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消息:兰博士新作《基于知识图谱的国际教育技术发展研究》已在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国内首部从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视角进行的教育技术学科元研究,想学习知识图谱可视化研究方法,或对教育技术学研究感兴趣的学友欢迎关注一下。
(1)购书网址:https://shop16848543.m.youzan.com/wscgoods/detail/3nro3rqggxcvb?step=2;
(2)或扫如下二维码购书,均可享受7折优惠:
01
专著特色
全面详解“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研究方法;全面介绍“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软件工具;案例演示“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操作步骤;全面展示“国际教育技术权威期刊”关注热点;全面展示“国际教育技术研究机构”发展演进;全面揭秘“国际教育技术高产权威“学者派系;全面解密“国际教育技术学科结构“演化分支;全面解密“国际教育技术研究主题“热点前沿;全面解密“国际教育技术研究理论“经典派系。
02
内容简介
21 世纪以来,国际教育技术已进入深入发展与全面反思阶段,然而,教育技术的学科给养、学科结构、学科渗透等问题已变得更为复杂与多元,研究者与实践者对国际教育技术发展的整体状况的把握不甚明晰。因此,研究国际教育技术发展状况,捕捉其整体发展轨迹和大致走向,探究其学科发展规律,预测其前沿知识演变趋势等,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书以 WOS 为研究样本信息源,选取 SSCI、 SCIE、 A&HCI 数据库收录的教育技术文献为研究样本,基于引文分析的可视化知识图谱研究视角,采用文献计量分析、内容分析、引文空间分析、多元统计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混合研究方法,以教育技术学科领域发展的学科给养、学科结构、学科渗透等有机关联的三方面内容为研究主线,探究了国际教育技术的发展状况,并用可视化方法绘制了系统的教育技术发展知识图谱,建构与探究了教育技术学科给养发展状况知识图谱、学科结构发展状况知识图谱和学科渗透发展状况知识图谱,对国际教育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全方位扫描与探析。
03
目录提要
第一章 国内教育技术发展的反思
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概念界定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第三节 研究目的、内容与方法
第四节 研究框架与思路
第二章 知识图谱方法及本书数据来源
第一节 知识图谱的概念、类型及其发展历程
第二节 知识图谱绘制方法与常用软件
第三节 本书研究数据来源
第三章 教育技术学科给养发展研究
第一节 教育技术国家分布与演进分析
第二节 教育技术学术研究机构分布与演进分析
第三节 教育技术高产学者及其学术群体派系分析
第四节 教育技术基金项目资助分布与演进分析
第四章 教育技术学科结构发展研究
第一节 教育技术学科结构分析
第二节 教育技术主要学科分支分析
第三节 教育技术研究主题与研究前沿热点演进分析
第五章 教育技术学科渗透发展研究
第一节 教育技术学科共现分析
第二节 教育技术期刊共被引分析
第三节 教育技术文献共被引分析
第四节 教育技术学者共被引分析
第六章 教育技术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第一节 研究发现与主要贡献
第二节 对我国教育技术研究及其学科建设的启示与建议
第三节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04
读者对象
本书可供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尤其是教育学和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教师与学生、高校教育信息技术的研究者与培训者、网络与远程教育的研究者与建设者、在线学习和混合教学的研究者等参阅。
05
作者简介
兰国帅,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博士,教育学博士后,河南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省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目前被聘为多本国内外SSCI、CSSCI核心期刊匿名审稿人。研究方向主攻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研究内容涉及教育研究方法、网络探究学习社区、技术促进学习、知识图谱与知识可视化表征、学术论文写作等领域。先后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电化教育研究》等CSSCI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多篇文章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社会科学网等全文转载。先后撰写《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建构与实践创新》(科学出版社,2018.4)《“互联网+”背景下信息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与服务》(科学出版社,2019.1)《21世纪在线学习:理论、实践与研究的框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8)《基于知识图谱的国际教育技术发展研究》(科学出版社,2020.9)等专著四部。先后主持和参研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学研究项目等10多项。精通SPSS、AMOS、PLS、NVivo等软件操作,尤其擅长SEM结构方程模型等统计学方法,CiteSpace/ Bibexcel/ NetDraw/ Pajek/ Histcite等可视化软件操作。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3-28 10: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