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创新创业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NPs 美国HudsonAlpha研究院的研究员。做分子鉴别诊断平台技术的开发和免疫组库基础科研。

博文

肿瘤:早诊断,早遭殃? 精选

已有 13627 次阅读 2013-8-23 02:26 |个人分类:生物技术创新创业|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生物技术, 创新创业

最近在我身边发生几件事情让我产生了这样一个疑问:对肿瘤而言,在没有有效治疗的前提下,早期诊断真的是患者的福音吗?

事情是这样的,我的一个投资人跟我说,说他的儿子去年被诊断为有脑部肿瘤。得到这个诊断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跑步不小心碰了头,出了一点血,肿出一个包块,几天后还是头痛,就去医院检查,CT发现丘脑有个肿块,活检确诊为胶质细胞瘤。因为家庭条件好,能够找到最好的医生会诊,结果采取了很积极的治疗方案,放疗,化疗,药物等一起上。现在病人整天乏力,精神不振。

另外一个例子,我们公司的一个员工的先生去年被诊断有前列腺癌肿瘤标记物(PSA)水平增高,昨天活检流血不止,诊断没有得到(还在等)。我们都知道,PSA有很高的假阳性和假阴性率,即使诊断出了有前列腺癌,进展也很慢,手术治疗的并发症很多,而且积极治疗和延长寿命似乎没有直接关系。

我们都希望能够尽早地诊断肿瘤,一般的认识是:早诊断,早治疗,结果就会更好些。可是,我们真的应该默认这个“共识”吗?

我想对“肿瘤越早诊断越好”这个提法提出异议。这个提法如果成立应该满足两个假设:

(1)肿瘤绝对是不治之症,不管发生在什么阶段,没有外界医疗方案的干预,预后都是不好的;

(2)现在的治疗是有效的,所以越早干预结果越好。

那么我们来看看这两个假设是否都是存在的?

首先,我不认为肿瘤都是绝症,如果肌体的免疫系统运作正常,肿瘤要么不能发生,要么没有机会长大。我们体内的细胞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突变,有些突变可以导致癌症,肌体的免疫系统会识别突变细胞并清除祸害。所以说,如果免疫系统是正常的,我们肌体每天都在治愈“早早期”的肿瘤。到底肿瘤长到多大了才不可逆转?取决于我们肌体的免疫力,也取决与肿瘤生长的速度,部位等因素。

其次,现在的各种肿瘤治疗(放疗,化疗)都是副作用很大的一场游戏,这个游戏的目的就是看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谁先死。而这场游戏的最大受害者就是肌体的免疫系统,因为健康的免疫系统最依赖分裂增生来提供多样化的免疫组库。所以,这样的治疗常是有意无意地削减了免疫能力,反而给肿瘤以生长的机会。

比如上面说道的两个例子,假设患者没有碰到头,没有去照CT, 没有“早期发现”那个肿瘤,肌体的免疫系统在忙完了其它战役以后腾出财力物力投入到这与这个肿瘤对抗的斗争中来,或许,最后肿瘤自然就消失了。

前列腺癌的例子更是如此,如果病人很怕身上带着“癌细胞”,积极参与治疗,很早就跟各种副作用交战,余生的生活质量都很难保证。

所以,我们看问题一定不要忘记多几个观察角度,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很自然地去接受所有“定论”。

诊断肿瘤不一定是越早越好,因为现在的治疗杀伤性太大。但这不代表我们不应该追求早期诊断的方法,因为早期诊断技术的发展是促进个体化治疗方法产生的前提。没有个体化的诊断,就没有个体化的治疗。

将来,个体化的治疗不但要看肿瘤是否有生长,还要看病人的综合免疫力情形,在综合平衡了敌我双方的实力后,决定使用那些(对这个病人来说)副作用最小的,疗效最大的特制的治疗方案。

诊治不能脱节,尤其是现阶段,在诊断和治疗还都远远不够理想的时候。大家都知道“杀鸡焉用牛刀”,可我们现在治疗肿瘤用的却是“用B52杀鸡"的策略。鸡是杀死了,养鸡场也赔进去了。

诊断和治疗脱节,就会产生早诊断,早干预,早遭殃的结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0052-719015.html

上一篇:会写程序了,是“程序猿”了吗?
下一篇:丢掉是非观才能“不同凡想”
收藏 IP: 216.186.213.*| 热度|

46 曹聪 水迎波 武夷山 吴飞鹏 陆俊茜 李宇斌 孙学军 李土荣 张洁 朱教君 刘立 骆小红 闵应骅 许浚远 李志俊 李宗文 汪晓军 逄焕东 蒋大和 王涛 何伟 梁洪泽 吴炬 刘钢 葛兆斌 虞左俊 魏东平 麻庭光 庄世宇 刘全生 曹俊兴 陈润哲 张磊 陈龙珠 夏波 何宏 赵凤光 高莉 贺乐 黄洪林 张成岗 qqlisten seeker99 anran123 EroControl lingling101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2: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