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创新创业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NPs 美国HudsonAlpha研究院的研究员。做分子鉴别诊断平台技术的开发和免疫组库基础科研。

博文

“熟人”都是怎么变熟的?杀熟又是怎么回事? 精选

已有 15248 次阅读 2014-5-8 07:46 |个人分类:生物技术创新创业|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生物技术, 创新, 创业

昨天博客还在说造词是创新,“杀熟”这个词又是谁的创新?

首先,我们得分析一下熟人是怎么熟起来的。

如果让我给“熟人”下个定义,那就该是“相互认识很久,知根知底,相互尊重的人”。单方面的认识不是熟人,认识不久的理当不是熟人,不知对方根底的不是熟人,不相互尊重的也不该是熟人。在facebook上的一个朋友不是熟人,在微博上的粉丝也不是熟人,因为还不知根知底,相互尊重。

我们每个人到底能由多少个熟人?这实际上是一个很有名的研究,有一个著名的Dunbar's number, 是Dunbar教授多年研究的结果:他的结论是,我们一般最多能和大概150个人保持比较密切的社交关系,也就是说,我们大概每个人有150个“熟人”。

如果每个人有这么150个熟人,那你能否闭起眼睛想想,这150个人都是谁?他们都是做什么的?你和这些人的日常接触都是什么样的,和工作有关吗?和创新有关吗?和事业有关吗?如果有20个人是酒肉朋友,那你是否就“浪费”了一些事业发展的机会?

熟人都是由“生人”变来的。通常是通过朋友介绍或者工作生活上的多次接触和交流。同甘苦共患难过的朋友也自然成为熟人。朋友的朋友可以加快成为熟人。亲戚,在信息社会以前可以是加速成为可信任的熟人的一类人,可是在信息交流发达的今天有些亲戚还不如网上的朋友亲密。请客送礼,是加速“变熟”的方式吗?贿赂是吗?敢收你贿赂的一定是熟人吗?

不同的文化,这个由生变熟的过程有很大的差别。在美国,熟人的来源可能包括下面这些:有血缘关系的亲戚,在同一个学校的同学,一个教堂的教友,一个高尔夫俱乐部的会员,一个单位的同事等。在中国,可能是政治团体(党员)成员替代教堂的教友,用麻将桌上的牌友替代高尔夫或乡村俱乐部的会员?熟人来源的不同,是否也影响我们事业的发展?

杀熟,不单单发生在中国,美国也常常发生杀熟的事,“杀”的大多是教堂和高尔夫俱乐部的熟人。杀熟的人有个特点,他们为了能有利益最大化,朋友也就是越多越好,骗子通常需要超过150人的熟人基数才能得逞。所以杀熟的很多都是社交高手。

杀熟,很多情况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有本事的,最好还是从生人身上赚钱。

我们成长的不同阶段,相熟的150是不同的。朋友也需要更新换代,吐故纳新。更新的频率有多高,也是每个人都不同的。是老朋友多的人幸福?还是新朋友多的人快乐?

我之所以想起这个题目来写博客,是有感而发的:我过去几天在匹兹堡参加免疫学年会,我们iRepertoire公司在会上办了一个展台,碰到不少中国人,美国人,欧洲人。每当有人在我们面前走过,我都会主动打招呼,希望他们能留步,了解一下我们的技术和产品。每当问及,美国人都会很客气,微笑相应,常常会留下了谈几句,感兴趣的会交谈很久。可是,和美国人相比,碰到热情的中国人很少很少。除非是“熟人”,那些在国内通过某些场合认识了的人。

和生人保持较远的距离,似乎是中国人保护自己的一个本能习惯;而比较放松地去接触生人,则是美国人的一个特点。尤其是在我所住的美国南方,平常在大街上走路碰到完全没见过的生人,只要目光接触到对方,一定打个招呼问候一下。这也是我刚来美国的时候很不习惯的。

虽然有密切交往的朋友可能每个人只有150个,但是因为和生人也能随意交流,把生人变成熟人的机率就高了。或许,中国的人实在太多了,按照美国的习惯,我们都得累死。

也许,在中国,正是因为生人变熟人的过程太慢,所以杀熟才显得多些?

不过,我觉得交友过于谨慎,并不益于事业发展。因为绝大多数的新生事物都是在生人那里产生的,如果不去接触生人,你就很难找到最先发展的机会。

我们每个人都该不时地反省一下自己的熟人名单,看看那150个人的名额是否满了,那些该替换了,那些该联系一下了。如果名单还有很多空白,那就应该有计划地行动起来,千万别浪费了和他人交流的机会。

我们的生活是否充实,和这150个熟人都是谁有很大的关系。

还有,下次再去参加学术会议,一定要多接触些人,多交谈,多交朋友。最搞笑的就是那些每个展台都停留一下,但是不和人家交流,只关心桌子上的免费礼品的那些人。这样的人还真的大有人在。浪费了大好机会,太可惜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0052-792026.html

上一篇:初学者造句,创新者造词。
下一篇:满足了一个三十年前的奢望
收藏 IP: 207.98.251.*| 热度|

36 武夷山 袁海涛 魏武 薛宇 张云 李健 唐涛 曹聪 强涛 张骥 陆俊茜 李冰 何学锋 刘钢 翟自洋 胡九龙 刘晓锋 褚昭明 肖振亚 唐凌峰 梁洪泽 曹君君 戴德昌 庄世宇 曹须 李宇斌 葛素红 汪晓军 赵凤光 lcy371463420 biofans cloudyou seeker99 zzjtcm aliala PWANGSEIDO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5: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