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创新创业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NPs 美国HudsonAlpha研究院的研究员。做分子鉴别诊断平台技术的开发和免疫组库基础科研。

博文

医改要通过引进技术来给医院“减肥”

已有 4178 次阅读 2009-9-30 00:12 |个人分类:生物技术创新创业|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生物技术, 创新, 创业

前两天写了一篇读书感想,还没有写尽兴(因为这本书太震撼了)。

Innovator's Prescription那本书告诉我们,医疗技术的发展方向是让是通过引进创新型技术来降低成本,而创新型技术就是那些可以使(本来不很聪明的)医生更聪明(intelligent),让病人(的治疗)更少依赖于医生的直觉(intuition),让病人远离大型综合医院(除非大病)而能得到方便的技术。

回想一下以往任何一项主要医学技术的进展:X光,CT, 免疫,生化,和现在的分子诊断,那一项不是通过扩大医生的视野(看得更深入,更细小,更全面)而让医生更“聪明”了的?

科技知识的信息量是成指数增长的,而人脑的进化速度不可能跟上这个增长速度。因此需要我们把有用的信息浓缩,分类,固化,变成电脑上的一个集成电路。

我们没办法把学到的信息放到染色体内遗传给下一代,可是我们能把知识和能力放到集成电路里传给下一代,就象我们的祖先把知识写到书本里传递给我们一样。如 果我们一辈子都在忙于积累知识,那我们就会永远落后。创新者就是要参与新知识的产生和新旧知识的固化,浓缩,分装,分享。技术能逐渐增强人的智力和体力,而突破型技术则能让人看到,做到前人不能想象的事。

技术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让使用者能天天享用而不觉得其存在,就象自己的手脚和感官一样。想想我们现在对网络,手机,电视,汽车等有多依赖?而它们的存在和 价值只有在停止了供应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感觉到。如果象这些技术刚刚出现时那样,使用者要去一个固定的地方(邮局,电影院,火车汽车站等)才能享受到技术 所能提供的好处,那这个技术就远没有完成它的进化道路。换句话说,如果一个技术还没有被个体化(个体拥有,个体使用,随心所欲),那就还有创新和改进的余 地。这样看来,医疗需要改进的就太多了。

让医生更聪明就需要我们把许多知识和医疗操作放到仪器的软件和硬件里面去。比如呼吸道感染,可以引起相似症状的病原体有三四十种,一般医生能想到的顶多十 种,而现有的(培养)技术需要几天才能诊断出来(对病毒的诊断率更低),不愿意等的医生(绝大多数)就凭经验和直觉进行治疗。这个治疗没有针对病人个人的 (individualized)病因。我们iCubate技术平台可以在几个小时(甚至在一个小时内)就对最常见的二三十种呼吸道病原体进行检测,医生的诊断不再凭直觉,而是根据实验证据。这是否就使医生显得更聪明了呢?

答案是肯定的。如果没有多重PCR,可能80%以上的医生都没有办法做出正确的病原学诊断。有了这个技术,将近100%的医生都能知道病人的病因。不过, 如果这个技术的可使用性差,没有自动化,没有防PCR产物污染的措施,那最多只有10%的医生(在大型教学医院里的)能用上。所以,iCubate技术平 台的优势就是通过完成自动化和使用一次性的封闭性卡盒使得这个技术能在一般社区诊所里派上用场。不过,真正达到这个目的还需要成功的商业运作。

用创新者的眼光看医疗服务:医院存在的本身就是不合理的,医生垄断医疗信息也是不合理的。别忘了,去邮局打长途电话也曾经是合理的。不过,医院的长久存在也是必然的,就象长途汽车站的存在还有必要一样。我所说的“消灭”医院,只是一个极端的比喻。先“消”而后“灭”。

总有一天,病人不用去医院,自己就能诊治自己的病症。至少,对越来越多的病来说是如此。所以,医疗技术的发展方向是渐渐消减医院的存在意义,让更多的病人不去医院就能得到安全,及时,准确的诊治。

把非去医院才能看的病种逐渐减少,就好比给医院减肥。这是医疗技术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医疗服务模式发展的大趋势。越早参与到这个大趋势中去的人或公司受益越大。

在那一天到来以前,我们都会很忙。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0052-258769.html

上一篇:去纽约,去上海,见世面。
下一篇:Sequenom给我们的教训
收藏 IP: .*| 热度|

2 武夷山 pkuzeal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23: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