课应重视育才而非招生。由此可见,只有当越来越多的大学加入开设先修课程的行列,高中与大学合力研究如何更好地衔接、先修课程受到学生与社会的认可、平衡教育公平等等,才能使得我国高中与大学衔接教育迈上新的台阶!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03646-1278428.html

上一篇:【考研指南】却笑人间举子忙,今年考研复试知多少?
下一篇:【经典导读】《大学教育力》日本大学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与重塑途径
收藏 IP: 183.192.2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20: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