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辞旧迎新:再见2020!你好2021!
兰博士
2020年年终总结:告别2020,实“鼠”不易!走过跌宕起伏,历经波澜壮阔!因为新冠病毒,同时也因为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促使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均发生了巨大改变。2020年是极其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我们见证了我们党的巨大优势,以及中华名族的名族魂魄!这一年,我们同时也见证了教育信息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的具体影响。回顾盘点过去的2020,以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同时鞭策自己不忘初心,继续砥砺前行;展望牵手到来的2021,以规划未来目标和愿景,同时鼓励自己继续保持初心,奋力前行!
回顾2020,因为新冠病毒,2020是特殊的一年,2020年注定也是不平凡的一年!有太多的情景事件和精彩瞬间,值得记忆、留念和总结。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作为大学的四大职能。一所好的大学需能够在这四个方面齐头并进。同理,一个好的大学教师需能够在这四个方面有所作为、有所创新实践和突破,方能称得上为一个合格的大学教师。因此,从大学职能的宏观视角,展开回顾2020年的年终盘点,以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同时鞭策自己继续砥砺前行!
2020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坚持牢记“两个信念”,即:牢记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为国家培养创新人才为理想信念,坚守初心;牢记党肩负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为国家培养创新人才,学为人师,勇担使命。
2020年,立德树人,师德为先。2020年时刻反思自己,并给自己树立了“两个标准”,即:力求做“高尚情操、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的大学教师”,力求做“社会服务型、学术声望型和人格魅力型的学术导师”,力求做一位教育研究的“拓荒者”、一位教育理论的“建构者”、一位教育实践的“反思者”、一位教育梦想的“追梦者”。
坚持夯实专业基础理论和实践经验,对新理论、新技术、新标准和新模式不断进行学习、研究和实践,始终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力求教学态度认真、严谨,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实践。
2020年,先后讲授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智能时代大学生信息素养概论》《微课设计与制作》《多媒体技术基础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前沿》《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改革》《学术规范与写作》《教育研究方法高级讲座》等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课程教学工作,超额完成了教学任务。
2020年,继续聚焦“网络学习空间中的混合教学”,以“网络探究学习”为研究方向进行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的创新研究,从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教育者的数字素养、未来教育场景等宏观研究视角,以网络学习空间中在线学习和混合教学为研究主线,探究了在线学习和混合教学的理论、实践和研究三大层面问题。
先后主持了2020年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2020年度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2020年度河南省重点研发与推广专项(软科学研究)项目、2020年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一般项目等相关课题项目6项。先后以独著身份在国家重点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基于知识图谱的国际教育技术发展研究》(2020)等相关学术著作1部。先后以第一作者在《中国电化教育》《开放教育研究》《现代远程教育研究》《远程教育杂志》等专业领域期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7篇,其中CSSCI核心论文5篇。
先后以第一作者获奖人身份分别获得2020年度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20年度河南省教育信息化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20年河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河南省第六届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优质课大赛三等奖、2020年度河南省本科教育线上教学优秀课程二等奖、2020年度河南大学优秀课堂教学设计案例三等奖等相关教学科研学术奖励6项。
2020年,积极开展本学科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法创新研究。牵头主持建设完成了在线开放课程2门,其中《教师信息化教学与科研能力提升》在线开放课程,获批入选2020 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在线开放课程,认定获批为首批河南省一流本科课程(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基于上述2门在线开放课程进行教学实践,实践成果先后获得2020年度河南省本科教育线上教学优秀课程二等奖、河南省第六届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优质课大赛三等奖、2020年度河南大学优秀课堂教学设计案例三等奖等相关教学奖励3项。
先后以独著身份在国家重点出版社出版了《基于知识图谱的国际教育技术发展研究》(科学出版社,229千字,2020/09)学术著作1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建构与实践创新》(修订版)(科学出版社)教材获批入选河南省“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立项建设。
2020年,先后参加了线下参加了第十九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IFET2020)(安徽师范大学)、2020年第11届全球华人探究学习创新应用大会(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省教育学会教育学专业委员会第35届学术年会(洛阳师范学院)、河南省教育学会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学术年会(周口师范学院)、2020年第六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华东师范大学)、重庆大学举办的第11届 “实证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培训班(重庆大学),以及线上参加了2020年未来在线教育云端论坛(北京师范大学)、在线教育理论与实践专题网络研讨会、人工智能促进教育创新——后疫情时代的线上线下融合适应性学习系列学术报告、2020年第三届全国人文社科实证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研讨会、“扎根实践的教育信息化理论创新”主题研讨会、“新时代背景下的远程开放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系列学术报告等学术会议60多场,并获得一、二、三等奖多次,扩大了学校和学院的影响,为学校和学院赢得了荣誉。
2020年,作为指导教师,先后指导学生分别获得了2020年河南省第六届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优质课大赛三等奖、2020年第四届“iTeach”全国大学生数字化教育应用创新大赛 “一等奖”等学科专业竞赛获奖9个。其中由鄙人指导的作品参加2020年第四届“iTeach”全国大学生数字化教育应用创新大赛共获得奖项6个,分别斩获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3个,扩大了学校和学院的影响,为学校和学院赢得了荣誉。
先后指导2018级学术研究生郭倩(再次荣获国家奖学金2次,学业一等奖学金3次、河南大学侯镜如专项奖学金)等学生分别获得“国家奖学金”、硕士研究生一等学业奖学金、侯镜如专项奖学金、河南大学优秀毕业生等奖励荣誉多次;
2020年,力求教学中能够理论联系实践,瞄准网络学习空间中的混合教学,从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教育者的数字素养、未来教育场景等宏观研究视角、中观视角和微观视角,持续聚焦于网络学习空间中混合教学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方面的创新研究。
2020年,先后主持了2020年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2020年度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2020年度河南省重点研发与推广专项(软科学研究)项目、2020年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一般项目等相关课题项目6项。
2020年,先后以第一作者在《中国电化教育》《开放教育研究》《现代远程教育研究》《远程教育杂志》等专业领域期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7篇,其中CSSCI核心论文5篇。多篇文章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全文转载多篇。
2020年,先后以独著身份在国家重点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基于知识图谱的国际教育技术发展研究》(2020)等相关学术著作1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建构与实践创新》(修订版)(科学出版社)教材获批入选河南省“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立项建设。
2020年,先后以第一作者获奖人身份分别获得2020年度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20年度河南省教育信息化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20年河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河南省第六届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优质课大赛三等奖、2020年度河南省本科教育线上教学优秀课程二等奖、2020年度河南大学优秀课堂教学设计案例三等奖等相关教学科研学术奖励6项。
期刊学术论文审稿和毕业学位论文评审工作。2020年,先后完成了国外期刊《Journal of Computers in Education》,国内期刊《开放教育研究》《远程教育杂志》《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苏州大学学报(教科版)》《开放学习研究》《赣南师范大学学报》等多本国内外核心期刊的审稿工作,以及河北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等高校的毕业学位论文评审工作。
2020年,先后受中央电教馆、河南大学、大同大学、河南科技学院、南京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河南省税务干部学校、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鹤壁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南阳市教育局等高校、教育局、企业邀请做主旨学术报告和专题培训20多场,扩大了学校和学院的影响,为学校和学院赢得了荣誉。
综上,回顾2020,可以简单用如下数字进行概括:6项课题项目,2本学术专著,7篇学术论文,2门在线开放课程,60场学术会议,6项教研奖励,9个竞赛获奖,20多场学术报告和专题培训。
过往皆为序幕,迎接2021,唯愿“牛”转乾坤!所求皆如愿,所行皆坦途!而今迈步从头越。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才是手段;风狂雨急时,立得定,方见脚根。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回顾总结2020,展望牵手2021!辞旧岁,贺新春!兰博士携其TEL研究团队全体成员,再次恭祝各位老师、朋友以及全国各地的广大学友:牛年体健、可扛鼎抃牛、著述如汗牛充栋!工作顺利、阖家欢乐、万事安康!只争朝夕,不负韶华!2021我们来啦!加油!加油!加油!
兰博士
2021年1月1日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3-28 11: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